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文學論衡第18-19期 2011 年 6 月

 

 

山水兩情長,他鄉成故鄉

韋瀚章及其長短句中的遊子情懷

 

陳煒舜*

 

 

. 引言

韋瀚章為二十世紀的著名歌詞作家、詩人、音樂家。由他作詞的歌曲〈思鄉〉、〈白雲故鄉〉、〈旗正飄飄〉、〈老大徒傷悲〉、〈碧海夜遊〉以及清唱劇《長恨歌》等,皆膾炙人口。韋瀚章早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文學系,受業於前清耆宿林朝翰,國學底蘊深厚,故其發為詩詞,風格宜柔宜剛,措辭典麗。韋瀚章部份作品曾被選入中小學音樂課本,如趙琴所言:

他與黃自為中小學音樂教材所寫的農歌秋郊樂雨後西湖四時漁家樂等,在傳統詩詞的深厚根柢下,表現出清剛婉麗、典雅蘊藉的風格,感情樸實、明朗,深受學生喜愛。 [1]

對五四以後幾代人的思想、審美等方面的影響,固是不可小覷。韋瀚章之姪韋子剛認為,其創作生涯中出現過六個高峰。即︰一、193233年間;二、194547年間;三、195758年間;四、197275年間;五、1978年;六、1981年。 [2]

韋氏不僅從事歌詞創作,還率先將歌詞創作提昇到理論研究的層面。上世紀30年代,韋氏提出「歌樂結合」的理念,並首先採用「歌詞」之專門術語,以與新詩及舊體詩詞作判別。黃友棣指出,韋瀚章將歌詞創作歸納出三項原則:

. 聲調和諧悅耳,以加強音樂效果;

. 句度長短相間,以避去呆滯詩句;

. 押韻恰稱詞情,使詞與樂配合得更完美。 [3]

趙琴也紀錄了韋氏的主張,可作為黃友棣之說的補充︰

. 詞句必須長短相間,音節要有起伏,如此才能有高低,抑揚頓挫。

. 必須協韻,不一定一韻到底,也可轉韻,最好平仄互協。

. 押韻要吻合詞情,慷慨激昂的詞,用響亮雄壯的韻,憂鬱悲哀的詞,則用沈鬱幽咽的韻。

. 愛國及歌功頌德的詞,切忌浮誇,詞句避免標語口號,或「啊!喲!嗨!嘿!」等叫囂字眼,懷念鄉土的詞,也不宜長嗟短嘆,傷心落淚,但要不忘光復大陸的意念。 [4]

在韋瀚章的歌詞作品中,這幾項原則幾乎得到了貫徹。可惜的是,長年以來有關韋氏的論述,多來自音樂界,文學界對其詞作的價值仍舊注意不足。如費明儀論道︰

先生從不使用西洋語法去砌句,他沒有拋棄民族傳統的思想,沒有忘記優美聲韻的運用,卻能善用人皆熟悉的題材,注入清新秀麗的詩意,將它帶入絢燦的藝術境界之中。 [5]

而韋氏門人周惠娟論《長恨歌》歌詞的文字風格與色彩云:

上繼唐宋詩詞的典雅文采,下承元曲之自由奔放豪邁不羈兼戲劇節奏的影響,但沒有元曲的粗俗味道,而自成一格。……韋瀚章的詩詞風格可以說是典型中國知識份子的縮影,其思想文字完全紮根於傳統學者觀念,當然五四新文化思潮,對其有一定的影響,但作用不大,韋氏詩詞的音律和美學觀,亦不離傳統調性,可以說是以古人之情懷來抒發今人的識見、愛憎、愁苦和憤怒。這些成為韋氏的詩詞親和力。優點,行文走句意境高雅,第一眼不大顯眼,細讀則有味,情深處更是引人入勝。缺點,受制於古典文學詞情與章法,因此個人的感情張力、爆力、濃度、熱度就顯得薄弱了。正因如此,詩詞本身就欠缺了懾力和魅力。十段《長恨歌》歌詞,可稱得上是韋氏一生最巔峰之力作,由第一段帶到第十段,一氣呵成。

周惠娟又論韋瀚章的〈鼓盆歌〉及其他作品云:

在一九七四年,韋氏因喪偶,傷痛期間作了悼念妻子的〈鼓盆歌〉,一共分三個樂章,由林聲翕作曲。歌詞意深情切,一股內聚濃情,躍然紙上,讀來令人傷感,文詞俊秀,很有詞氣,可惜只是曇花一現。這跟他一生與世無爭和淡泊名利有關。所以在其《野草詞總集》沙石甚多,未能完全突出一位詞人的鮮明形象,其實若能大刀闊斧去蕪存菁,很多首詞作都具流傳價值。但若以歌詞學家去看待韋氏,又作別論。 [6]

近代以來,詩與樂之間的關係並非水乳交融。當詩句與旋律之間不能調和時,必然有一方得作出妥協。如劉雪庵〈紅豆詞〉旋律優美,但《紅樓夢》原文「照不見菱花鏡裏形容瘦」一句的字數太長,不能配合旋律,只好改成「照不盡鏡裏花容瘦」。趙元任為徐志摩〈海韻〉譜曲,原文一字不易,但旋律卻未必琅琅上口,這樣就妨礙了歌曲的傳播。更有甚者,如陳歌辛為電影《初戀女》譜寫主題曲,採用戴望舒的〈有贈〉而修改之,今日傳唱的歌詞與原詩已大有差異。陳子善即云「據說這是陳歌辛根據劇情和電影插曲的特點而做的修改,確實改得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簡約而又纏綿,改得好。 [7] 此外,若要執著於歌詞的優美,普羅大眾卻未必能理解接受;若追求理解接受,歌詞文字又有可能落入俗套。因此,如何在旋律及歌詞的對峙中取得適合點,並非易事。周惠娟所言《野草詞總集》中的「沙石」,竊以為可分為三類:一為翻譯歌詞,二為聖歌歌詞,三為宣傳歌詞。翻譯歌詞要忠於原文,在求信達的過程中未必能顧及雅。聖歌和宣傳歌詞以傳達宗教思想與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為目的,文字以淺白為尚。故此,韋瀚章的這類作品與其佳作相比,辭章造詣上固有一段差距,但吾人理應瞭解差距產生的原因。換言之,探析韋瀚章的歌詞作品,不能一概相量,最好分體而論之。從體裁的角度來看,韋氏的歌詞可分為舊體、自由體兩種;舊體又可細分為詩、詞、曲諸類,尤以詞(案:為免混淆,本文多以「長短句」稱之)的創作為大宗。在這些詞或長短句中,表達羈旅之思的為數不少。故本文擬概述韋瀚章的生平與著作後,綜論其作特色,再以遊子情懷為核心,探討韋瀚章長短句的價值與成就。

 

. 韋瀚章生平與著作概述

韋瀚章 (Harold H.T. Wei, 19061993),字浩如,筆名野草詞人、香水詞人, [8] 廣東省香山縣翠微鄉 (今珠海市) 人,光緒 321223 (西曆 1906117 ) 生。其父經營茶葉生意, [9] 有一兄炳章。韋瀚章七歲喪父,深得祖母疼愛。小學時即喜愛文學,得其師吳醒濂特別指導,研習聲韻,學習創作詩詞。因幼年無依,遂與兄長投靠滬上宗伯。炳章學習營商,且支持瀚章繼續升學。 [10] 1920年,入讀上海南洋甲種商業高中。1924年,考入上海滬江大學,先讀預科,再入文學系,師從吳遁生、林朝翰等教授。

1929年大學畢業後,韋瀚章應聘於上海國立音專 (今上海音樂學院) 擔任註冊主任,與著名音樂家黃自 (19041938) 相友善。1932年春,寫下歌詞處女作〈思鄉〉,由黃自譜曲,自此決定以歌詞創作為一生事業。同年,韋瀚章依據白樸《梧桐雨》及洪昇《長生殿》,創作《長恨歌》歌詞十段。黃自以半年時間譜成七段合唱,成為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第一部清唱劇 (清唱劇之名,亦為韋瀚章所創),可惜其餘三段獨唱則因暫無理想演唱人選而暫時停筆。韋氏此後經常與黃自合作。據統計,自此八年間,韋、黃共同創作了包括《長恨歌》在內的13首作品。 [11] 1933春,上海音專師生組織「音樂藝文社」,由蔡元培任社長,韋瀚章、黃自、龍榆生等人擔任編輯。返鄉與相戀多年的表妹吳玉鸞成婚,婚後定居上海。同年,與黃自等合編之《復興初中音樂教科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4年,與蕭友梅 (18841940)、黃自以「音樂藝文社」名義合編《音樂雜誌,乃當時鼓舞音樂創作的唯一刊物;後因經費短缺,歷時一年即停刊。1936,迫於生計而辭去音專工作,轉往南京任職公務員。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因躲避空襲、飲食不定,罹患重疾。次年前往香港求醫,幸而病癒,遂留港於商務印書館任編輯。與黃自門人林聲翕 (19141991) 重逢,合作寫成歌曲〈白雲故鄉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攜妻逃回廣州,任教於一所中學,後又轉往沙灣中學。據韋氏上海音專同事、作曲家廖輔叔回憶,韋瀚章不肯靦顏事敵,最後找到沙灣這塊日寇認為戰略上無足輕重的地方作為避難的落腳點。 [12] 1945年,抗戰勝利,返回上海擔任滬江大學秘書、教授。1948年,受洗成為基督徒。

