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文學論衡第13期 2008 年 10 月

 

 

漢中三國文化遺址馬超墓、武侯祠楹聯析論

 

馬顯慈*

 

 

楹聯,又稱楹帖,是一種張貼於中國古建築物兩旁的對句文字。於結構型式而言,其基本特徵是兩聯文字數量相等,用字聲律平仄相對,句中詞類、語法相近或相同。楹聯亦要求文辭語義相關,行文氣勢一致,此外其所述內容廣闊,很多時會涉及古今人事情貌,具有豐富的文學與文化蘊味。楹聯融合了古典韻文的文藝精華,是一種獨立於律詩及駢文之對偶句的文學體裁。據考證,楹聯與五代時興起的桃符有關,到兩宋時推而用之於楹柱。之後,楹聯普及推廣發展,於寺廟、道觀,或城樓玄關、朱門大宅等楹柱、門閭位置,皆屢見不鮮,漸漸成為中華文化一種特有標記。 [1] 事實上,楹聯可以用作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習範疇,在文化文物查考、歷史事蹟考證及文學藝術賞析方面,都可以發展為教學材料。本文就基於一次在陝西勉縣漢中的實地文物考察,通過馬超墓、武侯祠所見楹聯 [2] ,各選錄五幅作分析欣賞,並與讀者重溫這兩位三國名人的風度華采。 [3]

 

馬超 (176-222),字孟起,扶風茂陵人,是三國歷史中一位風雲人物。 [4] 按史書記載,他是一名饒勇善戰的大將,曾與當世野心勃勃的奸雄曹操對抗了大半生,在三國的歷史舞台上,寫下悲壯慷慨的一頁。劉備曾稱讚馬超「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揚颺虓虎」,「求民之瘼 [5] 至於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是「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 [6] 長久以來,民間一直流傳「三國英雄數馬超」的美談。

馬超墓位於陝西省勉縣城西 2公里 108國道旁,墓地面積30多畝,墓前有祠,1938年政府興水利、灌農田,修建了漢惠渠。 [7] 漢惠渠橫貫祠、墓,之間有一座風雨橋跨水連接。馬超墓為漢制覆斗形,據官方研究所記,其封冢高 8 ,周長 90 。馬超墓與武侯祠、武侯墓共同構成勉縣三國文化之旅的重要遊踪。漢中現存的三國文化遺址,以馬超墓的歷史最悠久,比武侯墓早12年。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馬超墓為第三批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以下選錄五副見於馬超墓之楹聯,並闡析其內容與文藝特色:

興師仗劍出涼州氣蓋風雲三國屢挫老瞞威平羌亂名垂竹簡神碑英雄烈烈將門子 (上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 [9]

--------------------------------------------------------------------------------------------------------------

劾命封侯歸漢土塵埋古塚千秋空盟恨誓難報家仇魂斷秦山沔水草木蕭蕭皷角聲 (下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一副掛於是墓前大門兩旁的長聯,一共68字。上聯以概述筆法交待了馬超起兵與曹操對抗之事,並旁及他的世系及其與羌族結盟交好的歷史功績。以語法、詞法結構來理解 [10] ,開首的句式以一連三組「動+賓」結構短語組成(「興師」、「仗劍」、「出涼州,接着以「名+動+賓(「氣蓋風雲」、「狀+動+賓(「三國屢挫老瞞」 [11] 及兩句「名+動+賓(「威平羌亂」、「名垂竹簡神碑」)連接下文,再以名詞性為重心的短語收結(「英雄烈烈將門子」。下聯寫法側重抒情,慨歎這位漢末大將家仇未報而鬱鬱以終的悲慘命途。句式結構組合亦與上聯相應,同是以三組「動+賓」句式(「劾命」、「封侯」、「歸漢土」,兩組「名+動+賓(「塵埋古塚」)及「狀+動+賓(「千秋空盟恨誓」) [12] 結構相近的詞組,接着分別以「動+賓」及「主謂」句組(「難報家仇」、「魂斷秦山沔水」)及名詞性的短語(「草木蕭蕭皷角聲」)結束全文。若按劉勰 (465-520)《文心雕龍?麗辭篇》的分法,這對楹聯可以視為「言對 [13] 整副對聯用字嚴正,聲律鏗鏘,平仄相當,對仗十分工整。

