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文學論衡第18-19期 2011 年 6 月

 

 

百世清芬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編纂意義

 

劉衛林*

 

 

論文摘要

《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收錄二零零三年年底前,年滿四十歲或以上香港詩家的近體詩作。選集內共收錄生長於香港,或曾長期居住於香港的一百九十七位近體詩作家,合共一千八百五十二篇作品。編纂這一套詩選的意義,除了為香港舊體文學以至本地詩壇蒐輯及保存文獻之外,更可藉以窺見香港開埠以來舊體文學中近體詩寫作詩人群的風貌,以及本地舊體詩的作品風格及特色,更足以反映香港舊體詩詩壇人物薈萃,及此間騷人雅士近體詩寫作水平之超卓。本文除介紹《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編纂緣起外,並對以上提出的各項問題予以詳加闡述,由此彰明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一書,對於香港文化以至香港舊體文學的重大意義所在。

 

關鍵詞:香港名家近體詩選 香港舊體文學  舊體詩 香港詩壇 香港詩風

 

. 《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編纂

《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選輯一百九十七位香港近體詩作家,合共收錄一千八百五十二篇近體詩作。 [1] 這套被譽為「第一本全面整理近百年來香港詩家的詩集」的詩歌總集, [2] 其先在二零零二年時由 何文匯 老師發起,號召本地大學幾位學者組成編輯委員會合力編纂。至於編纂本書的緣起,從《香港名家近體詩選》內所錄編委會各成員的說明中可以具體見出。編委之一的 何乃文 先生,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敍》內,憶述所以會發起編集《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原因時,就有以下的說明:

憶公元二千又二年間,宗兄(案:即 何文匯 老師)告以中文大學出版社欲刊印香港詩選,所收自開埠以來迄于今茲,凡年在四十以上者得入選,將錄其近體詩代表作,以五首至十首為限。彙刊成冊,以垂久遠,有裨文獻,甚盛事也。 [3]

就如 何乃文 先生所言,正因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可以香港開埠以來至今詩家近體佳作蒐輯整理,在令本地以往風雅之作得以「彙刊成冊,以垂久遠,有裨文獻」的大前提下,一班應邀加入編委的學者都踴躍參與其事。

 

除了綴拾風雅,有裨文獻這一出發點之外,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另一主要原因,是針對本地舊體文學─尤其舊體詩歌今日所面對的問題而發的。以往近百年來在香港本土的舊體詩詞創作,可說得上是相當興盛。編委之一的 洪肇平 先生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敍》內,就歷述過往本地舊體詩創作風氣的極一時之盛:

自己丑歲以來,墨客騷人遷徙于此,每於良辰佳日,或雅集於旗亭,詩社林立,旗幟鮮明,人物輩出。俯仰天地,笑傲江湖,賭酒畫壁。堅社標其詞作,碩果獻其詩篇,以寄其感慨于芳惻,寓隱微于詼詭,卓然有成,絕非嘲弄風月者。詩則承同光之餘響,詞則接常州之一脈。今獨論詩歌,或歸於陳,是為新江西派。或歸于鄭,是為閩派。或歸于黃,是為嶺南詩派。群鳥爭鳴,百花競放,極一時之盛。況薪火之傳無窮,江山代有才人,香港詩壇真可睥睨于當世。謂之風雅之鄉,誠無媿也。 [4]

洪肇平 先生在以上的闡述中,扼要地說明了過去本地舊體詩歌創作的盛況。如上述所言,就以詩而論,在香港這一彈丸之地,以往就有新江西派、閩派、嶺南詩派等不同流派出現於本地詩壇當中;加以詩社林立,文苑中人才輩出,舊體詩創作風氣可謂極一時之盛。以此之故, 洪肇平 先生對於本地詩壇就有「香港詩壇真可睥睨于當世。謂之風雅之鄉,誠無媿也」的推譽。

 

同屬編委的 黃坤堯 先生,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敍》一文內,對過去本地詩壇的興盛同樣有所說明:

香港詩壇上承唐宋風流,兼祧嶺南雅韻,關懷天心時局,穩持格律規範,才人輩出,墜緒相承,李杜宗風,一燈不滅。加以詩社勃興,姿采紛呈,歷經改朝換代,回應疑古思潮,文化救亡,星月爭輝。器大用弘,可補中國詩史之斷層殘缺;花繁葉茂,更救白話文學之偏執蒼白。詩之為義大矣哉! [5]

便同樣從香港詩壇的發展,指出本地舊體詩歌創作的傳承與興盛。然而時至今日,以往墜緒相承,才人輩出,足以睥睨于當世的風雅之鄉,舊體詩歌創作所面對的卻是老成凋謝,風雅日益淪亡的困境。 洪肇平 先生在《贈劉衛林》一詩的小序中,對此便深有慨嘆:

香港自四九年後,至七十年代,能詩之老輩甚多。惜於今先後謝世,凋零殆盡。自八十年代後,能詩者漸少。余與乃文於茶餘之際,欲數十名詩人,甚難湊足此數,不勝感觸。 [6]

個中轉變及具體原因,詩集顧問編輯 何文匯 老師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跋》一文中,對此便有明確的闡析:

昔香港開埠未久,而國遭亂離。士庶南來,志不得伸。於是詩社立,吟詠興。社員以近體嗟身世,懷家國;興寄之風,於茲傳響。今南北通氣,四海一家,國不困窮,身不空乏,詩社乃無復舊日之盛,社員多但衒其文辭而已。然近體詩之格律神韻,亦賴以存焉。 [7]

在以上說明中, 何文匯 老師從世變時局的角度,闡明了本地的吟詠風氣與詩社的發展,之所以會抵於極盛,然後又由盛轉衰的具體原因。除此之外, 老師在跋文中又指出舊體詩歌創作漸見消亡的另一關鍵因素:

我國自科舉廢後,學校棄詩律如遺跡。是以今之學人官宦,已鮮能分平仄,用反切,明詩律。讀寫近體詩無誤者,直如鳳毛麟角。薪火承傳,不絕如縷。有司厭舊,委金玉於草莽,誠可傷也。苞桑不繫,近體其將亡乎。 [8]

何文匯 老師在以上跋文之內,就點出由於今時今日的本地教育,因為「有司厭舊」,致令學校放棄傳統文教的學習,在社會上年青一輩普遍不辨平仄,不明詩律的情況下,舊體詩歌創作遂乏人問津。唯其基於嘆惜「委金玉於草莽」,加之傷苞桑之不繫,憂慮文教根本行將萎絕,更深恐「近體其將亡乎」,是以有心人便致力推動文教,冀望能承傳薪火不絕,《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便是在這大前提之下發起編纂的, 何文匯 老師在跋文內便明確提出這一想法:

余又感於百餘年來,詩人翰墨流失甚多;今之存者,若不裒集推廣,恐將與名俱滅矣。遂於二零零二年向中文大學出版社陸國燊社長建議出《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收錄香港詩人之近體佳作,每家五至十首。雖吉光之片羽,亦求利於傳世而已。 [9]

除了點出旨在為舊體詩歌整理文獻,綴拾及推廣風雅之外,在跋文內同時也交代了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具體經過:

存者選二零零三年底或以前四十歲或以上者,歿者選卒年四十或以上者。凡生長於香港或曾寄居香港之詩人皆可入選。此建議於同年獲中大接納。余乃邀何乃文、洪肇平、黃坤堯、劉衛林四學者組成編輯委員會,搜羅及校議詩人之作。四先生任教上庠,皆工詩,於香港諸詩社及其人物認識尤深。二零零四年,出版計劃獲本港慈善團體繼昌堂贊助。二零零五年底截稿。故作者小傳所述詩人行止亦止於是年。

此總集共收錄一百九十七家近體詩作。香港之詩人固遠不止此數,可知前輩遺翰多已湮沒。至於在世詩人則有不及相邀者,復有不欲應邀者。故詩集包羅未云周備,為香港詩史之一鱗半爪而已。現一鱗一爪不猶勝於無龍乎。 [10]

 

