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文學論衡第18-19期 2011 年 6 月

 

 

香港舊體文學史的建構方法芻議

 

── 以饒宗頤的交遊圈為例

 

黃偉豪*

 

 

 [摘要] 香港文學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其中一個構成部分,也是近來學界共同開拓的其中一塊研究領域。對於與香港文學相關的香港文學史建構工作,至今已有至少四部不同版本的《香港文學史》專著,分別由謝常青、劉登翰、王劍叢及潘亞暾編寫。以上四部《香港文學史》或有涉及舊體文學,甚至舊體小說的吉光片羽,但畢竟並非專題式、系統性的論述。一部完整的香港文學史,理應對新舊文學,兼容並包。如是者,香港舊體文學史自然有建構的必要。可是,建構香港舊體文學史的根本問題,在於文學史料的蒐集、排比問題。筆者認為,方法之一,係透過考證作家及其交遊圈,按圖索驥,以便蒐集、排比史料。饒氏不僅是香港學術泰斗,而且橫跨年代較長,一方面個人詩詞集甚夥,另一方面從饒氏詩詞集中的酬酢之作或詩詞序跋,可見他交遊面廣。準此,本文擬以饒宗頤的交遊圈為例,提供香港舊體文學史的其中一條編寫思路。

 

[關鍵詞] 香港舊體文學史、饒宗頤、交遊圈、詩詞集、序跋

 

. 香港文學史中的舊體文學地位

  如果說,能夠以宏觀角度,有系統編寫香港文學史的話,筆者認為至少有四部專著比較重要,即謝常青《香港新文學簡史》 [1]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 [2] 、劉登翰《香港文學史》 [3] 及潘亞暾、汪義生《香港文學史》 [4] [5] 其中謝常青《香港新文學簡史》及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屬「斷代史」:前者以18538月香港第一份華文報刊《遐邇貫珍》創刊起,至1949年戰後香港文學為論述的年代斷限;後者論述範圍則為19201980年代。相對來說,其餘兩部,大抵屬於「通史:劉、潘二人論述則由1853年《遐邇貫珍》出版起,至1990年代的香港文學現象為止。

  歸納來說,四部香港文學史,都有一個共通點:以評介新文學為主,略微旁及舊體文學。有關舊體文學的史料記載,大抵如下:

  第一,1919年五四運動前,屬於香港舊學的「植根」階段。四部文學史記述最多,包括:() 香港出現最早的舊體文學載體《遐邇貫珍》。該刊於 185381 出版,至18566月停刊,是英國倫敦傳道會所屬英華書院印刷的月刊。其中18547月號及8月號,刊登一位中國匿名作者的文言雜記〈瀛海筆記〉和〈瀛海再筆() 王韜 (1828-1897) 來港避居,來港初期,協助英國傳教士理雅各 (James Legge, 1815-1897)翻譯中國經書, 187415 創辦《循環日報》。王氏在1874 1884年間,發表大量以文言寫成的政論文章,以至詩歌、散文、小說等舊體文學,尤其是〈香港略論〉,以及《淞隱漫錄》、《遯窟讕言》、《淞濱瑣話》等類似《聊齋》的短篇小說;() 香港的舊學教育,以經籍為主。課程有《百家姓》、《三字經》、《四字蒙》、《四書》等,作文題目是八股式的「論賭博之害」之類。

  第二,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至1937年抗戰前夕,是舊文學與新文學的「此消彼長」階段,四部文學史記述篇幅尚可。內容有:() 1911年辛亥革命之季來港的「前清遺老」,包括章士釗 (字行嚴1881-1973)、鄭孝胥 (1860-1938)、林紓 (字琴南,1852-1924) 等,他們並於1921年主辦《文學研究錄》;() 香港出現舊派文藝期刊。包括《小說世界》、《新小說叢》、《雙聲》、《妙諦小說》、《文學研究錄》、《文學研究社社刊》、《小說星期刊》、《墨花》、《小說旬報》和《人造一月》,尤以《小說世界》和《新小說叢》最早,1907年刊創。當中《小說世界》刊登小說、戲曲、詩歌、詩聯等;《人造一月》發表小說、隨筆、詩,多屬文言;《小說旬報》刊登「鴛鴦蝴蝶派」 [6] 色彩的〈淫伶孽果〉、〈男娼〉、〈野雉家雞〉、〈狎伶鑒〉等小說,文字更是舊式詩詞的駢四體裁;() 1920年代的散文或用文言,或文白參半。尤其《循環》、《南華》、《大同》、《華僑》等報紙副刊所刊散文,大多文白參半,文字技巧稚嫩,故稱「放腳式」白話文;() 香港本土出現新舊文學爭論。1921年,香港文學研究社主辦《文學研究錄》。羅五洲 (?-?) 任主編,章士釗、章太炎 (又名炳麟1868-1936)、鄭孝胥、林紓等國粹派紛紛撰稿,其中羅五洲在〈序〉中反對提倡新文學,章士釗更撰寫〈新舊思潮與調和〉,堅持復古,從而集結成龐大的舊學隊伍,對抗新文化運動;另外,《小說星期刊》刊登〈四六駢文之概要〉,擁護舊文學,也有〈新舊文學之研究和批評〉一文,對新舊文學表示折衷;() 19272月魯迅 (周樹人,1881-1936) 來港兩次演講。魯迅以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名義,赴港發表兩次演講,題目分別為「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引起香港當局和舊派文人的恐慌,他們先是「派人索取入場券,收藏起來,使別人不能去聽;後來又不許將講稿登報,經交涉的結果,是削去和改竄了許多」。是次演講對舊文化帶來直接衝擊;() 1935年胡適 (1891-1962) 到香港接受香港大學頒授博士學位,批評本港中學,以至大學教育,讀經守舊、反對白話文。

  第三,1937年抗戰開始至1945年抗戰結束,屬於「民族形式」論爭,以及內地作家南來過渡的階段,四部文學史記敘較少。只交代:() 1938年後出現「民族形式」問題的論爭。事緣《大眾日報》副刊「大眾呼聲」發表〈舊形式載新內容的問題〉,提出「民族形式」問題的看法。193911月,《大公報文藝》擬定兩個徵文題目,一是「文藝之民族形式的創造問題」,一是「新文藝外來影響的估價和清算」,這些討論文章大都在193912月《大公報文藝》發表。另外,曹傳美 (筆名杜埃1914-1993) 在《文藝陣地》發表舊形式適用問題的相關文章;() 文協香港分會在19393月成立,到194111月香港淪陷時結束。期間開展一系列頗具影響的活動,尤其 1940106 舉行小說座談會,討論谷斯範 (1916-1999) 創作的《新水滸》,以及利用舊形式問題;() 若干作家的舊體詩文以香港為題材,當中甚至以舊形式,寫新事物。詩歌方面,如郭沫若 (1892-1978) 193711月來港, 123 出席香港文化界的歡迎座談會,寫了五言詩〈詩五首〉;又如陶行知 (1891-1946) 1937年至1938年間,逗留香港數月,以舊體詩抒發在港所見人、事的感悟,寫成〈為香港中區商販義賣紀念特刊題詩〉、〈書贈「八一三歌詠團」〉、〈敬送 趙老 太太〉;又如王禮錫 (1901-1939) 1939年寫成《香港竹枝詞》,以舊形式,寫新世紀的新感受,創造新意境;又如時在澳門的馬萬祺 (1919-) 1941年目睹日寇陷港,寫下七言詩〈悼香港淪陷〉;散文方面,杜重遠 (1898-1944) 以文言寫成〈香港所見〉。