以下四則楹聯分別見於馬超墓園中的三座廳堂:

嚼血盟言丹心照日月(上聯)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

-------------------------

捐生取義英靈笑蒼穹(下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本聯置於廟中神象兩旁楹柱,聯中部分內容及文字與《三國演義》第五十回一首讚許馬騰的詩相近。 [14] 對聯歌頌了馬超在三國歷史上的功勲與高尚情操──上聯寫他結好羌、氐部族,一心維護劉漢千秋皇業;下聯寫他忠於蜀漢,在任中為朝廷殉職。按表述內容而言,本聯可以歸為正對。於傳統對聯格律而言,本聯平仄有待商榷,其雙數位置之用字平仄稍有不合「丹心」與「英靈」四字聲律皆平聲(按傳統對聯格式而論,「心」、「靈」兩字之位置應是平仄相對,以工對之要求而論,似乎對得不夠工整。按句中詞組結構而論,上下兩聯都先以兩組「動+賓(「嚼血」、「盟言」;「捐生」、「取義」)詞組開展,接着各以一節五字一組的「主+謂+賓(「丹心」、「照」、「日月」;「英靈」、「笑」、「蒼穹」)句式呼應。整體而言,對聯文義清晰精要,氣魄亦見壯闊宏大。

隴雲千里秦月半輪好謁名祠瞻虎將(上聯)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

漢桂一枝蜀醪三盞還參古墓禮雄魂(下聯)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述對聯用字嚴正,句中數字詞的連用對得巧妙,聲律抑揚頓錯,平仄位置十分工整。由於上下兩聯都強調數字上的相對運用,可以歸為「數字對 [15] 上聯寫馬超為一代名將,他葬身於西秦之地,其祠墓供後人前來憑弔。下聯交待馬超之漢代名將世系,他對蜀漢有功,值得後世敬仰。以句中詞語組合而論,上聯開首為兩組名詞性短語 ─「隴雲千里」、「秦月半輪」 [16] ,再接以兩組連動式的「動+賓」詞組結句 ─「好謁名祠」 [17] 「瞻虎將。下聯結構情況與之相呼應「漢桂一枝」與「蜀醪三盞」同是名詞性短語「還參古墓」、「禮雄魂」亦是「動+賓」的詞組結構。 [18]

威震西北正氣弘揚天漢(上聯)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

武比關張英雄炳映斗牛(下聯)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這副對的上聯主要描述馬超曾在西北顯赫一時,表述出兵反曹是出於正義,為了維護劉漢皇朝命祚。下聯講述他勇武非凡,可與當世的蜀漢猛將關羽、張飛相比 [19] ,其英雄氣概猶如天上之北斗、牽牛星般光亮偉大。於藝術技巧而言,本聯「震」、「比」兩字皆仄聲,聲律稍見瑕疵。按句中詞字組合與文義而言,可以分作四六句式來理解。上下聯分成兩組小句:第一句四字一組,為「主+謂+賓」式,內容說馬超的「威」望可以「震」懾「西北」方的外族;其「武」功可以與當時的「關(羽、張(飛)」相「比。第二句六字一組,亦為「主+謂+賓」式,內容是指其「正氣」足以「弘揚」「天漢」的恩德;這位「英雄」的德業可以「炳映」天上的「斗牛」星宿。整副楹聯於遣詞用字方面的確費了不少心思。

千古英名基事漢(上聯)