1950年,攜妻定居香港,於中國聖樂院 (香港音專前身) 教授歌詞寫作。1952年,兼任浸信會出版部副經理及編輯。1958年,應邀前往沙勞越首府古晉,協助當地政府成立婆羅洲文化出版局,兼任華文編輯主任,負責策劃出版書籍、培訓當地人才。1967年,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新任負責人黃永熙 (19172003) 親自前往南洋拜訪韋氏夫婦,邀請韋瀚章重新修訂聖詩集《普天頌讚,欣然允諾,隨後以數年時間完成任務。1968年,向文化出版局申請退休,旋於古晉橫濱中學任教翻譯及中國文學。1970返港,與黃友棣 (19112010) 首次合作。1972年,為紀念為《長恨歌》創作40周年,應聲翕之約,合力續成《長恨歌》,於臺北「紀念黃自逝世三十四週年音樂會」上首演,轟動一時。同年,由陽明山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特聘到院中講學,並贈以哲士榮銜。是年八月,兄長炳章去世。 [13] 1973年,臺、港先後舉行「韋瀚章詞作音樂會」,僑委會更頒發「海光獎章」及「華僑文藝創作獎」,以示表揚。 119 ,與黃友棣、林聲翕赴臺,在中國文化學院教授何志浩陪同下向蔣中正總統致敬,由總統府秘書長鄭彥棻代表接見。 [14] 1974年,妻吳玉鸞去世。1975年,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之請,與林聲翕合編《中學音樂教本》六冊。冬,香港音樂界為慶祝韋氏壽辰,華南管絃樂團出版部將其作詞之樂曲編印成專集兩冊,一為林聲翕作曲之《晚晴集》,一為黃友棣作曲之《芳菲集》,全部工作由韋氏門人程瑞流負責籌辦。1976年,將所輯詩詞百餘首編為《野草詞》,以贈親友,並備授課之用。韋氏筆名野草詞人,詞集又名《野草詞》,據其晚年與周惠娟交談內容,原因如下:

野草對我來說有雙重解釋,我的詞名《野草詞》同樣懷有雙重寓意。

野草是野生植物,看似微不足道,因此容易被人忽略,可是另一方面它卻象徵了生命的頑強韌力。

野草當大雪嚴霜之際死亡,春天來了,又重現綠翠,令大地倍添生氣。尤其在岩湢的山漠,一片蒼黃中點綴色彩,它為環境增加生機與欣賞價值,然而……

它的地位卻是介乎可有可無,似是無意義實是有意思的野草,是憑藉大自然的力量而生而死,來去瀟灑,更毋賴人力去專注裁培,它的生存是其生命的一份承諾與默契。

我的詞是寫給作曲家譜曲獻與藝術歌唱者演唱的,可是藝術歌曲卻少人注意,但它是恒久的有生命力的,更有一份奉獻的心靈。雖然要挨受被冷落的傷感,可是對美的嚮往和藝術的執著,我深信好的藝術作品一定不會永遠不為人識。所以這些歌這些詞一旦給人們注意了,馬上便活潑起來,彷如過了寒冬一樣,它的意義是給生命多點滿足和啟迪。 [15]

由此可知,韋氏將藝術歌曲比喻成看似微不足道、容易被人忽略,卻又有著頑強韌力的野草,有其深意在焉。1978年,任香港音專校監。 [16] 《野草詞》由東大出版。同年,應美國新聞處之請,將美國歌曲30首翻譯成中文,結集為《一、二、三唱!美國傳統民歌》。

1981年,應香港市政局之邀,與林聲翕合力創作歌劇《易水送別1983年,與林聲翕、黃友棣同獲臺灣文藝基金委員會頒發「特別貢獻獎」。1984年,香港音樂界舉辦「韋瀚章歌詞創作五十二年音樂會 19851213 ,應臺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邀請,赴臺與黃友棣、林聲翕參加臺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行的「抗戰勝利歌曲演唱會 [17] 1987年,因年紀老邁而辭去香港音專校監及歌詞教席。仍與後進籌組「藝術歌詞研究會,以推廣樂教工作。1989年,詞作增訂本《野草詞總集》由東大出版。韋氏自序云

自從一九七七年冬,印行過拙作《野草詞》百篇之後,到如今不覺又逾十年。這十年來,生涯孤苦,既無交遊活動,更少出外旅行。日常工作,除經常執筆或開卷之外,每天都要操持家務,所以對歌詞寫作,除團體歌詞或應酬篇章之外,很少抒懷寫意之作。總計起來,一共寫作了一百二十餘篇――包括 一兩 篇清唱劇,幾篇組曲,和一部為香港市政局中樂團寫作的歌劇《易水送別》而已。 [18]

蓋大部分歌詞及詩詞作品悉皆收入《野草詞總集》中,所未收者僅有歌劇《易水送別》。此外,韋瀚章赴港前期曾參與一些電影的作詞工作。如《寒夜》、《戀春曲》的歌詞,皆已見錄於《野草詞總集》。然亦有失收者,如葛蘭主演的電影《七姊妹》( 195389 首映) 插曲〈當罏艷〉、〈舞孃曲〉、〈七姊妹〉等,及《再春花》( 19541126 首映) 插曲〈四季繁華〉、〈待旦〉、〈憶舊〉、〈路兒彎彎似羊腸〉、〈光明頌〉、〈春光好〉等。 [19] 他如《月光》(1956)《秋娘》(1956)《人約黃昏後》(1958)《南島相思》(1960) 等影片插曲之歌詞,也未收錄。

韋瀚章為五四以後第一代歌詞作家中的佼佼者,對中國音樂的發展影響甚鉅。韋氏早年的合作夥伴為作曲家黃自和應尚能,被音樂界譽為「三劍俠」; [20] 中年以後則與林聲翕和黃友棣合作,人稱「歲寒三友」、「樂壇三老」。香港藝術家麥秋曾經參與歌劇《易水送別》的籌劃工作,他在專訪時回憶道:

我覺得韋、林兩人因合作無間,他們之間的藝術默契是配合得天衣無縫。 先生的詞非常典雅,作為導演,當我要捕捉人物性格,埸面意境及演員走位,我覺得很能發揮,很「出」。所以我覺得 先生是當代歌劇詞作的一位成功代表人物,可惜我們都太缺乏這類作品。而林聲翕與韋瀚章最使我感動是︰他們都能撇開個人尊嚴,有時為了一詞一音的不協調,而互相研究修改,沒有藝術家的非常個人主義,實在難得。 [21]

林聲翕自言在上海音專求學時︰「 黃自 老師是教務主任,而 韋瀚章 老師則擔任註冊主任,我每學期 都向韋 老師領成績單,所以,我的成績他是最清楚不過了。」 [22] 與韋瀚章相識較晚的黃友棣亦稱許其為人溫柔敦厚、扶掖後輩,欣賞其作品「詞中有樂」、「寓教於詩」,並數次撰文以褒揚之。可以推想,韋瀚章與黃自、黃友棣的合作,也一樣密切無間。韋氏〈金縷曲.七十四初度抒懷〉自謂「願把斯文傳後學」,一生以作育英才為己任。1970年代末,曾遭一學生騙去畢生積蓄,卻並未責怪此人,也沒有對其他學生存有戒心,仍盡力於傳道授業解惑,自得其樂。1980年代後期,韋瀚章身體日衰,兼以積蓄不多、膝下無子,最後在親友和學生的接濟下入住安老院。 1993227 於銅鑼灣聖保祿醫院去世,享壽八十八。是年 813 ,香港舉行「 韋瀚章 教授紀念音樂會」,以作最後的致敬。1995年,香港音專編輯出版《韋瀚章敎授紀念文集》。2006年,為配合韋瀚章百歲冥誕紀念活動,黃友棣與韋瀚章姪兒韋子剛聯手,創作了藝術歌曲〈野草常青〉。 [23] 1011月,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野草詞人』韋瀚章紀念展」,介紹韋氏生平及作品,並展出其日記本、詞作、音樂作品手稿與及其他有關的物品及文獻等,讓讀者重新認識一代詞人。