  第四,1945年抗戰結束以後,有關舊體文學史料,四部文學史記述極少。僅提及:() 1947年,郭沫若和茅盾 (原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1981) 自滬來港,躲避國民黨的政治迫害。乘船來港途中,聽聞解放軍向國民黨反攻,喜不自勝,寫下七言詩〈海上望日出〉;() 戰後不久,詩人馬萬祺寫了七言詩〈抗戰勝利〉;() 若干詩人出版「舊瓶新酒」的舊體詩集,如馬萬祺《馬萬祺詩詞選、古松 (1950-)《舊盟都在》等。

  至此,上述四部文學史的舊體文學論述文字,有兩個特點:

  第一,有關香港舊體文學的史料,在整個編寫思路中,不僅偏向負面,而且似乎只是輔助角色,旨在襯托、凸顯香港白話文學的艱辛進化過程。當中王劍叢甚至指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的文學「從性質來看,是屬於封建的舊文學,它的形式是文言文,內容大多是宣揚封建思想意識的東西,文壇基本上是鴛鴦蝴蝶派的市場」。 [7] 視香港舊體文學充斥「封建」、「鴛鴦蝴蝶」意識,更可以說是四部文學史的基本觀點。

  第二,以上四段時期中,尤以第四個階段,即1945年後的香港舊體文學,幾乎出現「論述空白」。論著充其量提及郭沫若、陶行知等若干作家所寫的舊體詩文而已。

 

. 編寫香港舊體文學史的可行性

  四部文學史,對香港舊體文學,或視為負面,或視為輔助角色,或論述匱乏。這種現象,引起從事古代文學研究的若干學者詰難。 [8]

  誠然,這種詰難是合理的。筆者認為,一部完整的香港文學史,理應展示應有的學術胸襟,對新舊文學,兼容並包。何況香港舊體文學,並非只有「鴛鴦蝴蝶派」的一面,例如曾於香港大學隨賴際熙 (1865-1937) 治學的李景康 (字鳳坡,1890-1960),其〈策馬出迎美大使館馬武官〉、〈豆腐〉等詩, [9] 莫不具有時代特色。加上,無論1949年以前或以後,舊體文學創作蔚為大觀,例如據學者考察,現存香港各大圖書館、有獨立編目的個人詩文集至少有570種,詩文作家逾372人; [10] 又單就潘新安 (1923-)《草堂詩緣》所記詩人已有約260人; [11] 《香港詩詞紀事分類選集》等所載香港舊體詩作數量夥頤。 [12] 至於舊體文學組織,更有南社、粵社 (廣南社)、繡詩樓、正聲吟社、千春社、碩果社、堅社、滄海樓等。 [13]

  雖然如此,退一步說,如果檢視香港文學史以外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便會發見:這類文學史大都以評介白話文為主。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 [14]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 [15]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中國現代文學史》 [16] ,固然稍有涉及舊體文學:例如概述「新文學與復古派的鬥爭」,提及19221月,由梅光迪 (1890-1945)、胡先驌 (1894-1968)、吳宓 (1894-1978) 等於南京創辦《學衡》,1925年由章士釗在北京復刊《甲寅》;又如交代「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提及向林冰 (趙紀彬,原名濟焱,1905-1982) 抗戰爆發前後提出的「舊瓶裝新酒」,曾經引起廣泛討論。儘管如此,筆者認為,綜觀整個文學發展史,「新文化運動」確實對中國文學的發展,起到翻天覆地的根本性扭轉作用,而此後的中國文學基本上也以白話文為主。如是者,香港文學史,以至中國現代文學史,較少提及舊體文學,這當然也有合理的一面。

  這種忽略舊體文學的文學史觀,消極地說,我們固然可以詰難;然而,積極地說,既然現時的香港文學史,以至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論著,不考慮把舊體文學納入討論範圍。何況香港舊體文學數量可觀。值得一提的是,學者胡迎建《民國舊體詩史稿,已就民國時期 (1912-1949) 的舊體詩編成文學史,並於第十四章「台港澳地區及馬菲詩簡述部分,開闢一節為「港澳詩人叢話,以少量篇幅順序介紹十多位香港舊體詩人, [17] 可見舊體文學史之建構,已有先例可援,這已有足夠理據,證明可以獨立建構香港舊體文學史。

  誠然,建構香港舊體文學史,涉及香港作家、文學、地域等概念的界定問題,也牽涉到文學史觀的問題,但一切畢竟建基於史料的蒐集、排比之上。 [18] 目錄學對於建構香港舊體文學史,固然重要。但部分詩詞集也不一定見於館藏存目,例如據饒宗頤 (1917-)〈題曾酌霞淵默雷聲集〉 [19] ,則知曾昭樺 (號酌霞,1906-1951) [20] 有《淵默雷聲集》,然此集不見香港各大學圖書館存目。

  因此,筆者認為,以交遊圈為考察起點,能夠按圖索驥,勾勒出香港舊體文學作家及其作品面貌。此舉除能瞭解一代文人的交遊網絡及文化活動外,亦有助補苴館藏或總集的失收情況,最終達至蒐集、梳理史料,以至建構香港舊體文學史的目的。

  既然交遊圈是建構香港舊體文學史的其中一個考察起點,究竟以哪些軸心文人的交遊圈為切入點呢?筆者認為,該位軸心文人,必須在香港文壇具有一定的文學成就與影響力。有一定的文學成就與影響力,則相對地有較廣的交遊圈,能夠涵括較多的舊體文人。

  其中一位便是饒宗頤。 [21] 綜觀學界有「南饒 (饒宗頤) 北季 (季羨林,1911-2009)之稱。不必置疑,饒氏是香港文壇巨擘,也是才、學、識三者得兼的學術通才。 [22] 單單饒氏詩文,更具有「舊瓶新酒」的指導作用,正如饒氏《佛國集》序所指「非敢謂密于學,但期拓于境,冀為詩界指出向上一路,以新天下耳目,工拙非所計耳」, [23] 又謂「當代事物,無不可以入詩,瓶則為舊,而酒乃惟新」、「言詩有工拙高下之別,而無新舊中外之爭 [24] 何況饒氏橫跨年代較長,交遊面廣。例如夏叔美 (書枚,1892-1984)《選堂詩存》序指饒氏「人皆樂與之近」:

一日宴集,見有貌淵靜,言語溫雅,絕類傳記中所謂魏晉間人者,叩鄰座,知為潮陽饒子選堂。未幾,數相見,縱談懽甚。蓋饒子神氣沖朗,欵接人物,略無倦怠之容,故人皆樂與之近。但一至討論學術,則綰綜百氏,譬曉密微,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絕,聽者每不能贊一辭。其不肯骫骳從人,和而不同,人益以此多之。 [25]