平仄平平平仄仄

----------------------------------

一篇遺疏痛仇曹(下聯)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上述對聯有署名,是出自民國馮玉祥將軍 (1882-1948) 手筆,平仄聲律相當工穩。上聯讚揚馬超對漢朝的功績 (馬超得到千秋的英雄名譽,其關鍵處在於侍奉漢室。句中「基」字落得巧妙,暗示馬超若不歸降劉備,一世英名就可能不保《三國志》作者陳壽 (233-297) 在《傳》中評馬超說「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 [20] ) 下聯寫馬超臨死時上疏向後主劉禪表白的血淚心聲,其中提到馬氏一家二百餘口被曹操所殲殺的慘痛仇恨 [21] ,句中短短七字概括了馬超復仇心願未了的悲哀命運。按句型而論,兩句皆是主謂結構 (主+謂+賓):上聯寫馬超能得到「千古」的「英名」是建「基」於「事漢」 [22] ;下聯是指臨死前所呈的「一篇「遺疏」沈「痛」 [23] 地表白了對「仇」家「曹」操的憤恨情感。

 

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 (今山東沂水縣) 人,是三國時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建安十三年 (208),在諸葛亮籌劃經營下,劉備和孫權聯軍大敗曹操於赤壁,自此奠定了魏、蜀、吳鼎足三分局面。 [24] 諸葛亮一生盡忠為主,為蜀漢基業奉獻了畢生精力,而在散文創作上有《前出師表》及《後出師表》兩篇名作。 [25] 其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了傳誦千古的名句,表白了他的個人堅貞情操與盡忠為主的崇高精神。

在中國境內,目前仍保留了十多座武侯祠,其中較著名的有成都武侯祠、襄陽隆中武侯祠、南陽武侯祠及白帝城武侯祠。位於陝西勉縣漢中的武侯祠,是歷史最悠久,最古樸的三國遺址之一,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6] 據史書所載,該祠是由蜀漢的步兵校尉習隆及中書郎向充等朝臣上表建議興建。 [27] 這座祠廟位於勉縣城西約 4公里 ,北靠秦嶺,南臨漢水。祠廟佔地40餘畝,廟內建有樂樓、東西轅門、牌坊、琴樓、鐘樓、鼓樓、戟門、拜殿、正殿、寢殿、望江亭等一系列的古建築物。 [28] 武侯祠整套建築的主體是位於中央的大殿,門前掛上不少匾額,有「大漢一人」、「莫大乎天」、「其猶龍乎」、「代仰清高」、「天下奇才」等褒讚文辭。殿內有一座約兩、 三米 高的諸葛亮塑像,四周楹柱掛滿了對聯,載錄了古今文人雅仕對這位三國賢相的崇敬情懷。茲選析五副較具特色的楹聯如下:

三分相業追伊呂(上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二表臣心接孔顏(下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聯用字精簡有力,由數字詞與人名簡稱組成,對得巧妙而工整,可以歸作「數字聯。上聯讚揚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偉大功績,他擔當蜀漢丞相的事業與政治地位,足以與古代賢者伊尹、呂望相提並論。下聯則講述諸葛亮的兩篇名作─《前出師表》及《後出師表,反映出他是一位忠心耿耿的朝臣,其人格及德行與儒家代表人物孔子、顏淵同是一脈相承。從語法角度分析,上下兩句皆屬主謂式結構「三分相業」、「二表臣心」分別是句中主語,屬於偏正結構,焦點是「相業」與「臣心」。「伊呂」、「孔顏」分別是四位歷史賢人,用作句中的賓語,是動詞謂語「追」和「接」所要陳述的內容。本聯將四位歷史人物姓氏收錄於一則短短的七字句式對聯之中,聲律平仄相對,技巧甚高,創作思維精巧、細緻。

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懸力(上聯)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

-------------------------------------------------

魚如得水六出誠為盡瘁哀(下聯)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副對聯是清人王鼎豐題作,亦是一組以數字為對的對聯。聯中平仄對稱,音韻鏗鏘,對得相當工巧有力。上聯指出諸葛亮用兵之道,能以攻心兵法聯吳抗曹,奠定了蜀漢的基業,並由此替劉備把政權發展成三國鼎立的局勢。下聯引用《三國志》劉備得諸葛亮相助之典事,寫二人君臣一體的良好關係,讚揚武侯連番出師北伐的功績及其忠貞報主、鞠躬盡瘁的崇高情操。以句中詞字組合而論,上下聯皆可析作兩節理解「兵在攻心」與「魚如得水」皆可視為主謂式詞組(主+謂+賓。下一節的「三分」、「六出」也可當作主語,也可算是緊縮性的名詞短語,即是「三分天下的功績」、「六出祁山的行動。餘下的分別是動+賓的組合「聊竭」、「誠為」為句中的狀語,主要修飾句中動詞「解」和「盡」。「懸力」與「瘁哀」則是賓語。整體結構嚴密,構思巧妙,運筆別出心裁。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上聯)