正如 何文匯 老師在跋文內所記述,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計劃始於二零零二年。先是由 何文匯 老師邀請幾位其時任教上庠,既通曉詩法詩律,同時本身又從事舊體詩歌創作的學者共敘, 席間何 老師提出想法後,四位應邀的學者兼詩人──也就是其後四位編委會成員,都同意參與這項饒具意義的工作,各成員遂於二零零二年二月上旬,與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 陸國燊 先生見面,詳細討論編纂及出版工作等細節。出版社正式接納建議後,編委會隨即草擬各項有關徵稿細則、出版工作日程、徵稿函件、稿件範例、作者小傳表格、近體詩格律參攷表等一系列的文件,同時又由各編委初步擬出作者名單。至同年十一月再舉行籌備會議,議決編輯的相關體例。會上議決選集收錄至二零零三年年底前,年滿四十歲或以上香港詩壇各家的近體詩作品;近體詩限於押平聲韻之五七言律詩及絕句。又每家入選作品不少於五首,但因篇幅所限,故此每家選收作品最多不超過十首。除此之外,對作者小傳的要求,作品的詩題、詩序、注釋等的格式及字數,以至排律所佔數目等具體問題,編委會都定出了詳細的規定。

 

完成編集主要的籌備工作以後,在二零零三年的三月,編委會透過中文大學出版社發信予各入選作者,及已故作者的家人或後人,邀請為將要出版的詩集投寄稿件。隨徵稿信寄出的除回執、編輯體例、稿件及小傳範例,及近體詩格律參攷表外,尚附有推薦表乙份,供各作者推薦未及發信邀請的作家,希望可以令徵稿消息得以在文林內廣泛流通。至二零零四年一月,再由出版社於本地報刊上公開刊登徵稿啟事。

 

先是通過編委及作者間推薦,及公開徵稿所得,名單上原先入選作者共有三百二十三家之多,是以其先詩集原以《香港三百家近體詩選》命名。但正如 何文匯 老師在跋文內所慨嘆,在今日厭舊喜新的商業社會中,前輩遺翰多已湮沒,本地詩人翰墨流失的嚴重,遠非其先所可想像。其間頗有未能收拾遺文,或無法聯絡作者與後人,致未能選詩入集者;也有個別未應邀投稿,以至因格律未合,或因事涉抄襲,或投來稿件水平過於低劣等問題,而最終無法入選。詩集最後收錄一百九十七家,合共一千八百五十二篇近體作品。因不足三百之數,其後詩集改名為《香港名家近體詩選》。雖然所收作家少於預期,然而以香港蕞爾彈丸之地,竟可輯錄得近二百之數的舊體詩家,收入作品近二千之多,亦可謂蔚為大觀。故此 黃坤堯 先生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敍》中就指出:

同人編纂近體詩選,已歷四年,輯錄名家作品,亦得二百。未云小道,諸家之格調畢呈;蔚為大觀,百載之情懷各異。眷思長者,故園之喬木可依;愴念後生,斯世之風流未泯。既存史志,亦顯心聲。 [11]

黃坤堯 先生以上所言,纂輯《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不但足以證明在這嶺嶠小島之上風流未泯,更由此得見本地詩壇上百載以來的情懷各異,與諸家的格調畢呈,倘能以此「既存史志,亦顯心聲」的話,可說就是編成這本詩集的最大貢獻。 何文匯 老師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跋》一文內,對纂輯《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貢獻便提出了以下的說明:

是集之成,足以開選輯香港今昔近體詩之先河。後之學者,大可編纂補遺,以至第二、三輯,則《香港名家近體詩選》可謂導夫先路矣。 [12]

則更 從黃坤堯 先生的見證文藝創作格調情懷角度以外,從文獻整理的角度論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指出裒輯本地近體詩以保存風雅的做法,實有為整理本地舊體文學工作導夫先路的開拓意義。

 

. 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意義

正如 何文匯 老師及一眾編委在以上所提出的,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重大意義,不特在於將日益散失的舊體詩歌「彙刊成冊,以垂久遠,有裨文獻」,令世人得知本地詩壇上曾經「才人輩出,墜緒相承,李杜宗風,一燈不滅。」而且也令後人於開編之際,得見本地舊體詩壇諸家格調與百載情懷;同時更為整理本地舊體詩歌文獻,從蓽路藍縷的開拓努力中,起著導乎先路的承先啟後作用。個人除了對以上諸位所提出的看法深感認同之外,對於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所具備意義的問題,希望更提出以下的一些想法,相信也許可以和上述諸家所論相互發明,供對此有興趣的研究者參攷。