其他文壇巨擘如張大千 (1899-1983) [26] 夏承燾 (瞿禪,1900-1986) [27] 、唐圭璋 (1901-1990) [28] 、詹安泰 (1902-1967) [29] 、錢仲聯 (1908-2003) [30] 、季羨林 (1911-2009) [31] 、程千帆 (1913-2000) [32] 等,與饒氏互有交往,加上饒氏曾在香港學海書樓講學, [33] 可見饒氏在文壇極為活躍。準此,我們不妨以饒宗頤的交遊圈為其中一個切入點,建構香港舊體文學史。

 

. 從饒宗頤的詩文序跋看其交遊圈

  饒宗頤,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廣東潮安人,為潮州大學者饒鍔 (1889-1931) 之子,幼承家學,1949年來港。現已結集的詩詞文集包括:

  第一,詩集。有《瑤山集》(1945) [34] 《長洲集》(1961) [35] 《和韓昌黎南山詩》(1962) [36] 佛國集》(1965) [37] 《白山集》(1966) [38] 《黑湖集》(1966) [39] 《題畫詩》(1971) [40] 《冰炭集》(1972) [41] 《南征集》(1973) [42] 《西海集》(1976) [43] 《南海唱和集》(1976) [44] 、《羈旅集》(1977) [45]

  第二,詞集。有《固庵詞》(1968) [46] 《榆城樂章》(1970) [47] 《黃石集》(1970) [48] 《睎周集》(1971) [49] 《栟櫚集》(1976) [50] 《古村詞》(1979) [51] 《總轡集》(1980) [52] 《江南春集》(1985) [53] 《苞俊集》(1991) [54] 《聊復集》(1991) [55]

  第三,駢文。收入《淸暉集》(1999) [56]

  如上所述,饒氏於1949年來港。筆者以此為時間的分界線,根據現已結集的饒宗頤詩文序跋 [57] ,查考出與饒氏交遊、可確定的香港舊體作家,至少有24人:

 

交遊人物

生平資料

詩文著作

根據

丁衍庸

(1902-1978)

本名衍鏞,後以衍庸行,字叔旦、紀伯,廣東茂名人,1949年移居香港,改名丁鴻,曾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丁衍庸詩書畫篆刻集》(港大藏)

〈輓丁衍庸〉,《苞俊集》,頁664

伍俶

(1897-1966)

字叔儻,浙江溫州人,民國時期在港,1956年任香港中 文大學 教授

《暮遠樓自選詩》(港大、中大、城大、浸大藏)

《和韓昌黎南山詩》引言「記戊戌之歲,曾以半日之力,步《南山詩》全韻,為張大千六十頌壽,伍叔儻見之,語余曰:此真咄咄逼人。是詩 王文卓 君曾加註語,刊入其所著《畫詮》中,流布未廣。曾郵示李棪齋倫敦,棪齋謬加稱許,頁489

余祖明

(1903-1990)

字少颿,廣東南海人,師事陳融,後遷居香港

《自強不息齋吟草》(港大、中大、浸大、嶺大、教院藏)

〈餞歲和少帆文擢並呈孝若翁三疊前韻〉(《羈旅集,頁438)〈蝶戀花「為余少帆題秦淮八美圖」(《固庵詞,頁583)〈瑣窗寒「少帆輯粵詞蒐佚,多半故人蘦落之作,倚此寄題,依玉田玉笥山韻」(《榆城樂章,頁599-600)

筆者案,查《近代粵詞蒐逸》作者係余祖明,字少颿,該書附饒宗頤〈瑣窗寒〉題下註「少颿輯粵語蒐逸,多故人零落之作,倚此寄題,依玉田玉笥山韻。疑「少帆」為「少颿」之誤。

李家煌

(1898-1963)

字元暉,號彌庵,安徽合肥人,李煒兄,1949年後來港

《佛日樓詩》(港大、中大藏)

 

筆者案,據李煒《後端居室詩存》有蘇文擢序,指李彌庵與李栩庵 (即李煒) 為昆仲,彌庵先卒隕,李栩庵為刊《佛日樓詩》四卷。

〈李彌厂荷上齋展觀海藏樓七十生日謝客詩稿,及唐李郢自書詩長卷,敬和二首〉(《羈旅集,頁436)《羈旅集》附李彌厂原作〈叔雍星島假歸,為邀武仲履川固庵希穎莘農叔美文擢稚琴宴集敝廬荷上齋,觀唐李郢自書詩稿卷子及海藏樓七十生日謝客詩遺墨。酒闌得句奉呈並示同座諸公,即次海藏翁原韻二首〉(《羈旅集,頁437)《南海唱和集小引》「……同時儕輩如李彌厂、曾履川累有和章,動盈筐袟,縞紵投報,極一時之盛……李、曾諸家詩先後印行,余所作亦布諸港大《中文學會會刊。今諸公均下世……」(446)

李景康

(1890-1960)

號鳳坡,齋曰「百壺山館」。廣東南海人。香港大學文科畢業,曾隨賴際熙治經,19261942年任香港官立漢文中學校長

李景康 先生詩文集》(港大、中大、科大、城大、浸大、教院藏)

〈李彌厂荷上齋展觀海藏樓七十生日謝客詩稿,及唐李郢自書詩長卷,敬和二首〉(《羈旅集,頁436) 後附李彌厂原作〈叔雍星島假歸,為邀武仲履川固庵希穎莘農叔美文擢稚琴宴集敝廬荷上齋,觀唐李郢自書詩稿卷子及海藏樓七十生日謝客詩遺墨。酒闌得句奉呈並示同座諸公,即次海藏翁原韻二首〉(《羈旅集,頁437)

李棪

(1910-1996) [58]

字勁庵,號棪齋,肄業於香港大學中文系,後任香港中文大學。詩有「棪齋體」之稱 [59]

 

《棪齋詩稿》

 

