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文學論衡第20期 2012 年 2 月

 

 

 

推薦《香港竹枝詞初編》

 

陳志誠*

 

 

《香港竹枝詞初編》是第一本香港竹枝詞作品的總集,1 紀錄了香港自開埠流傳至今百多年來共有七百多首的竹枝詞作品。輯注者除了花上不少的心血和時間廣為蒐集相關的作品外,還盡量就已知的作者加上簡單的生平介紹,也為一些普通讀者可能不了解的地方加上必要的注解、說明。使我們對香港竹枝詞的作品,有個較為完整的總體印象,也有個較為清楚的認識。

我認為:這是本值得向廣大讀者推薦的好書,除了是對文藝創作、尤其是古典詩詞愛好者以外,它還應該是對香港風土人情、民間習尚以及社會變遷有興趣的朋友們一份很寶貴的參考資料。關於這部作品集,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首先,竹枝詞是一種以七言四句為主的近體詩作,在格律的要求方面,卻較為寬鬆,且不避俚語、俗語。恰好相反,有時為了更真實、更深切、也更自然去表達作者的情思,反而特意選用些方言俚語。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竹枝詞的創作,有長遠的歷史,而且唐朝的大詩人劉禹錫、白居易等都有竹枝詞的作品,但本質上,它的發展和演化,還是保留其源出川東、鄂西時的民間歌謠風貌,有很強的地域色彩。《香港竹枝詞初編》所輯錄的,既都屬於跟本港有關的詩歌,自然有其地域性,是本港「鄉土」風情的反映。而這本書中作品所涉及的時間,有一百六十多年,橫跨香港由割讓至回歸的不同世代,不論社會環境、居民生活情狀,都有很大的變化。閱讀這些竹枝詞的作品,無疑是回看香港不同年代的生活實錄。譬如說,由開埠初期至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竹枝詞中頗多以青樓妓寨、嫖客妓女作為題材,而作者又往往自命為風流之輩,但這種題材,這類風氣,到了戰後的四、五十年代以後,就極為少見。造成這種社會現象的變化,原因甚多,很值得有興趣的社會學者的研究。這部詩歌總集,可以作為香港社會發展史的一個側面來看待,是社會學家上佳的參考材料。

其次,《香港竹枝詞初編》也提供了很好的語言學資料,值得專家學者作參考之用,特別在歷時語言學研究方面。我們知道,香港的日常生活語言是粵語,而竹枝詞既以反映地方情貌為主,自然不能不用本土的語言,因此,這本《香港竹枝詞初編》中的作品,除了大量跟本地有關的地方名稱之外,也滿是粵語的方言詞匯。若非廣東人或不懂粵語的外省人,未必能領略到其中的微妙之處,更無法理解其中傳神之筆,足以令人會心微笑的地方。我們試看當中的粵語詞匯,如銀紙、騎樓、開廳、老藕、老舉、埋席、而家、飛髮、荷包等等,有些現今已少用,但大部分還是通行用語。除了粵語詞匯外,由於香港長久以來作為英國殖民地,自然也夾雜不少音譯外來語:如丹臣(dancing)、波打 (porter)、沙展 (sergeant)、括摩靈 (good morning)、士多 (store)、士丹 (stamp)、的士 (taxi)、亨彌 (honey)、估俚 (coolie) 等等。同樣,這些詞匯,有些依然流行,但有些現在就已經不再應用了。不過,無論如何,總反映出殖民地時代某一個時期那種華洋雜處的情狀,表達出其中頗為特殊的神髓與地方色彩。

第三,《香港竹枝詞初編》雖然以蒐集本地的竹枝詞作品為主,但在輯錄之外,也下了不少工夫去考證作者的生平以及為個別字詞作注釋,這對讀者尤其不諳粵語的讀者來說,是個頗為方便的安排。可惜其中不少作者的生平仍屬之「不詳」、「未詳」之列,否則,對作品的寫作背景和內容要旨應有更好的了解。

此外,這本書的〈前言,輯注者也花上相當多的精神和魄力,寫出了香港竹枝詞的發展歷史,以及從竹枝詞作品所描繪的香港反映出此地社會情貌和民生世態,更列舉出香港竹枝詞的寫作特點等等,都可說是取材豐富,立論公允。對古典詩詞有興趣的讀者來說,固是可資取用的難得材料;對本土文學的研究者來說,就更是別具參考價值的寶庫。

由於這僅僅是本《初編,相信它還應該有《續編》、《三編》……,我期待着!

                                                                       

 

 

 

 

 

 

 

 



* 陳志誠先生香港新亞研究所 (香港)

1. 程中山輯注:《香港竹枝詞初編》(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0)2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