 

() 有助研究香港文學中的舊體詩歌創作

除以上諸家所舉之外,個人以為《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編成,其中另一重大意義是《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問世,有助於學者們對香港文學中舊體詩歌創作的研究,及認識香港詩壇的具體風貌。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收錄了香港開埠至今參與舊體詩詞創作近二百家的作者,和近二千首的近體詩作品。除了收入數量不少的作者和作品之外,從作者的分佈範圍和時期來看,由最早見於本地的詩人王韜 (1828-1897) 卒年算起,至截稿時的二零零五年為止,中間相去至少一百零八年,其間詩壇上代有作者,吟詠之風百年以來未嘗中輟。本地百年以來詩人輩出,這一百多年以來各個時期詩壇上的代表人物, [13] 不少都見之於《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當中。換言之藉著這一選集,可以從中窺見香港開埠以來寫作近體詩詩人群的風貌,以及反映本地各時期舊體詩的作品風格與特色

 

另一方面,從作者群的分佈範圍來看,《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所收錄的作者層面,除了一般文史出身的學者,或來自文化界如報刊編輯等人之外,更多的是來自不同專業或行業的詩人。開篇所見,像于枝鼎便是出版大量會計學著作的經濟學專家;李研山畢業於北大法律系;李彥和早年赴法國習藥物學,回國後入軍政界;吳肇鍾更屬武林中人,為白鶴派宗師;勞天庇、彭乃楨、陳樵山俱以中醫為業;伍百年專攻法政,晚年在港業醫;何幼惠長期從事銀行服務;區燊耀專門研究金融市場,從事證券交易業務;潘少孟商管系出身,一直在工商界工作;黃棣華初業保險,後以營運起家;彭永滔為本港化工顏料商人;陳肇炘抗戰時曾任翻譯官,居港任太古洋行會計主任;陳步墀一向經營入口米業;陳文岩則任職養和醫院腎科顧問。由詩集內所錄作者出身各異的情況可見,所選輯詩人既來自各行各業,說明《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輯集,除了見證香港舊體詩詩壇人物薈萃之外,更足以藉此呈現百年以來,社會上不同階層內從事近體詩創作的作家風貌,甚至由此見出諸人筆下不同的作品特色。故此 黃坤堯 先生在《第二屆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綜述》一文中,就指出《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編訂「可以反映香港詩歌藝術的具體成就」 [14] ,此外 黃坤堯 先生在《香港詩詞中的人文景觀》一文中,論《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貢獻時便又提出:

本書大體展示了香港詩歌的獨特風貌,香港詩歌發展的軌跡,摹寫歷史事件、社會人事、自然風光、人生百態等,自然也是香港詩人的心靈紀錄了。相信可以全面準確地提供認識香港詩壇的基本資料。 [15]

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在本地舊體詩歌創作資料日漸散佚,研究材料嚴重匱乏的情況之下,像《香港名家近體詩選》這樣一本「可以全面準確地提供認識香港詩壇的基本資料」的本地詩歌總集,是對研究香港舊體詩以至舊體文學而言,都極其重要的第一手依據材料。 黃坤堯 先生本人便從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基礎上,在二零零六年寫成《香港詩詞中的人文景觀》一文,詳細闡述百年來香港詩壇的發展和盛況,並且從《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中舉述二十家作品,附錄於篇後供讀者參攷。 [16] 此外於二零零七年八月底,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合辦的第二屆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上, 何文匯 老師亦運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材料,寫成《從《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作品中看今人如何理解和應用近體詩格律》這篇學術論文,深入闡述今人對於近體詩格律的理解和應用。 [17]

 