筆者案,係據饒宗頤〈讀棪齋詩稿五色印本,即仿其體製題首,此集本港大學圖書館並無存目。

〈棪齋來書論白石詞,舉暗水溜碧句。憶秋日多侖多同遊馬蹄瀑,涓流巨浸,小大相較,頓興齊物之思,因再步前韻卻寄〉(《羈旅集,頁428)〈與棪齋北溝摩挲器物,紬讀書畫,不覺浹旬,莊尚嚴那志良二君冒風雨飭人輦散氏盤相示,意尤可感,因紀以詩〉(《羈旅集,頁432)、〈讀棪齋詩稿五色印本,即仿其體製題首〉(《羈旅集,頁433)〈群賢送別傚棪齋體〉(《羈旅集,頁434)〈次韻棪齋玉湖有憶〉(《羈旅集,頁434)〈雪霽冰鳬 (Banff) 諸峰改觀,棪齋填玲瓏四犯以寄湖山寥寂之感。余既繼聲,復效其體,續為長句〉(《羈旅集,頁434)〈和棪齋江戶行〉(《羈旅集,頁435)〈美瀾 (Takakkaw Falls) 涯畔,讀棪齋次聲步韻清真少年游〉(《羈旅集,頁436)〈寄棪齋倫敦,兼訊殿爵,次和劉孝綽韻略效其體〉(《羈旅集,頁437)〈棪齋書云:倫敦郊居,門外積雪七尺,方霽復降,窮廬嘔詩,吹律嚧暖。四疊前韻。題其新什〉(《羈旅集,頁438)〈次韻和棪齌讀韓詩二首〉(《羈旅集,頁440)〈寄棪齋倫敦〉(《南海唱和集,頁458)《和韓昌黎南山詩》引言「記戊戌之歲,曾以半日之力,步《南山詩》全韻,為張大千六十頌壽,伍叔儻見之,語余曰:此真咄咄逼人。是詩 王文卓 君曾加注語,刊入其所著《畫詮》中,流布未廣。曾郵示李棪齋倫敦,棪齋謬加稱許」(489)

李煒 [60]

(?-1975)

號芋龕、栩庵、後端居道人,安徽合肥人,李家煌弟

《後端居室詩存詞存(、浸大藏)

〈四十初度, 君栩厂集杜四律枉贈, 君履川書為長軸,良朋高誼,依韻奉報〉(《羈旅集》,頁412)〈步栩廠集義山詩原韻送叔雍南歸,偶讀《晉書‧袁宏傳》故及之〉(《羈旅集,頁440)

夏叔美

(1892-1984)

原名承彥,後名叔美,字書枚,從叔為夏敬觀 (1871-1953),江西新建人,1958年來港,以詩人教授珠海、華僑、經緯等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新亞、聯合書院

夏書枚 先生詩詞集》(中大、浸大藏)

《選堂詩存》丁未夏書枚序 (344-346)、〈李彌厂荷上齋展觀海藏樓七十生日謝客詩稿,及唐李郢自書詩長卷,敬和二首〉(《羈旅集,頁436) 後附李彌原作〈叔雍星島假歸,為邀武仲履川固庵希穎莘農叔美文擢稚琴宴集敝廬荷上齋,觀唐李郢自書詩稿卷子及海藏樓七十生日謝客詩遺墨。酒闌得句奉呈並示同座諸公,即次海藏翁原韻二首〉(《羈旅集,頁437)〈掃花遊「和夏叔美」(《固庵詞,頁588)

徐文鏡

(1895-1975)

別署鏡齋,浙江臨海人,1949年赴

《西湖百憶》(港大、中大藏)

筆者案,或云另有未刊詩集《鏡齋詩存》,本港大學圖書館並無館藏,待考。

〈長歌行和徐文鏡〉序「港中琴人,于月首周末,輒有文聚之樂。是月余先一日飛羅馬,不克與焉。徐翁以詩來索和,因步原韻奉答」(《羈旅集,頁414)〈賀新郎「淨苑琴會,和文鏡。次稼軒韻」(《固庵詞》,頁575)〈霓裳中序第一〉「赤柱綠波別墅,臨流植援,曠地築臺,天風入座,令人神觀飛越。余與文鏡徐翁,德允女史,鼓琴其間。數峰江上,足移我情」(《固庵詞,頁576)

張紉詩

(1912-1972)

別字宜,廣東南海人,人以「詩姑」稱之,後寓居香港

《張紉詩詩集》(港大、中大藏)《張紉詩越唱酬初集》(港大藏)《張紉詩題畫詩集》(港大、中大藏)《張紉詩女史游宿務倡和集》(中大藏)《張紉詩牡丹詩畫冊》(中大、浸大藏)、《張紉詩詩詞文集》(港大、中大藏)

筆者案,據饒宗頤〈儀端館詞序〉有「今讀文象廬小詞,張紉詩有《文象廬詩集,收入《張紉詩詩集,則知張紉詩有《儀端館詞,此集本港大學圖書館並無館藏。

壬寅 (1962) 春〈儀端館詞序〉(《固庵詞》附錄,頁591)

張虹

(1891-1968)

字谷雛,廣東順德人

《旅途彙稿》(港大、中大、科大藏)

〈張谷雛命題所庋潘冷殘畫卷〉(《羈旅集,頁422)

陳凡

(1915-1997)

 

字百庸,百劍堂主,廣東三水人

 

《壯歲集》(港大、中大藏)

〈陳凡壯歲集序〉(《選堂序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174)

陳融 [61]

(1876-1956)

字協之,號顒庵,廣東番禺人

《讀嶺南人詩絶句(港大、中大、浸大藏)《黃梅花屋詩稿》(港大、中大、浸大藏)

〈顒園挽詩(《羈旅集,頁412)

曾克耑

(1900-1976)

字履川,福建福州人,從吳北江 (1877-1950) 受學治詩、古文辭,曾任新亞書院教授

《頌橘廬近詩(港大、中大藏)、《頌橘廬叢藳》(港大、中大、浸大藏)《頌橘廬文存》(港大、中大、浸大藏)《頌橘廬詩存》(港大、中大、浸大藏)《風窮酬倡詩》(《頌橘廬文存》續編外篇卷第一,港大、中大、科大藏)《頌橘廬詩》(港大、科大、中大、浸大、教院藏)《頌橘廬詩文存》(大藏)

〈四十初度, 君栩厂集杜四律枉贈, 君履川書為長軸,良朋高誼,依韻奉報〉(《羈旅集,頁412)〈論畫再次履川風字韻〉(《羈旅集,頁431)〈李彌厂荷上齋展觀海藏樓七十生日謝客詩稿,及唐李郢自書詩長卷,敬和二首〉(《羈旅集,頁436) 後附李彌厂原作〈叔雍星島假歸,為邀武仲履川固庵希穎莘農叔美文擢稚琴宴集敝廬荷上齋,觀唐李郢自書詩稿卷子及海藏樓七十生日謝客詩遺墨。酒闌得句奉呈並示同座諸公,即次海藏翁原韻二首〉(《羈旅集》,頁437)《南海唱和集‧小引》有「……同時儕輩如李彌厂、曾履川累有和章,動盈筐袟,縞紵投報,極一時之盛……李、曾諸家詩先後印行,余所作亦布諸港大《中文學會會刊。今諸公均下世,曩日耆舊,十年之外,凋落殆盡」(《南海唱和集,頁446)

曾希穎

(1903-1985)

南社「南園今五子」之一,中年移居香港

《潮靑閣詩詞》(港大、中大、城大藏)

〈李彌厂荷上齋展觀海藏樓七十生日謝客詩稿,及唐李郢自書詩長卷,敬和二首〉(《羈旅集,頁436) 後附李彌厂原作〈叔雍星島假歸,為邀武仲履川固庵希穎莘農叔美文擢稚琴宴集敝廬荷上齋,觀唐李郢自書詩稿卷子及海藏樓七十生日謝客詩遺墨。酒闌得句奉呈並示同座諸公,即次海藏翁原韻二首〉(《羈旅集,頁437)

曾昭樺

(1906-1951)

字酌霞,生於武昌,畢業於香港大學,後赴天津等地,1949年避地香港

《酌霞詩存》(港大、中大、浸大藏)

筆者案,據饒宗頤〈題曾酌霞淵默雷聲集,則知曾昭樺有《淵默雷聲集,此集本港大學圖書館並無存目

〈曾酌霞招遊粉嶺未果〉(《羈旅集,頁411)〈題曾酌霞淵默雷聲集〉(《羈旅集,頁431-432)〈鵲踏枝「題酌霞遺作」(《栟櫚集,頁649)

黃晚香

(1911-?)