 

. 韋瀚章長短句特色綜論

1990年,北京舉辦南京音樂院建院50週年暨中央音樂學院建院40週年紀念活動,林聲翕赴京參加,韋瀚章請林氏代為問候睽違多年的上海音專同事廖輔叔。廖輔叔回函致問,並附上〈鷓鴣天〉一首︰

老友群中最老人。喜聞菸氣息氤氳。摛辭若得江山助、入樂能教耳目新。歌與哭、總情真。難忘昨夜寫星辰。蕭黃云歿應吳逝、珍重滄州百練身。 [24]

「摛辭若得江山助,入樂能教耳目新」兩句,對韋瀚章的歌詞創作事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情真」二字則道出了韋氏不為文造情、為樂造情的一貫作風。而張雄認為︰「總的來說,他的後半生的作品不如早期的,這應該是時勢、環境所致。」 [25] 韋氏早歲少年英俊,且逢日軍入寇,故其歌其哭皆能動人腷臆。中年以後受洗為基督徒,遷居香港,又往南洋工作甚久。幾十年間,中國大陸的文化導向與海外漸行漸遠,故韋瀚章晚年的作品既罕知於大陸,亦不易引起其共鳴,可以理解。當然,韋瀚章晚年詞作不如早年之看法的形成,也有原因。如其門人周惠娟比較韋氏作於1933年及1957年的兩首〈秋夜〉道︰

兩首〈秋夜〉相比較,顯然後期的失色多了,主要是沒有掌握新詩的神韻節奏及表達方式,再者沒有寫新詩的自由浪漫及現代思潮,故此讀來生硬無味。

不過,周惠娟並非如張雄般一概而論。她又指出︰

這些韋氏是自知的,但既然是現代人,總不能與時代脫節,這是韋氏瀟灑之處,亦成就了他的古體詩,亦點現一些現代文化氣息。……如果將韋瀚章的畢生光采集中於早期是有點不確,如果推崇《長恨歌》而忽略《鼓盆歌》便是遺漏。其實《鼓盆歌》的詞風、詞情、詞采,才是 教授純情及成熟之作。 [26]

所言甚是。綜覽《野草詞總集》,就語言來說,所收作品包括了文言、白話及粵語等;從體裁上看,則有古近體詩、長短句、曲作及自由體。由於有詞牌之長短句符合了韋氏聲調和諧悅耳、句度長短相間等主張,故為其所樂用。全書所收有詞牌之長短句共計有三十八首,佔了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茲將詞牌及使用頻次之統計表列如下:

 

 

 

 

詞牌

使用頻次

菩薩蠻

3

浪淘沙

11

憶江南

2

鷓鴣天

4

水調歌頭

2

蝶戀花

3

高陽臺

1

卜算子

3

一剪梅

1

虞美人

3

減字木蘭花

1

西江月

3

金縷曲

1

 

據上表及相關資料,吾人可以知道韋瀚章長短句的幾個特徵。其一,韋氏採用之詞牌有13個,其中長調僅3個(共4首),餘皆為小令。究其原因,蓋小令之篇幅較短,既便於誦讀,亦易於譜曲,而長調則未必,觀4首長調作品中僅有〈水調歌頭.碧海夜遊〉為黃友棣譜曲可知。其二,13個詞牌中,以「浪淘沙」的採用頻次最高,共11首。其中已譜曲者達7首。韋瀚章自幼已對這個詞牌情有獨鍾。文谷〈韋瀚章傳〉記載,韋氏幼年練習書法時, 國文 老師命其書寫李後主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韋氏異常喜歡此詞,這也是他接觸長短句之始。 [27] 此外,「浪淘沙」詞牌共兩闋,每闋5句,各句字數為 5-4-7 -7-4,參差有致,除第四句外各句皆押韻,下闋格律與上闋完全相同。該詞牌不僅易於配曲,淒婉的情調也與韋瀚章飽含家愁國恨的文心相當契合。其三,非但「浪淘沙」等詞牌為韋瀚章畢生所採用者,亦有一些詞牌僅在其特定的時代採用。如「憶江南」兩首皆作於早年 (1930年代),「菩薩蠻」三首中有兩首作於晚年 (1980年代)至於四首長調,皆作於抗戰勝利之後。此當與不同時代的寫作習慣有關。抑有進者,就韋詞的內涵、風格、情調和措辭來看,可分別歸納為四點,即:傳統與現代兼容、婉約與豪放並蓄、哀感與樂觀相生、典雅與通俗互見。現分而論之。

 

() 傳統與現代兼容的內涵

廖輔叔認為,韋瀚章的歌詞,包括〈旗正飄飄〉這樣的抗日歌曲在內︰

如果就命意遣詞而論,仍然是舊詩詞的底子,至於〈思鄉〉和〈春思曲,那更是宋詞的意境。不說出作者的大名,你幾乎不敢相信他是出自西裝革履、翩翩年少的手筆。 [28]

韋氏門人周惠娟則認為:

韋老的詞,是完完全全紮根於中國詩詞文學,其詞音色節奏力度意境濃淡分佈勻稱,雖然以「古體」為形,但浸入了「今人」色彩,他的詞作集唐宋詩詞、元曲及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之影響。 [29]

而綜觀韋氏長短句的內涵,誠能達致傳統與現代的兼容。對於古人的思維方式與審美情趣,韋瀚章是熟悉的,這從他詞作對前人典故的化用可以窺知。如〈西江月.天祥道中

我愛山容嫵媚,問山看我如何。 [30]

即化自辛棄疾詞〈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之句。 [31] 陳素英認為,此作寫出山鳴谷應,山與人互答的情境。前句捨去山的色彩,著重在山的姿態;後句想像山對我之情。前後句從視覺意象到聽覺意象交錯。景物由小見大,激盪出漸強聲情來。山容、山態、面容、心情,融入在物我整體情境中,作深度呈現。 [32] 這首作品中,韋瀚章將物我兩忘、萬物自得的思維很好地表現出來。又如〈浪淘沙.讀友人日記有感〉:

節序似奔輪。秋老浦濱。有人樓上欲銷魂。 [33]

登高望遠、惆悵自憐的心緒,亦是自古如此。文意令人聯想起李白〈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的句子。 [34] 再如〈菩薩蠻.黃昏院落〉:

怕見燕歸飛。故將簾幕垂。 [35]

兩句可謂撮寫了晏幾道的〈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36] 同詞又云:

小樓今夕夢。欲遣輕雲送。何處是鄉關。千山和萬山。 [37]

比對李白〈菩薩蠻〉:「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38] 以及唐昭宗〈菩薩蠻〉:「渭水一條流,千山與萬丘。」 [39] 可見韋氏於前賢同一詞牌的作品亦能熟練掌握。復如〈浪淘沙.飛渡神山〉:

起伏岡陵何所似、幾個泥丸。 [40]

與李賀〈夢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41] 前引周惠娟論韋瀚章作品云:「韋氏詩詞的音律和美學觀,亦不離傳統調性,可以說是以古人之情懷來抒發今人的識見、愛憎、愁苦和憤怒。」可謂知言。

其次,韋瀚章中年後也時有關涉現代習俗活動的長短句。如〈浪淘沙.植樹〉:

春雨又春晴。節近清明。如茵小草嫩芽生。快趁春光猶未老、著意經營。今日盡青青。他日林成。樹人樹木一般情。結實開花誰管得、且待群英。 [42]

中國植樹的習俗由來已久,古代即有慶功栽楊、治病種杏、思鄉植柳等掌故風俗。而近現代植樹的原因,則主要在於大氣污染嚴重,遂以植樹來綠化環境光緒二十三(1897) 起,先後三次頒佈了號召植樹造林的上諭。至民國初年,金陵大學農學院創辦人裴義理 (Joseph Bailie) 倡議北洋政府仿效美國植樹節的推行辦法。1915,政府規定每年清明節時為植樹節。至1928年北伐完成,國民政府植樹節改在每年國父忌日 ( 312 ),沿襲至今。故韋詞云「節近清明」,正合現代習俗。

 

() 婉約與豪放並蓄的風格

1932年,黃自讀罷韋瀚章的〈思鄉,一針見血地點出是「仿效李清照的風格 [43] 1983年,李志浩的七古〈三人行〉則謂「韋氏若比韋端己〈白雲故鄉〉登蓬萊 [44] 換言之,無論是李清照式的婉約風格,還是韋莊偏豪放、直抒胸臆的作法,韋瀚章皆能。黃、李所論雖就自由體歌詞而發,但用於韋氏有詞牌的長短句之上,亦無大謬。韋氏自小喜愛李後主詞,故其婉約詞甚是當行本色。不過,韋瀚章長短句極少如古人代言般的閨怨詞,而多為抒發一己之胸臆者。因此,其婉約詞作中往往透發出秀逸之氣。試觀其〈虞美人.寒夜聽雨