除此以外,個人以為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對於學術研究的貢獻,尚有兩方面可以注意。一方面是不少輯錄入集的作品,以往少有甚或並未流通於坊間。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作者小傳內,對作者平生著述的介紹當中,便不乏因未見詩集而作品僅能間接輯自其他選集的說明。像韋蘭生、招湛銓、何紹莊等詩人,在世時均有詩名,何紹莊更是碩果詩社後四子之一,然而時至今日諸人詩集皆難以覓得。又如謝焜彝雖著有《隨廬詩詞集》,於今其集亦未易一見。此外如何丘山雖著有《蘧園詩稿》,然而終其一生未能刊行問世。同樣情況,朱子範著有《澹園詩稿》,亦未得付梓。許伯幹雖亦屬碩果詩社後四子之一,然而所撰《晚香樓稿》亦未見刊行。上述情況固然說明在香港社會中,舊體詩歌的刊行及流通並不容易;同時又進一步說明在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時,編者其實在艱苦經營下收拾遺文,蒐集自作者本人手中,或已故作家親屬或後人,甚至裒輯自不同渠道的大量舊體詩歌材料,然後始克成編問世,其中不少至今坊間罕見的作品,在學術研究的應用上就可說是彌足珍貴的材料。

 

另一方面《香港名家近體詩選》內作者小傳的資料,也是經多方蒐求考訂而後成編的。集內一百九十七位詩人,無論知名與不知名者,除無法確考以外,一概依次列敘其生卒、名號、出處與著述。其中不少作者的生平資料,直接得之於作者本人,或已故作家的親屬。這對於今後研究本地近體詩作家,以至研究香港舊體文學,甚至香港文化與歷史掌故的學者來說,小傳中所提供的資料便是極有用的研究依據。就個人所知,《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作者小傳之內,便不乏以往從未見諸刊載的作者生平資料。

 

正如以上舉述 洪肇平 先生所慨嘆,本地能詩的前輩至今先後凋落,從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至今短短的數年之間,作品獲收錄入集而先後下世的詩人,個人所知便有劉士瑩 (047)、何竹平 (048)、吳寄之 (078月卒)、陳維略 (085月卒)、羅慷烈 (096月卒) 等香港詩壇上老一輩的詩人。值此老成凋謝之際,及早綴拾琬琰,為本地詩壇蒐輯及保存文獻,對於香港舊體詩以至香港舊體文學的研究來說,便是一項極具意義的事。

 

() 提供學習近體詩的創作典範

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一書另一重大意義,是得以藉此提供範式,作為今後本地甚至海內外學習寫作近體詩的參攷借鑑。只要讀者肯開篇細閱的話,便可見《香港名家近體詩選》內所錄作品雖不多,然而其中名篇佳句卻多不勝舉。像集內所錄于枝鼎的「人羈滄海外,家在亂雲邊」(庚子除夕),王季友的「歸期花卜簪重數,客路楊枝笛再殘」(無題四首之四),王淑陶的「桃花開處詩如酒,燈影殘時夢是鄉」(寄內),吳天任的「曉攜殘夢經花下,春與斜陽共水邊」(春歸後作),潘新安的「滿城燈上鼕鼕鼓,一夕春回漠漠煙」(餞歲),鄭水心的「風傳鼓角千聲壯,春擁關河萬象蘇」(湖上),都是清新典雅,意象精鍊,情韻兼備之作,雖然未必得如殷璠所稱足以「在泉成珠,著壁成繪」 [18] ,然而以之方乎古人,相信亦毫不遜色。諸家之作多有名篇佳句,足以光耀詩壇,傳之百代而無愧,固由於入集時經過一番選取所致。過去本地詩壇人才輩出,名家筆下佳篇秀句霞蔚雲蒸,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時因規定不過十首,以故詩集中多以佳構入選。 何乃文 先生於《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敍》內提到「十首之作,知名與不知名者往往難別高下」 [19] ,正說明經過作品選取後所編成的詩集,所錄作品都具備一定的水平。以此之故《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成編,除了證明香港百年來騷人雅士近體詩寫作水平卓越之外,詩人筆下名篇佳句得藉以傳世,同時亦足以為本地以至海內外舊體詩歌創作立下範式,供取法於今後。

 

《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所輯錄作品之所以足為詩家範式,除以上提到當中所選不乏佳篇秀句,堪為學舊體詩者典範之外,另一主要原因則為其中所選作品,各篇都恪守近體詩的詩歌格律。正如 何文匯 老師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跋》一文中所提到,《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編纂,原基於痛心今人「鮮能分平仄,用反切,明詩律」,在深憂「近體其將亡乎」的情況下而發起,故此全書對於詩律尤其在意。除在徵稿信中附有近體詩格律參攷表予作者之外,對收集作品的格律也逐一嚴格審訂。對入選作品在詩律上的要求,編委會對此也曾多番斟酌。對入選《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作品在格律上的取捨要求, 何文匯 老師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跋》一文內有詳細而明確的交代:

編委會於徵詩時列出近體格式之禁忌有二,其一是「孤平式」,指「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及「平仄仄平仄仄平」。其二是「三平式」,指句末連用三平。 [20]

在指出《香港名家近體詩選》對近體格律取捨,和具體列出詩律的平仄句式後,對於詩律上最多人犯,又一向富有爭論的「孤平」問題,和向被視為近體大忌的「三平」問題, 老師在文中,先後列舉王士禎《律詩定體》、李汝襄《廣聲調譜》、釋真空《篇韻貫珠集》及現存唐代省試律詩為證,說明「孤平」和「三平」句式在近體之中,一向不為詩家所接受,由此提出「是以吾人編《近體詩選》,亦冀諸作勿犯『孤平』與『三平』,免招非議云爾。」 [21] 由此可見《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選編,對於詩律原有極為嚴格而清晰的標準。不過在審定所收入的各篇作品後,仍發現有少數未合格律要求的作品,為此編委會再商議處理的方法。 何文匯 老師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跋》內對此便有所闡述:

詩作經彙集後,則見孤平句二十餘,三平句二。而借韻詩亦有數首,詩中平字仄讀及仄字平讀則有十餘首。諸編輯於於余作取捨。余乃取捨如下。其一,有孤平句者取之。現存唐省試律詩雖無孤平句,然唐人日常攄情酬唱則偶亦用之。……本詩選所收既非應試之作,余復不欲因小故刪去二十餘詩,故終取孤平式。

其二,有三平句者捨之。固然,初、盛唐之近體詩不乏三平句,然而盛唐之後,古體詩刻意用之,三平遂成古體形式。……因三平句是古句,故捨之。

其三,有借韻句者取之。唐人近體詩偶用旁韻,元稹《行宮》五絕「東」、「冬」同用,至為人知。……可見古人為借韻詩之餘,更為之巧立名目。《近體詩選》之借韻詩縱或有無心而為者,然既有先例,不得不取矣。

其四,有變讀平仄者,或取或捨。如變讀字有平仄兩讀,縱意義有別,可解則留之。……他如「先」、「相」、「教」等字俱有平仄兩讀,皆從寛處視之。如變讀平仄之字無平仄兩讀,則捨其詩。 [22]

自以上對於入選作品平仄句式安排,和字音取捨的說明當中可見,入選於《香港名家近體詩選》內的各篇作品,都要通過嚴格的詩律檢定,故此在整理作品的時期,就格律問題與作者商榷的情況便屢有出現。期間就有作者以近日內地古典詩創作,大多已不嚴守舊有格律和韻部,來信質疑編委會恪守近體詩格律做法是否恰當。這情況正好說明,在海內外經過五四運動與文化大革命洗禮,普遍揚棄舊學,舊體詩寫作瀕於消亡之際,香港舊體詩詩人,在這海角一隅的小島上仍然肩負起守護傳統,傳承風雅的重任。 黃坤堯 先生在《香港詩詞中的人文景觀》一文內便指出:

香港詩史其實也就是中國的詩史,不分左右,不辨主客,不論流派,不管雅俗,大家屏除成見,逐漸地融為一體,通過詩藝的切磋,香港詩詞早就在一個藝術的國度裏統一起來了,甚至足以填補中國詩史殘缺斷層,以至現代文學空乏蒼白的一頁,將現代和傳統之間重新連接起來。 [23]

所謂「足以填補中國詩史殘缺斷層」,相信就指傳統文化在近代遭到幾番折騰,舊詩寫作傳統在近代中國幾近萎絕之際,本地詩壇卻仍能未墜斯文,傳承風雅不輟,故足以補詩史殘缺斷層,而成書於今時今日的《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正是見證著這一燈不滅的文化傳承。對於有志傳承風雅,希望學習寫作上承唐宋格調的近體詩的初學者而言,《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便起著很好的示範作用。故此 黃坤堯 先生在《第二屆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綜述》一文中,提到《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一書時,就指出其中「具有嚴謹的審音正律的意義」 [24] 。嚴格恪守詩律傳統,加上佳篇秀句時時間出,令這本詩集足以成為學習寫作舊體詩歌──尤其近體詩的創作典範。

