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谈之一
关于世界通用词的浅见 左少兴
《语文建设通讯》(2008年, 第89期) 刊登了
侯永正
先生的《“世界通用词小词典”刍议》一文(以下简称《刍议》)。作者提出的有关“世界通用词”和“世界通用词小词典”的设想, 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兴趣。我们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规模、类型、语种、用途、涵盖、等等)的字典、词典、辞书等。但总的来说, 它们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曰“目的”, 即“用途”, 供谁用的(如有的词典写明“学生版”等), 或者说它要“解决”什么问题; 二曰“方法”, 即如何编纂, 或者说它的“收词”、“释义”和“通用”等方面要符合科学、实用的原则, 让使用者能够“学以致用”, 开卷有益。词典(纸质)是“无声的教师”, 是“收集词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见《现代汉语词典》第205页)。《刍议》中也谈到了编纂原则。
因此, 所谓“世界通用词小词典”应该是这样的“工具书”。但“世界通用词”与表示科技、政经、哲学社科等的“国际词汇”有何异同?而这“小词典”又是供谁使用的呢?什么人(读者)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这个“工具”呢?而且使用者本人是否具有一定的外语(且不只一种外语)知识、一定的普通语言学知识、比较语言学知识, 以及某语种的正音法、正字法知识和相应的历史语音学与文字史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问题都要考虑到。
我们注意到,《刍议》多次谈到一个词:“民众”——“考虑到民众接受世界通用词尚需要一个……过程”,“选取贴近民众生活的常用词”,“有助于民众快速掌握通用词的拼读”等。但是这里说的“民众”是一个不具体的、广泛的概念:是指哪方哪邦的民众?哪行哪业的民众?具备哪种文化程度和外语水平的民众?人们会说, 这个“词典”当然是为中国“民众”编纂的。但是这种“多语种”混合编排的词典, 中国有多少“民众”能够使用或需要使用?
鲁迅
先生当年谈到从外文翻译的文学作品进行中外文对照阅读时感叹地说:“然而用原文来对照的读者中国有几个呢……”当然我们也看到, 如今国人知道的外语语种和达到的外语水平已非
鲁迅
先生的时代可比。但是我们仍然怀疑, 凭这样一种词汇量有限的小型词典能够实现“国际间词汇统一”, 达到“民众快速掌握通用词的拼读”和“拼写”?!究竟是哪种语言的通用词?
《刍议》的第一部分“‘小词典’确定词汇的原则”, 我们将其归纳, 可暂定为四个“原则”:1. 选取“使用频率”高的“常用词”原则; 2. 以英语词为主的原则;
3.“逐步体现‘名从主人’”原则; 4.“向读写一致的目标靠拢”(或曰达到“读写规範”) 的原则。我们对这些“原则”分别作了一定的“分析”; 有的“原则”是“管”不了这么“宽”的; 有的“原则”不可能让一些语言文字达到“读写一致的目标”。首先,“以英文词作为通用词”主体的“原则”就与它本身的“读写”(或“读写规範”) 的原则有些矛盾。正因为“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所以它在世界不同地方的读音就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比较说乌尔都语的巴基斯坦人和说西班牙语的墨西哥人在说英语时的“读音”), 尽管他们的英语写法是大致一样的。这让我不得不提到中国当年的“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 它是“产生于我国沿海几个通商口岸的一种混合语。词语极少, 多半来自英语, 语法则基本上依据汉语”(见《辞海?语言文字》分册, 第4页)。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
三人谈之二
《关于世界通用词的浅见》读後 侯永正
左少兴
先生读拙作《世界通用词小词典刍议》後表示,“引起关注和兴趣”,对此,表示感谢。当今浮躁之风挺盛,
能像左
先生这样细心评阅,难能可贵。就左文所谈问题,结合当初写稿的思路,补充几句。