生於廣東,曾赴香港任教

《回味室詩詞集》

筆者案,據張超《臺港澳及海外華人作家詞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有此集,本港大學圖書館無存目

〈檳城懷康南海四絕示黃晚香〉(《苞俊集,頁666)

趙大鈍

(1918-?)

號鈍翁,曾寓居香港

《聽雨樓詩草》(中大藏)

〈贈趙大鈍兼題其詩集〉(《苞俊集,頁688)

趙少昂

(1905-1998)

生於廣東廣州,1948年後來港

《趙少昂自寫詩》(中大、城大藏)

〈客中輓趙少昂〉(《苞俊集,頁688)

趙尊嶽

(1898-1965)

字叔雍,別號珍重閣主人、高梧軒主人,武進人,師承況周頤 (1859-1926)1950年曾到香港定居

高梧軒詩全集(港大、中大、浸大藏)珍重閣詞集(港大、中大藏)和小山詞(與其女趙文漪《和珠玉詞》合編,港大、中大、城大、浸大、教院藏)

〈題日本摹刻韓幹圉人呈馬圖〉序「叔雍先有詩,命賡作」(《羈旅集,頁426-427)〈叔雍歸自南溟,趨訪不晤。相過又不值,賦此奉約。兼示尤光敏梁榮基二生。五疊前韻 (《羈旅集,頁439),〈步栩厂集義山詩原韻送叔雍南歸,偶讀《晉書‧袁宏傳》故及之〉,《羈旅集》(440)《南海唱和集‧小引》有「武進趙翁叔雍南遊口實力,執教上庠,海氣昏昏,午枕成癖,嘗以《和東坡南海贈息軒道士韻》見示,余迭和之,翁奮其神勇,前後疊韻至五十二,具載《高極軒詩集》(卷十二),余亦賡和至四十七疊」(《南海唱和集,頁446)〈和叔雍林中見群夷〉(《南海唱和集,頁448)〈再答叔雍〉(《南海唱和集,頁451)〈再答叔雍〉(《南海唱和集,頁457)〈和叔雍元日詩(《南海唱和集,頁460)〈有感元夜七星同聚續和叔雍壁字均第四十七疊〉(《南海唱和集,頁461)〈木蘭花慢〉「聞趙叔雍下世。翁月前方與余商榷明詞,遽爾長逝,青簡尚新,緒論已絕。賦此寄哀,哀可知矣」(《固庵詞,頁582)、丙申 (1956) 暮春〈詞樂叢刊序〉(《固庵詞》附錄,頁591)〈綺寮怨〉「歌翻渭城」後自註「曩與叔雍研詞樂,討論明譜《陽關曲》」(《睎周集》,頁609)〈題高梧軒圖「趙叔雍高梧軒圖流落香港,卷尾詞流題句纍纍……」(《苞俊集,頁666)

蔡德允

(1905-2007)

生於浙江吳興,長於上海,1950年移居香港

《愔愔室詩詞文稿》(港大、中大、科大、理大、城大、浸大、嶺大藏)

〈鼓琴寄蔡德允〉,《羈旅集》(420)、〈作書〉詩末註「於蔡德允家中作書盈紙,不知其日之夕也」(《南海唱和集,頁451)〈霓裳中序第一「赤柱綠波別墅,臨流植援,曠地築臺,天風入座,令人神觀飛越。余與文鏡徐翁,德允女史,鼓琴其間。數峰江上,足移我情」(《固庵詞,頁576)

鍾應梅

(1906-1985)

晚號蘂園,廣東梅縣人,曾任崇基書院中 文系 教授

《蘂園詩詞集》(港大、中大、城大、浸大藏)《論詩絕句甲乙集(港大、中大、城大、浸大藏)《鍾應梅詩文錄》(港大藏)

〈減蘭「連日陰晴無定,應梅折簡招遊沙田。 九月五日 ,與清水茂驅車同往,循竹徑陟晦思園,應梅先有詞,余因和作」(《固庵詞,頁574)

羅忼烈

(1918-2009)

廣西合浦人,曾任香港大學中 文系 教授

《兩小山齋樂府》(港大、中大、城大藏)《羅忼烈兩小山齋樂府選》(港大藏)

〈忼烈書來云,余近詩頗具一格,兆傑復譯余句以證滄浪之說,書此謝之〉(《南徵集,頁506)〈題清人詩卷為忼烈〉(《題畫詩,頁565)〈浣溪沙「秋興和忼烈八首」(《榆城樂章,頁594-595)〈琴樓吟「和忼烈九日韻」(《榆城樂章,頁599)、辛亥 (1971) 夏初序《睎周集》(《睎周集,頁604)〈鷓鴣天「和忼烈(《栟櫚集,頁649-650),〈鷓鴣天「九日和忼烈」(《栟櫚集,頁650-651)〈水龍吟「丙辰初夏陟 Puy Mary 絕頂,適忼烈寄示劉海翁紅梅之作,屬題其畫,因次韻」(《栟櫚集,頁657)

 

蘇文擢

(1921-1997)

廣東順德人,1950年來港,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學

《邃加室詩文集(港大、中大、浸大藏)《邃加室詩文續稿(港大中大、嶺大藏)《邃加室叢稿(港大、中大、理大、城大、浸大藏)《邃加室遺稿(港大、中大、理大、城大、嶺大藏)《靈芬聯集》(港大、中大、理大、城大、浸大藏)《三峽吟草(港大藏)李彥和 先生九十壽序》(中大藏)

丁未 (1967) 仲夏序《佛國集》(《佛國集,頁364-365)〈李彌厂荷上齋展觀海藏樓七十生日謝客詩稿,及唐李郢自書詩長卷,敬和二首〉後附李彌厂原作〈叔雍星島假歸,為邀武仲履川固庵希穎莘農叔美文擢稚琴宴集敝廬荷上齋,觀唐李郢自書詩稿卷子及海藏樓七十生日謝客詩遺墨。酒闌得句奉呈並示同座諸公,即次海藏翁原韻二首〉(《羈旅集,頁437)〈蘇圃文擢過我有詩枉贈,疊前韻奉報〉(《羈旅集,頁438)〈餞歲和少帆文擢並呈孝若翁三疊前韻 (《羈旅集,頁438)〈和文擢〉(《羈旅集,頁439)

 

 