 

() 反映香港近體詩的詩歌風格與特色

個人相信《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編纂尚有另一重意義,便是藉此可以反映本地近體詩創作的具體風格和主要特色。從《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中所見,收錄作品涉及的內容題材極為廣泛,詩人筆下既有去國懷鄉之作,也有本地風光人物的歌詠,以至師友酬唱,時局變遷,生活閑適等,種種題材無不可以入詩。本地舊體詩作家風格也極其多樣,宗唐祧宋以至上接同光,甚而以粵語俚俗入詩,自成一格者,可謂不一而足。除了上述提到 洪肇平 先生點出香港詩壇一向「群鳥爭鳴,百花競放」之外, 黃坤堯 先生在《香港詩詞中的人文景觀》一文內,對香港詩風的多采多姿便有以下的析述:

香港的詩風亦是以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為主,表現多元格局,包容異己,顯出開放精神。不拘一格,暢所欲言。……香港的詩風基本上是百花齊放的,……宗唐或宗宋,明白或隱晦,悉隨尊便,大隱於市廛之中,思想自由馳飛,各適其適,多姿多采。 [25]

各展繽紛,風格多樣,可說就是香港近體詩詩歌風格的最大特色。然而倘若真要為香港近體詩詩歌的整體風格面貌,進一步尋求具體特色的話,個人相信可以用「沉鬱」二字,來概括香港近體詩詩歌的主要風格特色。

 

在長期以來百家爭鳴,才人望路爭驅的香港舊體詩詩壇,固然不易簡單概括出共同的風格面貌與特徵,《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中收錄近二百家之作,諸家筆下各具面貌,自其異者而視之自是肝膽秦越,不過倘若自其同者而視之,即可發現大抵諸家所詠有一普遍的共通點,便是雖然風格各異,然而彼此的共通之處,正如 洪肇平 先生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敍》內所點出,在群鳥爭鳴,百花競放的香港詩壇,其所同者便在於皆「卓然有成,絕非嘲弄風月者」。從《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所收錄中可見,由最早清末王韜筆下的傷時憫亂 [26] ,陳步墀、胡禮垣等人歌頌香港女士繡詩賑災義舉 [27] ;到辛亥革命以後,賴際熙、李景康等人的登臨舊跡,抒發異代興亡悲慨 [28] ;抗戰時伍百年的哀悼南京大屠殺 [29] ;文革後期高靝賜的感喟內地逃亡潮 [30] ;還有張文燦的深慨香港回歸前夕的百業蕭條 [31] ;何乃文感慨今日大學推行由學生給分評估老師惡制 [32] ;以至陳創樂的哀悼八仙嶺山火中喪生學子 [33] ,諸如此類的作品,只要翻開《香港名家近體詩選》,即可見俯拾皆是。

 

從《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所收錄作品當中,不獨反映本地詩人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大時代變遷,懷抱中不忘家國之外,而且深切關懷時局,甚至秉詩人之義鍼砭時弊。這種繼承傳統文人以天下事為己任的精神,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風雅傳承,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收錄各篇當中往往能鮮明地見出。除此之外,詩人筆下言之有物,不以嘲風弄月,矜衒文詞為能事,能深刻細緻地表現社會面貌與個人感喟,大抵即《香港名家近體詩選》所錄不少篇章的共同之處。以詩歌風格而論,正可歸入前人所稱的「沉鬱」風格之內。《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編成,足以反映香港近體詩這種關懷世局,筆下深刻反思和回應時代的詩歌風格,對於瞭解香港詩風的具體特色而言,亦可謂意義重大。

 