晚來沒箇消閒處。又況蕭蕭雨。寒窗點盡幾多愁。伴我孤燈孤影守空樓。無言坐到三更後。此味人知否。階前雨共淚珠攙。流過清腮滴滴落青衫。 [45]

末兩句固然承自聶勝瓊〈鷓鴣天〉「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46] 但全篇的佈局始如李後主「無言獨上西樓」(〈相見歡〉), [47] 終如白居易「江州司馬青衫溼」(〈琵琶行〉), [48] 縈繞著一股才子式的雋潔,與滴粉搓酥、花慘雲愁的閨情畢竟相去甚遠。正如樸月所論:「雖然, 先生創作歌詞的風格,一開始,就走的『婉約』的路子,但並不表示他的才華,侷限於婉約方面。」 [49] 儘管韋瀚章的婉約詞作佔了相對多數,但其豪放詞亦頗有可誦者。如〈水調歌頭.碧海夜遊〉:

皓月出天際、風動晚潮生。浪花翻起千疊、爭與遠山平。我待乘槎一去、好共魚龍遊戲、空闊任縱橫。仰首作長嘯、胸臆豁然清。思家國、懷舊雨、若為情。滄桑畢竟幾換、屈指寸心驚。差幸此身頑健、笑憶當年豪氣、跨海欲屠鯨。興發引高吭、一曲和濤聲。 [50]

該詞作於1970年,正值韋瀚章自南洋退休返港之際。韋氏於沙勞越工作前後十二載,建樹甚多,故詞中「我待乘槎一去、好共魚龍遊戲、空闊任縱橫」不無自許之意。儘管睽違家國親朋已久,有「滄桑畢竟幾換、屈指寸心驚」的嘆息,但最終依然在對「當年豪氣」的笑憶中「興發引高吭、一曲和濤聲」,以隨遇而安的態度面對世變。

 

() 哀感與樂觀相生的情調

古代婉約詞每多哀感之情調,如《全唐五代詞》所收271首南唐詞,哀感之詞就有達200多首。韋瀚章詞也繼承了這個傳統。如前文所引〈虞美人.寒夜聽雨〉,即是韋瀚章早年以哀感情調為主的長短句。現再觀其晚年悼念亡妻的〈鼓盆歌〉組曲中的〈鷓鴣天.遺照〉:

撒手無言去不還。空留一我在人間。哀愁喜樂憑誰說、冷煖飢寒祇自憐。思宛轉、淚闌干。幾回看罷又重看。曾知畫裡無尋處、猶欲含酸覓舊歡。 [51]

可謂哀戚過人,不減少年。然而,這類以哀感情調為主的長短句,描述的往往是一時的心境。至於整體來說,韋瀚章個性溫柔敦厚,其長短句亦不乏情緒樂觀、曲終奏雅者。如其〈高陽臺.一九五四年戰後抒懷〉(案:當作一九四五年)云:

黃葉翻階、歸鴉繞樹、夕陽斂盡殘紅。寂寞欄杆、又經一度秋風。高樓遮斷來時路、問心情、知與誰同。悵流光、來也無踪、去也無踪。當前事事秋雲淡、算危機過了、壯志成空。尚苦沉吟、為耽小技雕蟲。此身差幸依然健、便餘生不計窮通。喜如今、聽罷蛙鳴、更聽寒蛩。 [52]

儘管韋瀚章在抗戰時期飽受顛沛流離之苦,依然保持著昂揚的鬥志、進取的心態。八年戰亂至此過如雲煙,雖然不堪回首於蹉跎的歲月,卻仍對未來自勉自勵。「此身差幸依然健、便餘生不計窮通。喜如今、聽罷蛙鳴、更聽寒蛩」,復有一番靜觀自得、與世推移的灑脫感。比照其後的〈水調歌頭.賀炳章兄花甲大壽〉云「且喜於今羸健、應自開觥暢飲、判卻醉顏紅」、 [53] 〈水調歌頭.碧海夜遊〉云「差幸此身頑健、笑憶當年豪氣、跨海欲屠鯨。興發引高吭、一曲和濤聲」、 [54] 〈金縷曲.七十四初度抒懷〉云「但樂得、人隨心喜。願把斯文傳後學、便餘生、萬樣皆閒事」, [55] 可謂始終如一。韋氏早年離鄉,中年戰亂,晚年喪偶,磨難不少。正是這種一以貫之的樂觀心態,支撐他走完漫長、絢麗而不無坎坷的人生。

() 典雅與通俗互見的措辭

韋瀚章詞化用前人語典,婉轉優雅,頗受稱許,前文舉例已多,茲不贅言。而另一方面,韋氏在一些情況下亦嘗試運用較為通俗的措辭,予讀者觀感一新。有的通俗措辭也是直接採自前人,如〈西江月.天祥道中〉:

放懷仰首恣呵呵。引動群山笑我。 [56]

「呵呵」一語,實承自韋莊〈菩薩蠻〉:「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57] 此外,並無出處而近於口語的措辭,亦時而見之。如〈浪淘沙.日月潭曉望〉下闋:

窗隙透晨風。睡意還濃。半山禪院卻鳴鐘。且聽聲聲傳隔岸「醒罷,痴聾 [58]

「醒罷,痴聾!」一語,頗似今日白話,但合全篇而覽之,卻又洋溢著幾分禪趣。尤有進者,韋瀚章甚至嘗試以粵語入詞,如其打油詞〈浪淘沙.加稅〉:

加稅又家捐。真係該鑽。屋租差餉盡齊全。柴米油鹽剛漲定。又攪渦漩。雙眼泛紅圈。幾咁心酸。何時何日得捱完。急景凋年還撲水。撲到頭穿。 [59]

用「該鑽」、「撲水」、「頭穿」等富於生活氣息的粵語,表達出香港小市民對於政府加稅的無奈無助感,親切淺白,卻又透發出咬緊牙關面對現實的樂觀精神,妙趣橫生,淚中帶笑。

綜而觀之,韋瀚章的38首長短句雖有上述四種特色,但與所有歌詞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異。嘗試論之,其長短句在內涵上傳統與現代兼容,然以傳統面貌為主;在風格上婉約與豪放並蓄,然以婉約為主;在措辭上典雅與通俗互見,然以典雅為多。唯有整體的樂觀情調,與其他歌詞作品無差。考其原由,蓋長短句以婉約典雅為宗,千百年來自有其習氣,而韋瀚章學詞又從李後主入手,故其長短句會有這種情況。如其自由體歌詞〈旗正飄飄〉那激昂雄渾的情調,幾乎從未在長短句中出現過。此外,韋氏中年以後翻譯過不少外國歌詞,也創作了許多宣傳歌曲、聖詩等,而這些作品幾乎都是以自由體、而非有詞牌的長短句形式來完成,這大約是長短句的風格和形式限制較多之故。

 

. 韋瀚章長短句中的遊子情懷

在韋瀚章近六十年的歌詞創作生涯中,一直經歷著離散。 [60] 他祖籍廣東香山翠微鄉,早年上海求學、工作於上海。日戰時避居廣東沙灣,大陸易幟後遷港,又在南洋工作了十二年。退休後時時往返港、臺兩地,參加音樂文化活動。終其一生,韋瀚章都是個遊子,亦即離散者,遊子情懷因此是其作品中長存的主題。他在1932年創作的第一首作品〈思鄉〉便是如此:

柳絲繫綠,清明才過了,獨自個憑欄無語。更那堪牆外鵑啼,一聲聲道:「不如歸去!」惹起了萬種閒情,滿懷別緒。問落花:「隨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我願與他同去。 [61]

這首作品雖無詞牌,屬於自由體,但卻富有長短句的婉約情調。中年之際,韋瀚章正值抗戰時期,生活顛沛流離。其寫於抗戰勝利前夕的〈鷓鴣天.逆旅之夜〉就表達出遊子的孤獨感:

急管繁絃歷亂間。諸般色相眼前紛。樓頭纔是殘歌歇、巷內偏傳夜柝頻。醒也醉、夢耶真。雞聲起處又清晨。熙來攘往邯鄲道、各自前程各自奔。 [62]

儘管道路上的行人熙來攘往,每個人的心境卻是寂寞的,因為他們都必須為口奔馳。中年以後,韋瀚章長居香港。儘管戰後的香港居民以廣東籍者佔了相對多數,與韋瀚章幾乎沒有語言和習俗文化上的隔閡,但韋氏對於故鄉故國仍是懷念不已。如作於1977年的〈題楊柳岸邊照〉:

看不盡的嫩綠嫣紅、聽不完的鶯嗁燕語。故國的園林、又春濃如許。簇簇的鮮花、阻不了行人欲攀、絲絲的新柳、綰不得行人暫住。問異域的東風、可曾飄送故國飛絮?他鄉的景色、可曾勾起遊人詩句? [63]

儘管距離〈思鄉〉的發表已是四十五年,但那柳枝柳絮引發的鄉愁,卻如此相似。究其原因,除了韋氏自言的「七十童齡耳」、亦即保持了一份赤子之心外,更重要的是他心目中的故國不僅只是出生地的廣東香山,而是整個中國大陸。換言之,韋氏對於故國的懷念,除了對親友的依戀、記憶的追尋外,更有著一個漂泊的文化傳承者對中華文化母體的認同感和孺慕心。1967年,畫家陶壽伯於南洋古晉舉行父女畫展,與韋瀚章相會,即席畫紅梅一幀相饋。 [64] 此圖激發了韋氏的創作靈感,遂寫下自度腔〈紅梅曲〉奉答:

久處南溟、渾忘節序如輪。畫圖裡、一枝忽報先春。料舊園窗外、幾經摧折、無限酸辛。怪道鉛華卸了、香腮點點、不是胭脂,應是啼痕。祇如今、夢殘故國、銷盡香魂。何日江南重到、賞橫塘疏影、暗月黃昏。 [65]

王維〈雜詩〉:「來日綺窗前,寒梅著枝未?」 [66] 梅花不僅象徵著故鄉,也是故國的國花。韋瀚章自言,「料舊園窗外、幾經摧折、無限酸辛」三句,是聯想到大陸正值遭受摧殘的境地;而最後一節「何日江南重到、賞橫塘疏影、暗月黃昏」,仍懷光復河山之意。 [67] 在千里之外的南洋,韋瀚章懷念的不僅是故鄉的舊園」,即便當年以遊客身份經過的西湖,也成為故國殘夢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故鄉的版圖在韋瀚章的懷念與想望中不斷擴張,在他心中已漸與故國合而為一。周惠娟說得好:

其實老師要追求的是一份生命之超脫,不過唯情甚甚的 韋瀚章 教授,還得心繫於愛情、友情、家國之情。 [68]

因此,本節擬從家國之思、親友之念和觀覽之樂三方面,論述韋瀚章長短句中遊子情懷的內涵。如果說家國之思和親友之念代表著韋氏的「唯情甚甚」,那麼遊觀之樂則體現出他對「生命之超脫」的追求。

 

() 家國之思

韋瀚章清末出生於廣東香山,然自中學赴滬直至去世,僅1933年與表妹吳玉鸞成婚期間返鄉居住較久。因此,他對香山故鄉的懷念是持久的。如其作於1934的〈虞美人.寒夜聽雨

晚來沒箇消閒處。又況蕭蕭雨。寒窗點盡幾多愁。伴我孤燈孤影守空樓。無言坐到三更後。此味人知否。階前雨共淚珠攙。流過清腮滴滴落青衫。 [69]

該詞作成時,韋瀚章新婚剛滿一年,定居上海,又有蕭友梅、黃自等志同道合的友人相伴,似不應寫出這樣的作品來。然若知人論世,就知道韋瀚章當時與友儕一起創辦《音樂雜誌》,孤軍奮戰,旋因經費不足而停刊。嚴峻的現實使詞人不能一展抱負,大概是此作寫成的背景。故此,儘管有嬌妻摯友在旁,韋氏卻仍有「孤燈孤影守空樓」之歎。所謂「人窮返本」,韋瀚章於焉感到自己有如淪落天涯、淚溼青衫的江州司馬白居易,故鄉便成為了一個心靈慰藉之所。

然而,在上海定居久了,當年宛如天涯的上海也成為了韋瀚章的第二故鄉。他在長短句中毫不掩飾自己對上海的思慕,如寫於1945年的〈浪淘沙.風雨正飄搖〉:

風雨正飄搖。暮暮朝朝。蘿青疑隔幾重綃。堤外瀰漫翻淺浪、漲了江潮。心緒卷芭蕉。客子魂消。越清閑處越無聊。最是小樓擡望眼、歸路迢迢。 [70]

當時正值日本投降前夕,韋瀚章在廣州附近的沙灣中學任教。詞中有言「蘿青疑隔幾重綃」、「最是小樓擡望眼、歸路迢迢」,可知蘿青所隔、小樓所望的迢迢之處,當非近在咫尺的香山。香山是詞人血緣紐帶所繫之生命原鄉,而上海則是他追尋事業與夢想的理想國。果然,上海不久光復,韋瀚章便返申擔任滬江大學秘書、教授之職。韋瀚章回到上海的心情是欣喜的,這從他1947年的作品〈西江月.滬江即景〉可以得知:

堤外歇浦帆影、林間黌宇疏鐘。朝霞暮靄綠陰濃。長合絃歌雅頌。歷盡紅羊劫火、依然化雨春風。傳研學術貫西東。茁茁奇葩萬種。 [71]

對於戰後的上海、劫後的自己,韋瀚章滿懷期許,依舊希望能全力投入教育事業,培養英才。

然而好景不常,大陸未幾於1949年易幟,韋瀚章乃於次年攜妻遷居香港。當冷戰的鐵幕拉起來,韋氏再次與故鄉隔絕了音訊。抗戰時期,韋瀚章曾一度走避香港,並寫下了名曲〈白雲故鄉〉:

海風翻起白浪,浪花濺濕衣裳,寂寞的沙灘,只有我在凝望。群山浮在海上,白雲瀰漫山旁,層雲的後面,便是我的故鄉。海水茫茫,山色蒼蒼,白雲依戀在群山的懷裡,我卻看不見故鄉,我卻望不見故鄉!血沸胸膛,仇恨難忘,把堅決的信念築成壁壘,莫讓人侵佔故鄉,莫讓人侵佔故鄉。 [72]

儘管香港與中國大陸毗鄰,卻儼然是兩個世界。抗戰時期,韋瀚章堅信中國必勝,始終對回歸故國抱著樂觀的期待;而內戰過後,時移世易,詞人避難香港,抱的卻是終老異鄉的準備,對何時歸去毫無把握。因此,對於故國的思念,與抗戰時期頗為不同,〈浪淘沙.霧〉:

濃霧更陰霾。撥也難開。濕雲低擁入簾來。盡日迷山還障海、望失樓臺。冷暖怎安排。煞費疑猜。東風細雨襲襟懷。莫問故園春信息、莫上重階。 [73]

當年抗戰避難之際,詞人還會「小樓擡望眼」,遙望迢迢歸路;但如今的他卻聲言「莫問故園春信息、莫上重階」,而其〈菩薩蠻.黃昏院落〉更言「怕見燕歸飛。故將簾幕垂」。 [74] 既然從故國已經得不到任何音訊,又絕無歸去之可能,索性充耳不聞,以免心煩慮亂。自從1950年離開大陸後,直至去世,韋瀚章再也不曾踏足這一片土地。1970後,韋氏自南洋退休,香港成為了他最後的歸宿。1984年,年近八旬的韋瀚章寫下了〈菩薩蠻.香港情懷

香江風景時常好。經年久住舒懷抱。環海碧波平。群山籠翠青。胸襟無掛慮。生活添奇趣。山水兩情長。他鄉成故鄉。 [75]

在經年久住之後,韋瀚章終於將香港視為自己的故鄉。在他眼中,這裡山青水秀,風景佳好,是一個宜人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他鄉成故鄉」一句未嘗不可逆而讀之:阻隔了數十年的故鄉,親友凋零,人事全非,即使重遊,也不復故貌。當可待之情成為追憶、剩下一片惘然之時,只有久居的他鄉才是詞人唯一的依傍。

 

() 親友之念

如果說韋瀚章的家國之思是出於對桑梓之地的眷顧、對傳統文化的孺慕,那麼他對親友之念的書寫則是更具體、更生活化。尤其是韋氏婚前的作品,其對故鄉的思念大約也包含著對未婚妻的愛意,如文谷所說:「他思念故鄉的情越來越深,因為那裡有他的愛人。」 [76] 其寫於成婚前夕的處女作〈思鄉〉實際上就是思人,而稍後在上海寫成的〈卜算子.寄所思〉也是如此:

經歲未還鄉、鄉思因人老。屢約歸期總誤期、知道和春惱。欲待不言愁、翻覺愁多好。俯首捫心細料量、春為儂顛倒。 [77]

既然「屢約歸期」,可見「思鄉」乃是思念故鄉所居之人,副題「寄所思」便已點出。所謂「鄉思」,即是「相思」的諧音,蓋當時社會風氣保守,不得明言耳。不過,自從與韋瀚章與吳玉鸞在1933成婚後,幾乎未再分隔兩地,故這類遊子思念情人的作品在韋氏長短句中就較為罕見了。