. 饒宗頤的交遊圈對建構香港舊體文學史的意義

  經筆者整理,從已結集的饒宗頤詩文序跋,與饒氏交往者,至少有140人。現時初步考證、可以肯定的香港舊體文人,則至少有上述24人。至於考證饒宗頤的交遊圈,對建構香港舊體文學史,則至少有三個意義:

  第一,瞭解一代香港舊體文人的文化活動。一方面,我們可以知悉作家群體背景,以及作家與作家之間的關係。例如上述24位香港舊體作家,不少是南來人士。論交往,饒宗頤與其中的余祖明、李棪、夏叔美、徐文鏡、曾克耑、趙尊嶽、羅忼烈、蘇文擢過從較密;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瞭解一代的文人活動,例如據饒氏〈長歌行和徐文鏡〉序指:

港中琴人,于月首周末,輒有文聚之樂。 [62]

又如〈霓裳中序第一〉,曾載饒氏與徐文鏡、蔡德允的文人活動:

赤柱綠波別墅,臨流植援,曠地築臺,天風入座,令人神觀飛越。余與文鏡徐翁,德允女史,鼓琴其間。數峰江上,足移我情。 [63]

再如〈秋興詩跋〉載:

邇者港詩人以《秋興》倡和,前後累數十首,寄嘅往覆,竊杜老三嘆之遺音,異靈均《九章》之餘旨,落南無事,因夏丈之作,聊復賡歌。既成,誦之淒婉,反似義山,全失杜樣,為之悵然。爰書數語于末。 [64]

從以上三則資料,我們可以知道香港當時有詩歌唱酬、文聚之事,其中的文聚甚至每月定期舉行。此外,香港曾經有芳洲詞社。饒氏在社課立春和詩,作倚聲〈漢宮春芳洲社課立春和稼軒〉 [65] 。據饒氏戊申 (1968) 春〈芳洲詞社啟〉,詞社詳情如下:

凡以感物成文,寫懷入律,可以驚四筵而適獨坐,酌一字而諧八音,爰有芳洲詞社之議。例集無乖,球鐘競暢,題襟漢上,庶踵美乎前修,長命西河,倘忘形于爾汝。茲訂日為首次雅聚之期,尚乞高軒,翩然蒞止。汀洲芳草,續歲寒秋水之盟;錦纜牙檣,收游霧入蘭之益。 [66]

有關芳洲詞社,我們現時所見史料不多,故饒宗頤的交遊圈可具補苴之用。

  第二,補苴館藏或詩文總集的失收情況。上文初步考證的24位香港舊體作家中,其中李棪《棪齋詩稿》、張紉詩《儀端館詞》、曾酌霞《淵默雷聲集》、黃晚香《回味室詩詞集》,大學圖書館並無存目;另外,今檢饒宗頤集外的蔡德允《愔愔室詩詞文稿》,有饒宗頤於20033月撰〈賀新郎題愔愔室詩詞文稿〉 [67] ,此詞饒宗頤集未收。又檢陳湛銓 (1916-1986)《修竹園詩近稿》,曾有饒宗頤序,饒氏指「投荒二年,落漠無所向,因棄舊所從事考證之學,移情聲律,冀覓一二知好相與慰釋,於虛澹寥廓之濱,久未有合也。庚辰 (1940) 秋,識新會 君湛銓,接其言溫然儒雅,心焉儀之」。 [68] 饒氏此序,《選堂文集》不存。因此,此種以交遊圈為中心的考證方法,可以補苴館藏及《選堂文集》的失收情況。

  第三,開列香港舊體文人的具體名單。經過爬羅剔抉,今已查得饒集涉及的香港舊體文人有丁衍庸、伍俶、余祖明、李家煌、李景康、李棪、李煒、夏叔美、徐文鏡、張紉詩、張虹、陳凡、陳融、曾克耑、曾希穎、曾昭樺、黃晚香、趙大鈍、趙少昂、趙尊嶽、蔡德允、鍾應梅、羅忼烈、蘇文擢共24人,以及有集外的陳湛銓等人。以上二十多位舊體文人,我們可以視之為另一起點,然後再由此按圖索驥。根據個別舊體文人的交遊圈,追查、勾勒出更多舊體文人,以便譜成香港舊體文人的具體名單。例如其中的陳湛銓,詩作過萬,今檢陳氏詩集,則知曾與傅子餘 (1914-1997)、吳天任 (1916-1992)、勞天庇 (1918-1995) 等過從、酬酢。 [69] 準此,我們不妨再進一步,從傅子餘靜菴詩詞》、吳天任《荔莊詩稿》、勞天庇《在山堂詩》等,追查他們的交遊圈,如此類推,以便盡量瞭解、呈現香港舊體文壇成員的全貌。

  不容置喙,單從饒宗頤的交遊圈,已能反駁前文所述一般香港文學史論著的魯莽論調:

  第一,香港舊體文學並非流於「鴛鴦蝴蝶派」之作;

  第二,1945年後的香港舊體文學,仍有不少「論述空白」可俟填補。饒宗頤、陳湛銓及前文的24位香港舊體作家,便是例子之一。

  本文以交遊圈,尤其饒宗頤的交遊圈為切入點,只是香港舊體文學史的建構方法之一。筆者認為,有兩點應當說明:

  第一,蒐集舊體文學史料,最基本的方法應該是:至少將舊體文人交遊圈及目錄學,兩者互相結合,以期補苴罅漏;

  第二,編寫舊體文學史,舊體文人交遊圈所呈現的香港舊體文化活動,固然重要。不過,除交遊圈外,其他方面也十分重要。譬如前文所述四段時期,即「1919年五四運動前」、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至1937年抗戰前夕」、1937年抗戰開始至1945年抗戰結束」、1945年抗戰結束以後」的舊體文學史料,都是客觀事實。建構香港舊體文學史時,可以考慮編入;復如香港舊體作家與中國現代文學史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香港在1938年後出現「民族形式」問題的論爭,正與內地的「民族形式」問題的論爭,遙相呼應。與此同時,香港舊體作家,本身有不少是從內地南迻。此等都是香港與鄰近地區的內在文化關係。凡此種種,建構香港舊體文學史時,都可深究。                  

 



* 黃偉豪先生,香港浸會大學 文學院語文中心 (香港)

[1] . 謝常青《香港新文學簡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6)

[2] .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11)

[3] . 劉登翰《香港文學史》(香港: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8)

[4] . 潘亞暾、汪義生《香港文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199710)

[5] . 除此四部外,尚有施建偉、應宇力、汪義生《香港文學簡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10)、慕容羽軍《為文學作證─親歷的香港文學史》(香港:普文社,20057) 等若干種。前者以斷代史方式,介紹19191997年香港新文學為主;後者則非斷代史,而是以專題形式,記錄香港文學史料。筆者比較以上若干種香港文學史專著,認為以劉登翰主編《香港文學史》最足稱道。

[6] .「鴛鴦蝴蝶派,得名於晚清魏子安 (1819-1874) 小說《花月痕》中的詩句「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及後周作(1885-1967) 等人以「鴛鴦蝴蝶派」命名,專指中國現代文學中,以抒寫愛情為主的一種文學流派。