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

----------------------------------------------

仰流風於遺跡萬古清高(下聯)

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副對聯有署名,是出自民國馮玉祥將軍手筆,句中用字鏗鏘抑揚,平仄相對而工穩有力。上聯寫孔明一生辦事細心謹慎,所以能夠成就偉大事業。下聯概述他忠心為國、鞠躬盡瘁的精神及其品德修養都是千秋高潔,當為後世所景仰。以語法及語義的角度來論,本聯可作六四句式結構理解。上聯「成大事以小心」為一節,此亦是一種倒裝句式,本義是指諸葛亮以他小心處事的原則而成就三分天下的重大事業。「成大事」為動賓式「以小心」是介詞+賓語的短語結構。下聯「仰風流於遺跡」也同樣可以用倒裝式去理解,亦是動+賓與介+賓的組合。至於下節的「一生謹慎」與「萬古清高」則可視作補語,或是獨立語;兩個詞組形式亦相同,可視之陳述式結構。於筆法及句型而論,此聯設計巧妙,不落俗套,亦重視語言之節奏跌盪變化,文藝技巧甚高。本聯與前兩聯都強調了數字詞的運用,可以歸為「數字對

扶漢心堅惟謹慎乃能擔當事業(上聯)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

伏龍譽早必深潛而後騰踔雲霄(下聯)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

本聯附有嘉慶廿五年 (1820) 天津徐通久書資料。上聯既讚揚諸葛亮輔助劉備的堅貞情操及其小心謹慎的辦事手法,同時表揚他承擔復興漢室的偉大任務。下聯寫諸葛亮很早已聞名天下,一旦時機成熟得為所用,其驚世才華就充份發揮出來。兩對聯句用字精確有力,平仄嚴正有法。從語法及詞組方面來看,上下聯開首的「扶漢心堅」與「伏龍譽早」可視為主謂式詞組 (「扶助漢朝的心堅定」、「伏龍的美好聲譽早已建立),由此引發下文的連貫結構「惟」字有「只有」之意,表示諸葛亮之「謹慎」是「能擔當事業」的唯一條件「乃」字則與上文「惟」字組成關連詞結構,表示條件關係。下聯之「深潛」亦是「騰踔雲霄」之必要條件「必」字則充當句首狀語。綜合而言,句中語意表達先後次序井然,理路暢達,一氣呵成。

未定中原此魄何甘歸故土(上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

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軍山(下聯)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本聯以十一字為一句,分兩節表述,是一種四七句式型格。其描述內容別樹一格,構思由哀悼死者引起。上聯哀嘆諸葛亮在生之時未有實現平定中原的宏願,他的魂魄是不甘心就此回歸故地。下聯寫孔明臨終仍然擔憂劉漢之政治前途,他含恨而終時遺命要葬在蜀國北面的定軍山,焦點在於表揚其忠貞不變之心志。以語法結構而言,上一節之「未定中原」與「永懷西蜀」同是動賓組合「定」、「懷」為句中謂語動詞,處理工穩而合理。至於上聯第二節之「此魄何甘歸故土」可以視為一組主謂句式,內容明白,理路亦清晰,但是與下聯「飲恨遺命葬軍山」之結構則不大呼應。此句中之「飲恨」並非作主語用,而是描述諸葛亮北伐之事未能完成之慨歎,可作獨立句理解。接着之「遺命」則可視為主語,其實作名詞或動詞皆可,動詞「葬」則充當陳述部分。然而,兩聯中第六字位平仄並不相對(「魄」、「恨」皆仄聲,聯中「何甘」與「遺命」四字,於詞類組合及詞義方面來看,對得似乎不夠工整。整體而言,此節的詞組與字義相配方面,在傳統的對聯要求而言就有些瑕疵,但全文氣勢十分流暢,沉雄有力,內容概括性甚強,情感相當豐富。