再者,韋瀚章亦有一些贈與故知新友的作品,這些作品創作之時,詞人自身亦在遠行,因此往往有惺惺相惜之意。如1934年的〈卜算子.贈別〉便是寫給故知之作:

纔自天涯來、又向天涯去。來去飄浮水面萍、後會知何處。離合知悲歡、畢竟難憑據。待得他年見面時、細把心情敘。 [78]

儘管兩人並非萍水相逢,仍如萍聚雲散。再次相會,不知何時何地。不過,詞人卻抱持著古人剪燭西窗的心意,期望他年再話今日別後之情。另一首作品〈一剪梅.答客問〉則應是寫給新交的作品:

若探行踪未有踪。來似飄蓬。去似飄蓬。偶然逆旅得相逢、離也匆匆。聚也匆匆。色相皮囊一例空。生又何從。死又何從。猜疑端合問天公。君想難通。我想難通。 [79]

該詞作於1954年,當時韋瀚章移居香港不久,羈魂未定,回顧在大陸多年的生活彷彿一場春夢,對於自己的命途頗有嗟嘆之情,乃至於質疑上天為何如此安排。明日飄向何方也難以逆料,此時縱使結識了與自己一般漂泊失所的新朋友也無意深交。這與當年「待得他年見面時、細把心情敘」的情調,不啻逕庭之別。其次,〈一剪梅〉詞牌共有四對平仄相同的四言句子,拙手為之,往往有重複冗沓、徘徊不前之感。而韋瀚章此作的文字雖然重複度較高,卻先後用了「來「去」、「離「聚」、「生「死」、「君「我」四組反義詞,加強了文字的張力。難怪周惠娟認為此作:「言語間很有禪味,既出世又入世,句與句之呼應,便見得老師的文字功力深厚,既宜古亦宜今,其中更有說不出的靈性與才情。『猜疑端合問天公。君想難通。我想難通。』白話化了的古調詞作,卻又別有一番雅意和文思。」 [80]

然而,韋瀚章畢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隨著時光的推移,他對人生聚散的質疑逐漸消融。1964年為詞人之兄韋炳章六十壽辰,當時詞人仍在沙勞越工作,遂作〈水調歌頭.賀炳章大哥花甲大壽〉以賀之:

歲月似駒隙、欲算竟何從。與君幾番離合、花甲又稱翁。我尚栖遲未定、猶向南溟遠去、千里任飄蓬。但得此身在、豈必問窮通。疇昔念、身世感、百縈胸。天涯骨肉幾輩、異地一心同。且喜於今羸健、應自開觥暢飲、判卻醉顏紅。翹首關山外、把酒對遙空。 [81]

此時的韋瀚章也即將年滿六旬,世變多見,滄桑久歷,故胸懷更為灑脫。即使遠赴沙勞越 (南溟),身如飄蓬,也毫不介懷。所謂「願若今兮無虧」,只要彼此身康體健,飲食衎衎,於願已足。

 

() 觀覽之樂

當然,辛酸也非遊子生活的唯一滋味。觀覽之樂,是韋瀚章長短句中常見的另一主題,也可說是遊子情懷的一部分。韋氏早年在上海求學、工作,附近的杭州是他頗為流連之處。他與黃自、應尚能不時相約外出郊遊, [82] 作於1933年的〈憶江南.雨後西湖〉即是三人同遊時的作品云:

西湖好、最好是新晴。垂柳乍分波面綠、行雲纔過遠山青。時節近清明。 [83]

此作把西湖在清明前後的景色剪裁為詞句,令讀者感受到一片盎然的綠意。這次旅程中,韋瀚章還即興創作了小曲〈一半兒.西湖船娃〉:

眉分柳葉眼波橫。腮泛殘霞百媚生。含羞帶怯、猶自低垂頸。若為情。一半兒支吾,一半兒哽。 [84]

這首小曲的創作背景,據周惠娟自言,乃是1991年初拜年時用「巧計妙會」從韋瀚章處「引誘」出來的:

三位大俠黃自、應尚能、韋瀚章除了在藝術上有默契;私底下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不時相約外出郊遊。三人中以 老師較佻皮,有一回他與黃自、應尚能一起遊西湖。在艇上, 老師窺見那位艇家竟然是十來歲的妙齡姑娘。妞兒對著他們三位漢子,竟害羞得一直不敢抬起頭。 老師看在眼裏,這回可樂了,哈頓生靈感,就寫下了〈一半兒〉,又名〈西湖船娃〉。 [85]

足見這次西湖行之怡人。實際上,此行並非詞人的首趟,他早在十年前已經到過西湖。舊地重遊,韋氏不禁興起一番感嘆,其〈蝶戀花.重遊西湖〉云:

十載重來尋舊處。山水依稀、猶記當年路。芳草盈堤花滿樹。清明歷亂黃鶯語。拂面垂楊千萬縷。尺尺柔絲、欲綰行人住。最是啼鵑牽別緒。聲聲卻喚人歸去。 [86]

西湖之美雖然令人讚嘆,卻始終不是詞人的久留之地,所以當他聽到鵑啼,歸去之念還是油然而起。

1958年,韋瀚章前往沙勞越工作,一去達十二年之久。這段日子裡的作品甚少,僅有〈浪淘沙.飛渡神山〉、〈水調歌頭.賀炳章大哥花甲大壽、自由體歌詞〈紅梅曲〉以及作於返港之際的〈水調歌頭.碧海夜遊〉而已。如前所言,〈紅梅曲〉中依然透發著無以排解的鄉愁,但〈浪淘沙.飛渡神山〉卻表露出詞人的另一番精神面貌:

低首看神山。雲氣漫漫。懸崖峭壁有無間。起伏岡陵何所似、幾個泥丸。腳底斷虹彎。斜倚雲端。荒林漠漠水迴環。蛇繞龍騰奔向海、醞釀波瀾。 [87]

神山位於沙勞越對岸的沙巴,當地人又稱基納巴盧山 (Kota Kinabalu),是東南亞的最高山峰,海拔 4093 。據說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攀登此山,且幫助當地人修屋建廟、屯田灌溉,當地人就將此山尊為神山,以表感念。山上還不時有中國文物出土。劉勰云: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88] 因著江山之助韋瀚章逸興遄飛。如周惠娟所說,這首長短句可窺見韋瀚章豪情奔放的一面,文字語氣既有實也有虛,收筆有勢 [89] 直至1970年返港途中,韋瀚章寫下〈水調歌頭.碧海夜遊〉,其詞下闋云:「思家國、懷舊雨、若為情。滄桑畢竟幾換、屈指寸心驚。差幸此身頑健、笑憶當年豪氣、跨海欲屠鯨。興發引高吭、一曲和濤聲。」所謂「跨海欲屠鯨」的「當年豪氣」,應即詞人十二年前慨然投入推廣、建設當地文化事業的胸懷雄心壯志。值得注意的是,此作雖然寫於返港途中,副題卻用「夜遊」字樣,可見對於心中潛伏著鄉愁的詞人來說,彼時的香港仍然不是自己的家國。故終篇云「興發引高吭、一曲和濤聲」,自有隨緣的積極精神在焉。

韋瀚章從沙勞越回到香港後,重新開始了音樂事業,並時時因工作需要前往臺灣。臺灣是國民政府的最後堡壘,在大陸進入十年浩劫的同時,臺灣推出「復興民族文化」的政策,對於廣大的海外遊子而言,儼然是法統、正朔之所在。從韋瀚章晚年所作〈民族軍人〉、〈四海同心〉、〈寶島溫情〉等歌詞,都可瞭解其政治取向。1972年,韋瀚章前往臺灣參加「紀念黃自逝世三十四週年音樂會」,並於陽明山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講學、受銜,也藉此機會一覽寶島風光。由〈西江月.天祥道中〉和〈浪淘沙.日月潭曉望〉兩首長短句,足以領略韋氏的觀覽之樂:

曲徑飆輪相接、巖邊燕子穿梭。岡陵抱翠石嵯峨。隱約遊人個個。我愛山容嫵媚、問山看我如何。放懷仰首恣呵呵。引動群山笑我。(〈西江月.天祥道中〉) [90]

曙色欲迷空。淡紫輕紅。層巒影落翠湖中。疑似山僧同入定、靜斂芳容。窗隙透晨風。睡意還濃。半山禪院卻鳴鐘。且聽聲聲傳隔岸:「醒罷,痴聾!」(〈浪淘沙.日月潭曉望〉) [91]