1. 关于读者对象,我多次谈到民众,是指: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和专门外语培训的人群,我国人口估计有一大半是如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多年,大部分人受过初等教育,学过汉语拼音。希望《小词典》能对他们有所帮助。现有《傻瓜英语》《急用法语》之类小册子。有的把 Thank you 注成‘
三克
油’,虽易记,但外国人听起来怕也费劲。《小词典》也讲简易,也不想讲究语法与发音标準,但想与汉语拼音适当结合,想使拼读与多数语种的拼读更为贴近。
2. 关于“规範易读”,左先生从词源分析,觉得把读 /f/ 的分别写成 f、ph 是规範的。英语人有主张拼写改革的,其中也提到把 ph 改成 f,有的反对。想来是各自代表不同的知识层面所致。这方面,尚需广泛听取意见。左先生提出《刍议》为什么把多数拟选作通用词的用符号标出,有一部分未标?正是想让更多人参与选定。已标的,也有待探讨。如左先生提到字母表用 alfabeto 还是 alphabet 还是 alphabet 好?我是从拼读和使用语种多两方面考虑,采用西、意、葡共用的,世界语也拼作 alfabeto。是否合适,待探讨。
3. 关于用斯拉夫字母的俄语怎么也加进“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这里是从对应词方面考虑。俄语词能否进入世界通用词?通过转写,比如 cпутник - sputnik,可否作为一种方法?
[大连教育学院退休教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所特约研究员。]
三人谈之三
关于“世界通用词”的讨论 姚德怀
以下是继续 左少兴、侯永正 两位先生的讨论。
1. 正如左少兴 先生所说,“世界通用小词典”应属“词汇”之类。我想, 侯永正 先生的“小词典”应是《国际共通语词典》(马宾、林立 编,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年) 和《中、日、英、德、法、俄对照六国语辞典》(1974 ?) 这一类的“词典”, 不算是真正的词典。书名用“词汇”比较好。
2. 左 先生提到读者对象, 这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在许多人在学英语。他们一看到 a, b,
c 就以为这些都是英语。其实 a, b, c 是国际通用字母, 许多以 a, b, c 组成的词, 多国文字中的拼法也大同小异。这便是“世界通用词”的基础。
3. 然而也正如左 先生所说,“国际词汇”范围甚广, 包括科技、政经、哲学社科等, 该如何取捨?是否每一个专业都应该有一本“世界通用词词汇”?理论上这是需要的, 可为各专业学生甚至学者提供许多方便。
4. 至于对一般民众而言, 哪些词是“常用”的?不, 应该说是“常见”的?“常用”或“常见”都不是绝对的。今年是奥运年, 那末, 围绕着 Olympia 的一些词便是常见词:
[英] Olympiad, Olympic; [法] Olympique; [德] Olympia;
[马来语] Olimpik; [世界语] Olimpikoj; …… [中] 奥林匹克
通过比较, 我们是否可以建议 Olimpia 作为某种意义上的通用词?
5. 正在构思写这篇小文时, 吉隆坡 马来亚文化事业公司 的几位朋友来访。我们谈起马来西亚 的华文教育, 得知当地的 华文小学 的汉字学习不超过 马来西亚 教育部 规定的700个常用字, 而“奥”字不在其内。我说, 华文小学的学生怎样写“奥运”呢, 不如用 马来文 (马来西亚 的国语) Olimpik 便可, 不必害怕 华文 马文 夹杂。如果我们能定“Olimpia”为通用词, 那更简单, 更好!
(不知内地小学生几年级学“奥”字, 不知对外汉语课本什么时候教“奥”字?)
6. 回到马来西亚华文问题。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华语规範理事会”。(见本刊第86期第67页) 的工作之一是为马来西亚地名制定华文译名。例如定 Sarawak 为“砂拉越”(原为砂捞越), 定 Trengganu 为“登嘉楼”(原为“丁加奴”), 定 Kota Kinabalu 为“亚庇”(原名“哥打京那峇鲁”)。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学童学了马来西亚国语的 a, b, c 都会写 Sarawak, Trengganu, Kota Kinabalu。不知道他们要到几级才会用华文写“砂拉越”、“登嘉楼”、“亚庇”?可怜, 可怜!马来西亚华语规範理事会是否还要进一步为马来西亚数以千计的乡镇定下华文译名?各位委员, 辛苦了!