 

楹聯是置於古建築物門宇、楹柱之間的有機文字,最容易引人注意,也是祠廟中最具標識性的文物載體。它們往往能反映出傳統社會大眾對古人古事的祝願與心聲,通過對楹聯的考察與賞析,可以讓大家對有關文物作更深層的認識和理解。就以對漢中三國文化遺跡─馬超墓、武侯祠的文化考察為例,當中的有關資料,就以楹聯來說,可以為中國語文科的文化、文學學習範疇,提供一些切實的教學參考。從2002年開始,香港中、小學之中國語文課程《指引》都分別提出及推行「中華文化」、「文學」的學習範疇。 [29] 誠然,只靠閱讀資料是不容易提高學習情意,比較理想的處理是把文化元素與語文、文學專題學習結合起來,以實地的考查,直接去接觸第一手材料,讓人親自感受和體驗一下我們祖先遺產的瑰麗光輝。以到訪某文化遺址的學習為例,當中一些相關的歷史背景、文字、圖像、雕塑、書法、陳設、建築,甚至佚事、傳說、野史之類,都可以選取利用、綜合為語文學習的素材。至於歷史人物的祠廟、塚墓、牌樓、紀念碑,或其他相關建築,可供學習、欣賞、分析、評述、研究的,更是豐富、多樣而具體。

事實上,香港所見的古蹟文物當中,關帝廟(即三國的關羽,俗文學《三國演義》稱為關公)也是一種重要的三國文化遺蹟。據了解,香港現在保留着不少與關帝文化有關的祠廟:上環荷李活道文武廟、深水埔武帝廟、蓮麻坑關帝宮、荔枝窩協天宮、元朗輞井圍玄關帝廟、屯門掃管笏關帝廟、大埔樟樹灘關帝廟、西貢關帝古廟、荃灣關帝廟、大澳關帝廟、長洲關公忠義亭等 [30] ,其中有不少與古典文學及傳統文化相關的具體材料,對於文化考察、史料分析,或是文學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除此以外,一些在香港以人物為中心的廟宇,例如天后廟、車公廟、洪聖廟、侯王廟、觀音廟、呂祖廟、岳王廟、黃大仙祠之類,當中同樣有不少可供學習、研究的文化元素,也可以成為學生學習「中華文化」的考察點。語文教師大可考慮利用這些現存的文物古蹟材料,配合現行的新課程理念,組織成與歷史、文化、文學相關的學習單元,讓傳統的中國語文教學走出教室,一方面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情意,另一方面也可以增添語文科的教學興味。                                                           



* 顯慈先生,香港 香港公開大學 教育及語文學院。

[1] . 參考:一.《楹聯叢話》(清?梁章鉅撰,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自序。二.《漢語辭格大全》(汪國勝、吳振國、李宇明編著,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頁123-145「對偶」條。三.《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楊春霖、劉帆主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頁454-480「對偶」條。

[2] . 本文所錄十副楹聯,於考查時所見而有作者署名的,將於下文具體交待。

[3] . 是次三國文化之旅查考活動於 2007410 開展,主要參觀陝西勉縣漢中之重要三國文化遺址:馬超墓及武侯祠。文章先說馬超後說武侯乃基於當日遊踪之次序。

[4] . 馬超事蹟詳見《三國志?蜀書?馬超傳(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82),頁947

[5] . 見《三國志?蜀書?馬超傳,頁947

[6] . 關羽初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於是寫信向諸葛亮質問,諸葛亮答云「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 (張飛) 並驅爭先……。」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陳壽撰,裴松之注,陳乃乾點校,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2),頁940

