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語文建設通訊第89期 2008 年 5 月


2008
316
“教學語言政策研討會
* 側記  本 刊

 

 

   2008316 , 一個“教學語言政策研討會”在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舉行。主題是“如何利用教學語言令學生中英兼擅?”並說明語言:廣東話” 。

香港雖然說是“兩文三語”, 但是長期以來中學的教學語言主要一直是以英文或中文(粵語, 或稱母語)為主, 因此學校也嚴格區分為“中文學校 (中中)“英文學校 (英中), 由此引發許多問題, 例如是否“英中”較“中中”為優,“英中”對家長、學生較有吸引力等等?

這次孫明揚局長的講話, 主要提出了“校本自決教學語言五大原則”:

1. 學生應在中學達至中英兼擅。

2. 學校選擇教學語言時, 應考慮學生能力、教師水平、學校資源及學科教學需要。

3. 制定監管機制, 確保學校推行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語言, 學校需具透明度, 並獲當局批准。

4. 糾正“英中”、“中中”分別, 避免分割誤導、造成標籤。

5. 教學語言選擇要顧及新高中學制。

限於篇幅, 筆者無意討論有關細節。只是想指出,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如何利用教學語言令學生中英兼擅”中的“中”指什麼?聽了研討會講者的發言, 知道這個“中”仍然指“港式中文 + 粵語, 普通話在其中似無地位。因此再次說明了, 所謂“兩文三語”, 其中的普通話只不過是一種“虛語, 沒有實際地位!

研討會上筆者提出了書面和口頭問題:

1. 2002123 , 特區政府立法會曾通過議案, 促請政府制訂有效措施, 改善市民使用普通話的能力。五年後的今天, 立法會應該如何跟進?

2. 現在討論教學語言, 普通話應該如何定位?

3. 香港學生學普通話, 多年來是馬拉松式的學習: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 前後長達十餘年。目前, 大學仍然是以大學的師資設備去教小學的課程。這種不合理的狀況, 何時可以改變?

4. 常有人說, 香港缺乏普通話環境, 又說香港人富有創造力。我們是否可以創造說普通話的環境。譬如說今天這樣的研討會是否同時可以用普通話進行?(但是研討會通告說“語言:廣東話, 似不鼓勵大家用普通話。)

 

也許是由於時間關係, 筆者得不到滿意的答覆。講者中有多位教育界人士, 他們口頭上常掛上“兩文三語”的口號, 但似對普通話都沒有足夠的重視。講者中也有見多識廣者, 能高瞻遠矚地認為香港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有待提高, 確比許多一直奉行鴕鳥政策的教育界人士強得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 離任英國駐香港總領事 Stephen Bradley (漢名柏聖文)臨別批港人 雙語俱差 憂損國際地位( 2008314 《明報》標題)。由此可知外人也比許多教育界人士看得遠。】

然而, 令筆者感到欣慰的是, 有好幾位聽眾在小休時特意來找我談話, 表示認同我的觀點。我在研討會上最後用普通話發言,

常聽說香港缺乏普通話環境。但是我認為香港人是聰明的, 有創造力的, 我們可以創造一個說普通話的環境”。

想不到竟然得到不少的掌聲!

 

後記:香港教育學院 新任校長張炳良Cheung Ping Leung 2008327 的英語《南華早報》上也談教學語言問題, 他絕口不提普通話。

又據 200845 《明報》, 香港中小學申請“以普 通話 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報名非常踴躍。語常會主席田北辰“對於申請學校師資質素之高感詑異, 大半學校都有充足‘普教中’師資, 發現本港達普通話教學能力的教師比想像中多。”

其中“發現”“想像”等字, 可圈可點。這說明了領導層多憑“想像”來定政策, 並說明了香港教育界的領導, 對普通話教育, 只是假意重視, 實則阻撓!】   [ DH ]

 



* 這次研討會由“特許語言學會香港分會”與“匯賢智庫政策研究中心”合辦。先由教育局局長孫明揚致辭。研討會第一部分主題是“教學語言政策及社會的期望”, 葉劉淑儀主持, 講者有:馬盧金華黃寶財黃均瑜甯漢豪。第二部分主題是“校本自決教學語言―可行嗎?”講者有:黃詩麗陳璐茜謝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