. 小 結

杜甫在《秦州見勑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四曜除監察與二子有故遠喜遷官兼述索居三十韻》一詩中,曾提到「大雅何寥闊,斯人尚典刑」 [34] ,用的是《毛詩.大雅.蕩》「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 [35] 的典故,倘以此方之於今日的香港社會,雖然香港詩壇至今老成凋謝,無復昔日鼎盛舊觀,縱然在日益散佚之下,前賢琬琰名篇未能悉數蒐輯,然而在僶俛從事中既綴拾得本地一百九十七位近體詩作家,輯錄一千八百五十二篇佳作,則是詩苑之中典刑尚在,除了足以藉此彰顯前脩風雅卓爾不群之外,又堪供文苑中的後學拾階而航,俾得知所取法,這也正是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重大意義所在。正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內拙文所提出:

至若茲編之集,儻使後之覽者,於開編之際,知斯文未墜於海隅,風雅猶存乎南國,而先輩清芬,得藉此播揚久遠,因之傳乎不朽,則是同人數載以來之跂望,亦區區之所深願也。 [36]

倘能藉著編纂《香港名家近體詩選》,而使先輩清芬播揚久遠,傳之百世的話,則真可說是無負各編委多年來的熱心從事,與日夕的衷心企盼了。                       

 



* 劉衛林先生,香港城市大學 文化及傳意部 (香港)

[1] .《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由香港中文大學的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初版上下冊發行於200712月。其後編委會修訂詩選,於20103月由原先出版社發行《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第二版修訂本。

[2] . 見商務網上書店網頁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629961190) 對本書推介。

[3] . 何乃文等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第二版修訂本)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上冊《何乃文敍,頁拾伍。

[4] . 同上,上冊《洪肇平敍,頁拾柒。

[5] . 同上,上冊《黃坤堯敘,頁拾玖。

[6] . 洪肇平《贈劉衛林,據作者所贈傳真手稿。

[7] . 何乃文等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第二版修訂本),下冊《何文匯跋,頁629

[8] . 同上,頁同。

[9] . 同上,頁630

[10] . 同上,頁同。

[11] . 同上,上《黃坤堯敘,頁拾玖。

[12] . 同上,下冊《何文匯跋,頁629

[13] . 有關百年以來香港詩壇的發展、分期及其間的代表詩人,具體說明請參見黃坤堯《香港詩詞中的人文景觀》一文。原文載《花大中文學報,第1(花蓮:200612),頁182-189

[14] . 黃坤堯《第二屆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綜述》一文,載黃坤堯編《香港舊體文學論集》(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8),頁424

[15] . 黃坤堯《香港詩詞中的人文景觀,頁196

[16] . 同上,原文載《花大中文學報,第1(花蓮:200612),頁181-203

[17] . 見何文匯《從香港名家近體詩選作品中看今人如何理解和應用近體詩格律20078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合辦第二屆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18] . 見殷璠《河嶽英靈集》卷上王維條下解題。傅璇琮編《唐人選唐詩新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殷璠《河嶽英靈集,卷上,頁128

[19] . 何乃文等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第二版修訂本),上冊《何乃文敍,頁拾陸。

[20] . 同上,下冊《何文匯跋,頁630

[21] . 同上,頁同。

[22] . 同上,頁632-633

[23] . 黃坤堯《香港詩詞中的人文景觀,頁196

[24] . 黃坤堯《第二屆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綜述,頁424

[25] . 黃坤堯《香港詩詞中的人文景觀,頁190

[26] . 見王韜《到粵後寄里中補道人》(《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第二版修訂本) 37。下同,僅標頁數。)

[27] . 見陳步墀《手書彭雪松女士繡詩到澳善墟喜得鉅價》(357);胡禮垣《戊申年水災香港女界售物賑災詩》(238-239)

[28] . 見賴際熙《登宋皇臺作》(569);李景康《對客》(169)

[29] . 見伍百年《哀金陵》(44)

[30] . 見高靝賜《聽潮》(271)

[31] . 見張文燦《重陽》(284)

[32] . 見何乃文《七十上庠告退來復茶會諸君招飲賦此述懷》(63)

[33] . 見陳創樂《哀情》(374)

[34] . 杜甫《秦州見勑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四曜除監察與二子有故遠喜遷官兼述索居三十韻》,《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卷225,頁2427

[35] . 見《毛詩.大雅.蕩,朱熹《詩集傳》(香港:中華書局,1961),卷18,頁204

[36] .《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第二版修訂本),上冊《劉衛林敍,頁貳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