[7] . 馬超墓之有關資料詳見馬超墓辦事處印行之《三國英雄數馬超》單張及其參觀門券,陝西:勉縣馬超墓辦事處,由陝西省人民政府於20074月發布。

[8] . 同上。

[9] . 以上對句另以平仄標示,平仄依澤存堂本《廣韻

[10] . 本文嘗試借用古代漢語之語法、詞法理據立說,有關理論及術語參考:(1) 張世祿主編《古代漢語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頁185-283「第三章 語法(2) 楊伯峻、何樂士著《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頁517-813「下編 句法(3) 馬景侖主編《漢語通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頁261-280「第四章 詞匯

[11] . 按「三國」本是名詞,於此與前文「風雲」斷開,作修飾下文「屢挫」之狀語。另亦可斷作「氣蓋風雲三國」、「屢挫老瞞。然而,以下聯的「塵埋古塚「千秋空盟恨誓」而言,似乎前者的斷句較合理可取。此一節的原意應是「馬超在涼州仗劍出兵,他的英雄氣概可以遮蓋天空,於三國之世曾屢次挫敗奸雄曹操

[12] . 按句意而論「千秋」本是名詞,於此則作狀語用,目的是修飾下文的「空盟」謂語「恨誓」一詞則作名詞性賓語理解。全節意思是「馬超受封回歸以守護漢朝疆土,最後身死如塵土般長埋墳裏,遺留下來的是沒有昭雪的滅門仇恨

[13] . 劉氏曾將麗辭 (對偶) 分作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四類。見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香港:商務印書館,1975年,588。簡要而言,沒有引用典事的稱言對;引用典事的稱事對;上下兩聯意思相對或相反稱反對;指上下聯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稱正對。

[14] . 原詩為「父子齊芳烈,忠貞著一門。捐生圖國難,誓死答君恩。嚼血盟言在,誅奸義狀存。西涼推世冑,不愧伏波孫。」詳見羅貫中著《三國演義(臺北:智揚出版社,2005),頁369

[15] . 數字對之說,詳見成偉鈞等主編《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頁607

[16] . 按以上兩句亦可作主謂式結構理解,即是「隴雲」、「秦月」為主語組合「千里」、「半輪」為其陳述的內容。

[17] .「好」字用作句中狀語,修飾短語中的動詞「謁」字。

[18] .「還字與上一聯情況相同,亦作狀語用「禮本是名詞,於此活用作動詞,即向「英雄魂魄致敬禮

[19] . 《三國志》所載,馬超歸降蜀漢時,關羽曾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詳見註4。事實上,陳壽在《三國志?蜀書》中,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人同立為一傳 (民間稱之為五虎大將),馬超僅於關、張之後,由此亦可知其地位不低。至於俗文學《三國演義》則這樣寫「雲長問曰:我欲與馬孟起比試,詳見《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頁427

[20] . 見《三國志?蜀書?馬超傳,頁951

[21] .(馬超) 臨没上疏曰: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 (曹操) 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託陛下,餘無復言。」見《三國志?蜀書?馬超傳,頁947

[22] .「事漢」的組合可以視為動+賓式,即從事於漢朝「基」則解作基要、基礎,可當作狀語理解。

[23] .「痛」字為詞類活用,於句中充當動詞。

[24] . 詳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頁911

[25] .《前出師表》收於《三國志?諸葛亮傳,見頁919-920。另梁?蕭統《文選?第三十七卷》亦有收錄《後出師表》,《三國志》本傳不收,傳中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云「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

[26] . 見諸葛亮與武侯祠編寫組編、成都武侯祠文管所修訂《諸葛亮與武侯祠(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頁72。另參考晉宏忠、丁寶齋著《諸葛亮之謎(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頁213

[27] . 同上。按《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所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當初蜀後主劉禪不聽從建廟之事,後由大臣習隆、向充等人上表才被接納。詳見《三國志?諸葛亮傳,頁928-929

[28] . 有關資料參考漢中武侯祠辦事處印行之《武侯祠》單張及其參觀門券,由陝西省人民政府於2007年發布

[29] . 見香港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編《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小一至中三)(2002) (香港:香港教育統籌局),頁18;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編《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2007)(香港:香港教育局),頁16-18

[30] . 據筆者所知,香港所見的關帝廟以大澳的最古,建於明朝孝宗弘治年間,約1488-1505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