第一首描寫了花蓮名勝太魯閣天祥道的山景,呈現了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思想;第二首通過日月潭邊的禪院鐘聲達勉勵自己拋棄癡妄之心,兩首作品充滿了超凡脫俗,無執無迷的出塵之念,習見的家國之思於此處隱而不彰。如前所言,臺灣在地理上雖與韋瀚章有很大距離,但卻是他精神與文化上的故土和母體。詞人長期以來的遊子情懷、家國之思在嫵媚山容的映照中、禪院鐘聲的敲奏裡於焉消釋,他在精神故土、文化母親的懷抱裡找到了平安和恬適。

 

. 餘 論

1993,韋瀚章逝世。廖輔叔以「摛辭若得江山助,入樂能教耳目新」兩句評許韋詞,更說韋氏的死是老一代歌詞作家的歷史的結束。 [92] 韋瀚章一生創作歌詞數百首,宜柔宜剛,措辭典麗。他的38首長短句具體而微地呈現出他整體的精神面貌和創作特色。就韋詞的內涵、風格、情調和措辭來看,可說是傳統與現代兼容、婉約與豪放並蓄、哀感與樂觀相生、典雅與通俗互見,而遊子情懷則是其作品中長存的主題。作為遊子、離散者,韋瀚章在長短句中所顯露的遊子情懷可以分為家國之思、親友之念和觀覽之樂三方面。文谷寫到韋瀚章在八十誕辰那天︰

他覺得人生七十古來稀,能夠活到八十歲,已經是不簡單的事,而人生能夠有如此成就,也更不枉此生了。然而,這八十年來,也不是過得十分容易。他想起了翠微鄉,想起了上海,想起了沙勞越,想起了香港,他想起了黃自,想起了吳玉鸞,他覺得好像一場夢,但又是如此的真實…… [93]

故鄉與他鄉這組反義詞的內涵,在韋瀚章的一生中一直是變動不居的。在上海時,他的故鄉是廣東的翠微鄉;在沙灣時,他的故鄉是上海,在香港和沙勞越時,整個中國大陸就成為了他的故鄉。韋瀚章赴臺時,臺灣官方媒體將之稱為「旅港音樂家」,又將其赴臺稱為「歸國」,而在承認國民政府法統的韋瀚章看來,這樣的敘述是理所當然的。正因如此,當身居臺灣的外省籍作家如白先勇在作品中懷念著大陸時代的點點滴滴之際,「旅港」而滿懷鄉愁的韋瀚章卻在寶島得到了暫時的慰藉。直到年過八旬,孑然一身的他才終於認定了香港這個他鄉是自己的故鄉。也許此時此刻,韋瀚章才終於追求到「生命之超脫」。

換句話說,韋瀚章不斷經歷著離散與回歸的過程,他的長短句向我們展示了畢生最引人注目的三次離散與三次回歸︰

第一次離散︰從廣東翠微鄉到上海與生命原鄉的離散,

第二次離散︰從上海到沙灣與理想國的離散,

第三次離散︰從中國大陸到香港與文化母體的離散;

第一次回歸︰從沙灣到上海向理想國的回歸,

第二次回歸︰從沙勞越到香港向「歇腳盦」的回歸, [94]

第三次回歸︰從香港到臺灣向文化母體的回歸。

與三次離散不同,這三次回歸中至少從香港到臺灣的那一次屬於「虛擬」性質。最後,在「歇腳盦」居住時間的累積導致了質變︰「胸襟無掛慮,生活添奇趣」,香港終於在八十高齡的韋瀚章心目中由「歇腳盦」變成了理想國。而另一邊廂,作為生命原鄉和文化母體的中國大陸,卻逐漸化為異域︰大陸雖然在1970年代末期已實施了對外開放政策,但韋瀚章似乎始終未再踏足一步;儘管他晚年偶曾投稿大陸刊物,講述歌詞創作的心路歷程,但其歌詞作品中,幾乎不再找得到與大陸有關的隻字片語。韋瀚章遷港之後,大陸也逐漸把他遺忘,唯一的例外是臺灣音樂家趙琴於《人民音樂》1986年第1期登出的介紹性文章〈野草詞人韋瀚章〉,但遠未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這與他在香港和臺灣受到的禮遇相比,不啻霄壤。晚年的韋瀚章未必料得到,在自己去世後不久,那一水之隔、風物皆易、人事已非的故國將會重新記起他的名字;「此情可待成追憶」,在數十年的時光洗禮、數十年的寂寞等待裡,那片令韋瀚章魂牽夢縈的大陸早已定鏡於1949,在他的追憶中影影綽綽,揮之不去。

 

 

 

 

 

附錄:韋瀚章長短句(附曲作)一覽

案:有「*」記之作品僅見於《野草詞總集》,共13首,餘者皆兩見於《野草詞》及《野草詞總集》。

 

 

詞牌

副題

作年

備註

1.  

憶江南

雨後西湖

1933

黃自作曲,一題「西湖好」

2.  

蝶戀花

重遊西湖

1933

林聲翕作曲 (1958)

3.  

卜算子

寄所思

1933

應尚能作曲

4.  

憶江南

春光好

1933

江定仙作曲

5.  

卜算子*

贈別

1934

應尚能、李超源作曲

6.  

虞美人*

寒夜聽雨

1934

應尚能作曲

7.  

浪淘沙*

愁債一般般

1935

應尚能作曲

8.  

卜算子*

寒夜曲

1935

應尚能作曲

9.  

浪淘沙

失眠

1944

呂泉生作曲

10.    

虞美人

甲申除夕

1944

呂泉生作曲

11.    

鷓鴣天

逆旅之夜

1945

黃友棣作曲 (1973)

12.    

浪淘沙

風雨正飄搖

1945

 

13.    

高陽臺

一九五四[四五]年戰後抒懷

1945

一題「秋夕抒懷」

14.    

浪淘沙

天際亂雲生

1945

一題「初冬,風雨夜,簡友」或「冬夜簡友」

15.    

浪淘沙

節序似奔輪

1945

一題「10月,讀友人重九日記,感賦此闋,時客上海」或「讀友人日記有感」

16.    

西江月

滬江即景

1947

應尚能作曲

17.    

浪淘沙

1953

黃友棣作曲 (1972)

18.    

一剪梅

答客問

1953

綦湘棠作曲 (1976)

19.    

蝶戀花

戀春曲(共二首)

1953

林聲翕作曲,電影「戀春曲」主題曲

20.    

浪淘沙

寒夜

1957

林聲翕作曲,電影「寒夜」主題曲

21.    

浪淘沙

植樹

1957

林聲翕作曲,初中音樂教材

22.    

菩薩蠻

黃昏院落

1958

林聲翕作曲 (1972)

23.    

浪淘沙

飛渡神山

1961

黃友棣作曲 (1975)

24.    

水調歌頭

賀炳章大哥花甲大壽

1964

 

25.    

水調歌頭

碧海夜遊

1970

黃友棣作曲,二人初次合作

26.    

浪淘沙

日月潭曉望

1972

林聲翕作曲

27.    

西江月

天祥道中

1972

林聲翕作曲

28.    

鷓鴣天*

夏雲

1974

收入聯篇歌曲〈愛物天心,黃友棣作曲

29.    

鷓鴣天

遺照

1974

收入聯篇歌曲〈鼓盆歌,林聲翕作曲,一題「題照」

30.    

虞美人

週年祭

1974

收入聯篇歌曲〈鼓盆歌,林聲翕作曲

31.    

浪淘沙*

加稅

1975

附註「打油詞粵語」

32.    

減字木蘭花*

贈香港書道協會展覽

1975

 

33.    

蝶戀花

酷暑將殘秋意又

1976

一題「丙辰中秋」

34.    

鷓鴣天*

濃霧陰霾天宇低

1978

 

35.    

金縷曲*

七十四初度抒懷

1979

 

36.    

西江月*

三十五年佳偶

1980

 

37.    

菩薩蠻*

劉明儀 女士新作「梅花引」續篇

1982

黃友棣作曲

38.    

菩薩蠻*

香港情懷

1984

 

附:曲作部份

 

 

曲牌

副題

作年

備註

 

1.  

一半兒*

 

1934

 

 

2.  

賣花詞

 

1945

譯作,第二節作於1976年,梁明鑑另作新詞

 

3.  

竹枝詞

一九五四歲暮於沙灣鄉

1946

一題「乙酉歲暮,共有四題〈打白餅〉、〈煮煎堆〉、〈賣揮春〉、〈送財神〉

 

4.  

放牛歌

擬山歌

1957

林聲翕作曲,電「寒夜插曲

 

5.  