[7] .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頁5

[8] . 例如陳耀南〈香海黌宮懷國步,漢唐舊體繪新情─香港大專教師文言詩作的華夏情懷「如果還有人敢說它們『不算』是『中國』以至『香港』的『現代『文學,請問:它們缺少了甚麼?」(載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 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0,上冊,頁151);王晉光〈王韜─香港作家鼻祖論「絕大部分現當代文學史著作都排斥舊體詩文,我以為這是不合理的現象。研究香港文學的學者也一直忽略香港文壇存在著一批優秀的舊體詩文作家,祗有極少數的學者關心這一問題。其實香港舊體詩文作家之創作生命一直很旺盛。……其中若干詩人在香港居留較長時間,其詩不妨視為香港文學的一部分」(載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 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69);鄧昭祺〈論舊體詩在香港文學史應有的地位「既然我們評價一位作家,尚且要將他的作品全盤考慮,那麼我們撰寫香港文學史,就不應該排斥舊體詩詞,把內容局限於白話詩文,否則同樣失於偏頗,更何況舊體或傳統文學作品,數量不少……我們目前雖然無法準確統計香港作家傳統文學作品的總數,也無法知道究竟現存的香港新詩和舊體詩數目,孰多孰少,但按常理推斷,傳統文學作品在整個香港文壇所佔的比例,應該不會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們追溯香港文學的源頭,縷述香港文學的發展,描繪香港文學的整體風貌,評論香港文學的整體成就,似乎沒有理由把文體集中於白話詩文,而把傳統詩文摒諸門外。一本以『香港文學史』為名的書,應該是白話與文言相提並論,新詩與舊詩共冶一爐,鄧氏亦轉引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寫問題、王富仁〈當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錢理群〈論現代新詩與現代舊體詩的關係〉排斥舊體文學之論,從而不表認同 (載《文學研究,第四期[2006,頁80-89);黃坤堯〈香港番禺劉氏四家詩說「香港文學應該包括古典詩詞的寫作在內,而搜集、整理及評價當代的詩詞文集應該也是研究香港文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載黃坤堯《香港詩詞論稿,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2004年,頁18)

[9] . 李景康《李景康先生詩文集》(香港:學海書樓,2003年再版),頁3963

[10] . 鄒穎文《香港古典詩文集概述,載《文學論衡,第六期 (20058),頁1-2

[11] . 黃坤堯〈當代香港詩情論潘新安《草堂詩緣》〉,《香港詩詞論稿》,頁146-149

[12] . 方寬烈編《香港詩詞紀事分類選集》(香港:香港文史研究會,1998),亦可參看何乃文等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

[13] . 黃坤堯〈陳步墀《繡詩樓叢書》與晚清文學在香港的延續和發展〉,《香港詩詞論稿,頁4

[14] . 唐弢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1982)

[15] .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香港:龍門圖書公司,1979年增訂本)

[16] .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7] . 胡迎建《民國舊體詩史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頁543-545

[18] . 有關文學史的編寫方法:劉登翰《香港文學史》指「在通常的意義上,文學史指的是文學發展的歷史。一方面,它是對文學整體,或者某一專門文學體裁、類型或形式發展狀況的敘述性描寫,即所謂文學『內部』的歷史。但另一方面,文學又不僅僅只是一種自足的文化活動,它還與『作為寫作集體的文學和作為事件系列的歷史之間』存在着密切的關係。即與文學同期存在的社會,如何形成、支配、佔有文學,或為文學的文本所表達,以及社會對文學實施這種影響的途徑。這是文學的『外部』研究」(39)、「(筆者案,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學史) 一種是對前人創造的文學經典及其文學發展規律的總結。這樣的文學史,必須建立在一代代研究者對文學史料、規律以及經典作家和作品的充份研究基礎上,既是前人研究成果的累積,也是撰寫者在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新的歷史眼光和價值系統對過往文學重新進行的分析、歸納和總結。這樣的文學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經典性。另一種類型的文學史─或者更嚴格地說尚稱不上『史,只是一種『概述,它只是為了幫助讀者瞭解我們尚屬陌生的文學狀況,面對於龐雜的文學史料和現象所進行的初步梳理和描述,對在各個時期活動的作家和作品,給以初步的定位和評析,從而為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份整體觀照的圖像,成為他們更深入瞭解和研究的基礎。這樣的文學史,只是我們深入進行研究的中間過程,是我們研究尚未成熟的標誌,也是我們研究走向成熟的必經途徑」(42);另外,另一部《香港文學史》的編者王劍叢指「編寫文學史,最重要的是史料,應以『史料第一』為原則。……『史料』就是已經過去了的事物的文字記錄,或稱史學客體。史學客體有兩種:一是原態史,包括初版的作家作品、報告、日記、書信、理論批評家的理論批評文章等;二是遺留態歷史,指各種文學運動、文學現象的文字記載、座談記要、回憶錄等。……兩次南來作家對香港文學的發展雖有某種程度的阻障作用,但總的說來應該是一種正面影響和促進作用。首先,南來作家到港後,在重建文化宣傳陣地的同時,積極培訓和扶掖本地文藝青年的成長,他們辦學校 (如達得學院、南方學院),為文學青年開文學講座,作寫作方面的報告。……其次,南來作家到港後,出於工作的需要,他們接辦或創辦了一些文藝刊物,這些文藝刊物在客觀上就為香港文藝青年提供了發表作品的園地」(王劍叢〈對香港文學史編纂問題的思考,載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 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664-665672-673)。無論如何,編寫文學史都建基於「史料」。

[19] . 饒宗頤《羈旅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台北:新文豐,200310),卷十四,頁431-432

[20] . 饒宗頤《栟櫚集》有〈鵲踏枝「題酌霞遺作」(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649)

[21] . 黃維樑〈包容與圈選─會終人散,蒼茫獨沉思〉曾指「香港文學史應否包括饒宗頤、蘇文擢、曾敏之的舊體吟咏呢?這就像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史應否包括魯迅的《自題小像、郁達夫的《毁家詩紀、錢鍾書的《槐聚詩存》一樣,大可斟酌,認為可以斟酌把饒宗頤等納入香港文學史的論述範圍。詳見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 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957

[22] . 饒氏主要治舊學,亦曾創作唯一一首新詩〈安哥窟哀歌〉,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766-769

[23] . 饒宗頤:《佛國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349

[24] . 選堂教授詩文編校委員會《選堂詩存》跋「先生 (筆者案,饒宗頤,下同) 每言當代事物,無不可以入詩,瓶則為舊,而酒乃惟新……先生言詩有工拙高下之別,而無新舊中外之爭,其識卓矣」,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566-567

[25]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344

[26] .《和韓昌黎南山詩》引言「記戊戌之歲,曾以半日之力,步《南山詩》全韻,為張大千六十頌壽,伍叔儻見之,語余曰:此真咄咄逼人。是詩王文卓君曾加注語,刊入其所著《畫詮》中,流布未廣。曾郵示李棪齋倫敦,棪齋謬加稱許」。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489