7. 今年是奥运年, 内地也为餐饮业定下了“英汉餐饮对照词表”。其实这个“英”是广义的“英”, 广义的“英”中包括 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印度语、日语、韩语、甚至汉语, 等等餐饮用语。这个餐饮业的“英”其实便接近“世界通用语”。不过中国人虽然办了奥运, 许多人的思维, 恐怕仍没有奥运化, 仍以“英”替代世界!(又例如还没有认同 a, b,
c 的重要性, 仍要用汉译国家地区名的笔划数字序, 为参赛国家地区排序。这又是以“中”替代世界。)
8. 再回到实际。如果有人编一本外汉餐饮对照词表, 说明其中的词语究竟是哪一国家的语言, 并稍加说明, 可能还会成为一本畅销书!然而“说”易“做”难。(请参阅2007年5月第86期第71页关于法国 阿尔萨斯 白葡萄酒 Gewurztraminer 的例子。) 这里加一个例子:朋友送的2007年12月《孔子学院》试刊号第79-80页有“中华美食”版介绍“宫爆鸡丁”, 英文写成 Kung
Pao Chicken (General Gzoui
Chicken)。这里已有许多问题。1. 一般说这是四川菜, 早年由贵州人丁宫保首创, 应称“宫保鸡丁”。 2. 宫保是专名, 汉语拼音写成 Gongbao, Kung Pao 则是威妥玛式、邮政式。 3. 最奇怪的是英语 General
Gzoui, 这个 Gzoui 不知何指, 有20%像左宗棠的“左”。确有湖南菜名“左宗棠鸡”, 但是“左宗棠鸡”与“宫保鸡丁”是两回事。该文最後注引自“新华网-湖南频道”, 可能《孔子学院》编辑部没有审核!
9. 说几句题外话。《孔子学院》试刊号“宫爆鸡丁”的介绍说, 要用“味精
5克
”, 还附有照片, 碟上油光亮晶晶!这样对外的介绍有反效果, 因为欧 美 日人怕中国菜放味精和太油 (oily), 各地的欧 美 中国菜馆要注明有没有用味精 (MSG, monosodium glutamate 的简称)。因此, 如果要中国菜真正走向世界, 我们不但要研究南北“汉菜”的世界通用名, 也要研究改良“汉菜”的内容。这也是“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
10. 再换一个实际问题, 便是世界通用人地名等专名问题。专名需要引进, 但是也须逐步引进, 不能一步登天。上期说过:Obama (奥巴马), 几乎便是汉语拼音。沿着这条思路, 可以逐步引进某些地名, 如 Mali (马里), Panama (巴拿马), Liban (法语, 黎巴嫩), Guatemala (危地马拉, 台湾改译“瓜地马拉”)。据说内地小学生都学了汉语拼音, 引进这些专名该没有问题了吧!至于发音, 只要把它们都念成“3
-3”
中平调便可以了。
11. 这几年内地人民热喊海外“华语热”。一个实际问题是, 海外华语学生要学几年华语才能会用华文写自己的地址?其实究竟有没有当地的华文地址也成问题, 即使有华文地址, 当地邮局能投递吗!
12. 通用通用, 最重要的是能通能用!2008奥运的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我们是否要有一个梦想, 一个愿景:“世界通用词是同一个世界的基础”!
更 正 (厦门)许长安
本刊第89期42页《1950年代拟制的几节民族形式拼音方案》4-5行“可惜数据在文化大革命中毁了。我这里想提供一点当时的数据”, 两处“数据”应为“资料”。
(编注:经复查发觉, 错误来源是由于我们的电脑软件自动把“资料”改正 为“数据”。在最後校对时我们没有把它再改正过来。结论:电脑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