送別

擬東江民歌

1957

林聲翕作曲,電「寒夜插曲

 

 

本文之撰寫得蕭家怡、廖蘭欣二君之助,謹致謝忱。                             

 

 

 

 

 

 

 



* 陳煒舜先生,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香港)

[1] . 趙琴生花彩筆消長恨:悼念一代詞人韋瀚章,載韋瀚章敎授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韋瀚章敎授紀念文集》(香港:香港音樂專科學校,1995年初版),頁84

[2] . 震旦 (韋子剛)色相皮囊一例空:韋瀚章先生逝世百日祭,載韋瀚章敎授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韋瀚章敎授紀念文集,頁132-137

[3] . 黃友棣〈韋瀚章先生的歌詞創作〉,《樂圃長春》(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初版),頁243

[4] . 趙琴〈紅梅曲〉,《音樂隨筆》(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頁55

[5] . 費明儀〈國立音專與韋瀚章,載韋瀚章敎授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韋瀚章敎授紀念文集,頁78

[6] . 周惠娟〈韋瀚章清唱劇《長恨歌》初探,載《文匯報 19931031

[7] . 陳子善《上海的美麗時光》(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初版),頁52

[8] . 高虹〈清唱劇《長恨歌》的旋律藝術,載《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0024期。

[9] . 周惠娟〈惹起了萬種閒情,滿懷別緒:悼野草詞人韋瀚章〉,《信報 1993228

[10] . 震旦 (韋子剛)色相皮囊一例空:韋瀚章先生逝世百日祭,載韋瀚章敎授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韋瀚章敎授紀念文集,頁130

[11] . 張雄〈國立音專的三位歌詞作家,載《音樂愛好者》20099期,頁21-23

[12] . 廖輔叔〈談老一代的歌詞作家,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3期,頁91-93

[13] . 見韋瀚章致李抱忱函,載李抱忱〈野草閒雲〉,《爐邊閒話》(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5年初版),頁361

[14] . 19731210 中央社〈我旅港音樂家前往總統府向總統致敬,由鄭秘書長代表接見〉, http://www.cnavista.com.tw/shop/Stores_app/Browse_Item_Details.asp?Store_Id=103&Shopper_Id=457410242133584574&page_id=23&Cat_id=音樂%20華僑回國&IndexNo=19851205006401

[15] . 周惠娟〈中秋懷故人:記野草詞人韋瀚章老師〉,《文匯報 1993919

[16] . 黃友棣〈韋瀚章先生的歌詞創作〉,《樂圃長春》(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6初版),頁245

[17] . 1985125 中央社馮國鏘撰稿〈作詞作曲家黃友棣林聲翕韋瀚章

http://www.cnavista.com.tw/shop/Stores_app/Browse_Item_Details.asp?Store_Id=103&Shopper_Id=457410242133584574&page_id=23&Cat_id=音樂%20華僑回國&IndexNo=19851205006401

[18]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初版)〈序,頁1

[19] . 見「光影錄:葛蘭作品年表 (1953-1964)http://hksan.net/smsifc/gelanweb/table.html#DLY

[20] . 周惠娟〈名填詞人韋瀚章心中的林聲翕教授〉,《信報 1992613

[21] . 周惠娟〈易水之濱,十里長亭:麥秋談曇花一現的《易水送別〉,《星島日報 19941021

[22] . 歐美燕〈八千里路雲和月︰音樂大師林聲翕口述,載林聲翕《談音論樂》(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8年初版),頁178

[23] . 〈野草常青〉歌詞云:香山鍾靈毓秀。翠微新苗壯茂。七十載任拋心力、描出了無窮錦繡。黃浦江邊折柳。維港灣畔新猷。首首新詞抒壯志、行行佳句勝醇酒。歌慷慨、意優悠。眾同賞、詞永壽。群山回响依舊。松濤和聲伴奏。色相皮囊傷逝去、野草歌聲永不休。

[24] . 廖輔叔〈談老一代的歌詞作家,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3期,頁91-93。廖氏自注︰蕭、黃、應、吳即上海音專同仁蕭友梅、黃自、應尚能、吳伯超。

[25] . 張雄〈國立音專的三位歌詞作家,載《音樂愛好者》20099期,頁21-23

[26] . 周惠娟〈一代歌詞家韋瀚章:《長恨歌》與《鼓盆歌》不可偏廢〉,《信報 1993819

[27] . 文谷〈韋瀚章傳,韋瀚章《野草詞總集3-4

[28] . 廖輔叔〈談老一代的歌詞作家,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3期,頁91-93

[29] . 周惠娟〈一代歌詞家韋瀚章《長恨歌》與《鼓盆歌》不可偏廢〉,《信報 1993819

[30]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116

[31] . 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一版),頁251

[32] . 陳素英〈從黃自到歲寒三友,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黃友棣音樂數位博物館.歷史之音

http://mim.khcc.gov.tw/hyl/1_4index.asp

[33]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66

[34] . 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頁1

[35]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108

[36] . 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頁91

[37]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108

[38] . 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頁1

[39] . []朱彝尊《詞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初版) 1,頁 2a

[40]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110

[41] . []聖祖皇帝主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12,頁4396

[42]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94

[43] . 文谷〈韋瀚章傳,同前註,頁8

[44] . 黃友棣〈向野草詞人致敬〉,《樂圃長春,頁251

[45]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42

[46] . []朱彝尊《詞綜》卷25,頁 15a

[47] . 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頁48

[48] . []聖祖皇帝主編《全唐詩》冊13,頁4822

[49] . 樸月〈大漢天聲振國魂-專訪韋瀚章先生,載《文訊》78期,19842月,頁482-507

[50]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113

[51] . 同前註,頁137

[52] . 同前註,頁55

[53] . 同前註,頁111

[54] . 同前註,頁113

[55] . 同前註,頁210

[56] . 同前註,頁116

[57] . 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頁17

[58]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115

[59] . 同前註,頁143

[60] . 離散一詞來自希臘文 diaspora,本指一國或一族之人向外的散居。作家莫言曾指出︰「離散是一種千百年來就存在著的人類處境。這種處境可能是一個民族的處境,也可能是一個家庭、一個人的處境。造成這種處境的原因可能是戰爭、災荒、瘟疫等不可抵抗的外力,也可能是一個家庭、或者個人的主動選擇。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離散,都是文學的一個永恆的主題,一個培育文學感情的溫床,一種觀察世界的文學眼光。……從人類的一般情感來講,離散的處境最容易產生的情感就是思念。在世界文學的浩瀚海洋裏,懷鄉、思親、傷別離的作品,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在無論是中國還是韓國的古典作品中,都洋溢著濃濃的鄉愁。人們在離散的處境中,總是願意把故鄉理想化,總是會忘掉那些曾經存在過的甚至傷害過自己的醜陋,總是願意用理想的花環,來妝扮自己的鄉思。」見莫言「離散與文學200711月韓國全州「亞非作家會議」之演講,載《文學報》 2008321

[61]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3

[62] . 同前註,頁53

[63] . 同前註,頁158

[64] . 趙琴〈紅梅曲〉,《音樂隨筆》(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頁54

[65]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112

[66] . []聖祖皇帝主編《全唐詩》冊4,頁1304

[67] . 趙琴〈紅梅曲〉,《音樂隨筆》(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頁54

[68] . 周惠娟〈悼吾師韋瀚章教授〉,《樂友》85期,20036月。

[69]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42

[70] . 同前註,頁54

[71] . 同前註,頁71

[72] . 同前註,頁50

[73] . 同前註,頁76

[74] . 同前註,頁108

[75] . 同前註,頁241

[76] . 文谷〈韋瀚章傳,同前註,頁7-8

[77] . 同前註,頁23

[78] . 同前註,頁39

[79] . 同前註,頁77

[80] . 周惠娟〈悼吾師韋瀚章教授〉,《樂友》85期,20036月。

[81]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111

[82] . 周惠娟〈名填詞人韋瀚章心中的林聲翕教授〉,《信報 1992613

[83]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21

[84] . 同前註,頁40

[85] . 周惠娟〈名填詞人韋瀚章心中的林聲翕教授〉,《信報 1992613

[86]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22

[87] . 同前註,頁110

[88] . []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臺北:開明書店,1993年初版),頁493-494

[89] . 周惠娟〈悼吾師韋瀚章教授〉,《樂友》85期,20036月。

[90] . 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116

[91] . 同前註,頁115

[92] . 廖輔叔〈談老一代的歌詞作家,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3期,頁91-93

[93] . 文谷〈韋瀚章傳,韋瀚章《野草詞總集,頁3-4

[94] . 「歇腳盦」是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臺靜農先生的居所。1946年,臺先生應邀攜家來到臺灣,參與臺大中文系的重建工作。不虞大陸變色,於是將居所題為「歇腳,預備休養生息,伺機返鄉。誰知一去難返,於是「歇腳盦」最終不得不更名為「龍坡丈室。本文採用「歇腳盦」一詞,蓋因韋瀚章、臺靜農雖一在港、一在臺,然處境相似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