[27] .〈聲聲慢「夏瞿禪先生挽章,次玉田回杭韻。記八零年冬,訪翁於燕京朝陽樓,窮巷深轍,尊酒言歡……。饒宗頤《聊復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747

[28] .〈千秋歲「壽唐圭璋八十五。饒宗頤《聊復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749

[29] . 饒宗頤《瑤山集》有詹安泰題辭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533)。饒氏有〈清平樂「偶見詹旡庵曩作小詞,驚采絕艷,次韻二首」(《固庵詞》,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573) 及〈詹旡庵詩序〉(《選堂序跋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124)

[30] . 錢氏曾作《選堂詩存》序及《選堂詩詞續集》序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339-343658-659)

[31] . 季氏有 1998917 序饒宗頤《清暉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347-348

[32] . 程千帆有〈題饒選堂詩詞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764),饒氏亦有〈千帆日昨自南京來書,適有洞庭之行,報之以詩〉(《苞俊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682),更曾為程千帆《全清詞‧順康卷》作序 (饒宗頤《選堂序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209-210)

[33] . 何沛雄有相關的研究論文,指「1945年至1964年間,先後在書樓 (案,學海書樓) 講學的碩學鴻儒,有李景康、陳荊鴻、黃維琩、吳天任、陳湛銓、鄭水心、岑權波、伍憲子、梁寒操、唐君毅、羅香林、饒宗頤、潘小磐;稍後有溫中行、盧國洪、郭霖沅、李巽仿、李棪、陳本、蘇文擢諸先生,又有關學海書樓,詳見何沛雄〈學海書樓與香港文學,載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 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840-841

[34] . 集中有「1945乙酉重陽識於北流山圍」(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534)

[35] . 小引有「1961年春(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462)

[36] . 引言有壬寅仲冬,即1962年。又有「記戊戌之歲,曾以半日之力,步南山詩全韻,張大千六十頌壽,則知此集寫於1958年。(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488-489)

[37] . 序指1965年時客法國巴黎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349)。又指1963年秋,讀書天竺,歸途漫游錫蘭、緬甸、高棉、暹羅兩閱月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349),則知詩寫於1963年左右。

[38] . 饒氏指19663月記於巴黎「乙巳歲暮,于役法京」,「乙巳」即1966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389)

[39] . 饒氏識於19668月瑞士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402)

[40] . 集中有饒氏識於「辛亥秋杪,時在星洲」(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555),即1971。查饒氏19681973任新加坡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系主任。詩或撰於此時 (饒宗頤述,胡曉明、李瑞明整理《饒宗頤學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頁139)

[41] . 饒氏識於「壬子星洲」(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515),即1972年。查饒氏19681973任新加坡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系主任。

[42] . 饒氏識於「1973於星洲」(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514)。查饒氏19681973任新加坡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系主任。

[43] . 饒氏指1956旅法、意,1957遊西德,1958重遊意大利,1976遊西班牙,1976法國中部,1976法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366-387

[44] . 饒氏識於「丙辰秋」(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446),即1976年。

[45] . 饒氏有小引「時在丁巳」(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410),即1977。中有〈顒園挽詩,顒園即陳融,1956年卒,可知此集至少於1956年左右撰寫。

[46] . 饒氏識於「戊申清和時客香港之薄鳬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568),戊申即1968年。

[47] . 末有「居新港 (New Haven) 九閱月,授課之餘,遍和清真」(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603),饒氏19701971於耶魯大學研究院任客座教授 (饒宗頤述,胡曉明、李瑞明整理《饒宗頤學述,頁139),耶魯在新港,此集即1970年撰;又羅忼烈序《睎周集「庚戌九月,饒子選堂暫移壇於北美,教授耶魯大學研究院。羈旅榆城之中,棲遲舊堡之上」(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604),庚戍即1970年。

[48] . 序有「往歲自美赴加」(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721),饒氏1970年赴美,故應在1970年後。

[49] . 饒氏識於「19713杪時在榆城」,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644

[50] . 饒氏〈蝶戀花「庚戌在美,三月之間,遍和清真集一百廿餘首,南歸迄無一詞,只補漁家傲漏句七字而已。充和女士近為余重錄睎周集全帙,既竣,以書抵予,謂一年來算是迫出一句,何文思遲速如是耶?……」(《栟櫚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645),則此詞應撰於庚戌後一年,即1971〈憶秦娥「癸丑中秋,即1973〈浣溪沙「乙卯中秋,即1975;集末一首〈水龍吟「丙辰初夏……,即1976。倘此集順序編年,此集即撰於19711976年間。

[51] . 據集中饒氏指1979年。又指19794月漫遊瑞士、意大利,集末有19795月初稿時在法京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739)

[52] . 1980815 小引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697)

[53] . 集中饒氏指1985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727)

[54] . 據辛未秋月序,即1991(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660)

[55] . 據辛未8月序,即1991年。序有「余十載以來,久已廢詞,偶因事著筆,亦不存稿,朋儕鈔示,僅此十闋而已」(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746),則知寫於約19811991間。

[56] . 原載《固庵文錄》,《淸暉集》又收錄《選堂詩詞集》中部份詩詞及少作《集外詩

[57] . 下表除特別標明出處外,全部據《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十四,並註明與饒氏交遊者的詩文集在本港大學圖書館確實藏處。

[58] . 《長洲集》卷末附〈與李棪齋論阮嗣宗詩書〉,《長洲集,頁482-486

[59] . 李棪〈選堂寄示次昌黎南山一百二韻奉答次阮詠懷第四首〉(《和韓昌黎南山詩,頁497)〈群賢送別做棪齋體〉有副題「切韻平聲之韻古音之部」(《羈旅集,頁434),又〈讀棪齋詩稿五色印本,即仿其體製題首〉副題有「切韻平聲之韻脂韻分用古音之部脂部」(《羈旅集,頁433)

[60] . 詩後有附「李栩堪」原作〈集杜壽固庵都講四十初度(412)。筆者案,「堪」為「厂」之誤「厂」通「庵

[61] .「苴綴海南珠,功比洪景廬」後自註「公輯《讀嶺南人詩》絕句,饒氏指「悽悽揚子宅,惻惻黃公壚。再過餘腹痛,揮涕進生芻,頁413

[62] . 饒宗頤《羈旅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414

[63] . 饒宗頤《固庵詞》,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576

[64] . 饒宗頤《南征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499

[65] . 饒宗頤《固庵詞》,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587

[66] . 饒宗頤《固庵詞》,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頁592

[67] . 蔡德允《愔愔室詩詞文稿》(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2003)

[68] . 陳湛銓《修竹園詩近稿》(出版地不詳,1941),頁1。藏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

[69] . 筆者曾經約略探討陳湛銓的交遊圈。詳見拙文〈學貫四部,詩逾萬首香港國學宗師陳湛銓(《國文天地》第28420091,頁101-105)及〈香港南來學者的經學思想以陳湛銓及其交遊圈為中心(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經學研究所主辦「變動時代的經學和經學家(1912-1949」第五次學術研討會2009713-14]會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