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言的社會現象(共13篇)
短論三則
|
黃河清
|
28期(1990年5月)頁4
|
社會交往中的向心語言和離心語言
|
楊鼎夫
|
34期(1991年10月)頁24-29
|
論語言的社會類型學研究
|
李如龍
|
35期(1992年3月)頁1-9
|
商業用字現象淺析
|
蘇 瑞
|
45期(1994年9月)頁32-34
|
約定俗成與語言的社會性
|
沈錫倫
|
46期(1994年12月)頁64-67
|
莎士比亞;信封的寫法
|
姚德懷
|
48期(1995年6月)頁80,66
|
活躍的社區詞
|
田小琳
|
50期(1995年12月)頁65-66
|
港台話“北上”瑣議
|
朱永鍇、林倫倫
|
51期(1997年3月)頁24-28
|
關於數字橫排版面處理的我見
|
張維耿
|
51期(1997年3月)頁54-56
|
關於香港已婚婦女的姓名
|
姚德懷、胡百華
|
53期(1997年9月)頁76-77
|
香港報章新聞報道語言問題內容分
析報告
|
黃煜、盧丹懷、
俞旭
|
54期(1997年12月)頁55-60
|
香港語文的一些“白中夾文”現象
|
盧卓群
|
55期(1998年4月)頁65-70
|
語用趣談四則
|
王晉光
|
56期(1998年7月)頁48-50
|
2. 漢語(共30篇)
著名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對中國拼音文
字的意見──
1928年1月28日
在倫敦
中國學會的演講 [轉載]
|
高本漢
|
1期(1980年4月)頁11
|
語文建設雜談 (一)
|
華 明
|
6期(1982年4月)頁19-22
|
試論語言資源的開發──兼論漢語面
向世界問題 [文摘]
|
邱質樸
|
6期(1982年4月)頁25-26
|
語文建設雜談 (二)
|
華 明
|
7期(1982年7月)頁19-20
|
語文建設雜談 (三)
|
華 明
|
8期(1982年10月)頁23-24
|
中國語文的現代化
|
周有光
|
13期(1984年6月)頁25-31
|
五級共同語 [文摘]
|
周有光
|
19期(1986年2月)頁37
|
自然語言中慣用法現象的數學解釋
[文摘]
|
趙啟迪
|
19期(1986年2月)頁38-40
|
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再評價 [翻譯]
|
John DeFrancis 著
鄭寶璇、姚德懷 譯
|
21期(1986年11月)頁25-38
|
白話文的病根在那裏?[轉載]
|
呂正惠
|
22期(1987年8月)頁32-33
|
論漢語“雙語”的建構與調節
|
林運來
|
23期(1989年3月)頁26-29
|
對於語言洋化和同化的思考
|
周一農
|
26期(1990年1月)頁26-28
|
確保華文繼續存在 [轉載]
|
李光耀
|
27期(1990年3月)頁16-18
|
觀台思港話語文 [講話記錄]
|
陳耀南
|
28期(1990年5月)頁5-11
|
漢語與漢民族思維之文化通觀
|
申小龍
|
28期(1990年5月)頁12-13
|
語言規範與言語變異
|
馮廣藝
|
29期(1990年7月)頁30-33,44
|
中國新音樂與漢語特點有關的若干理
論與實踐之回顧
|
汪立三
|
32期(1991年4月)頁2-13
|
主體意識與漢語的文化性徵
|
申小龍
|
33期(1991年7月)頁64-67,70
|
關於現代漢語歷史發展研究的構想
|
刁晏斌
|
36期(1992年6月)頁66-67
|
語素單音化是漢語的根本特點
|
杜永道
|
37期(1992年9月)頁40
|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定義商榷
|
潘禮美
|
37期(1992年9月)頁63-67
|
從一個術語的誤譯談到漢字的性質
|
伍鐵平
|
38期(1992年12月)頁36-38
|
現代漢語發展的初步考察──以巴金
作品為例
|
刁晏斌
|
38期(1992年12月)頁49-52
|
意音文字略說──人類文字略說之二
|
周有光
|
43期(1994年3月)頁51-57
|
紀念甲午戰爭100周年
|
姚德懷
|
44期(1994年6月)封三
|
The
Sinographs and Spoken Chinese:
A
Brief Overview
|
Victor H. Mair
|
50期(1995年12月)頁67-74,32
|
中國語文向信息化前進 (紀念《漢
語拼音方案》公布40周年)
|
周有光
|
54期(1997年12月)頁1-4
|
雙語言時代
|
周有光
|
55期(1998年4月)頁1-7
|
新世紀漢語漢字之整合
|
史有為
|
55期(1998年4月)頁7-13
|
白話文運動80年
|
周有光
|
56期(1998年7月)頁1-5
|
3. 語音、漢語拼音(共75篇)
聯合國和中國政府先後決定採用漢語
拼音方案拼寫中國人名、地名
|
本刊資料室
|
1期(1980年4月)頁3
|
漢語拼音方案 [附錄]
|
本刊資料室
|
1期(1980年4月)頁4
|
《方案》新裝
|
華 明
|
1期(1980年4月)頁5
|
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制訂經過
|
吳玉章
|
1期(1980年4月)頁6
|
一個迫切的需要──拼音漢字的寫法
規則
|
周天健
|
1期(1980年4月)頁12-13
|
關於我的漢語標調方法
|
李業宏
|
1期(1980年4月)頁14-15
|
人人有責──趙元任談拼音文字的社
會性 [文摘]
|
趙元任
|
2期(1980年8月)頁7-8
|
拼音簡化 三全其美
|
姜玉星
|
2期(1980年8月)頁13
|
1980香港報章關於拼音文字的論戰
|
丁 木
|
2期(1980年8月)頁18-19
|
拼音化問題的再認識
|
周有光
|
3期(1981年1月)頁2-4
|
林語堂:標聲調例 [文摘]
|
林語堂
|
3期(1981年1月)頁16
|
中文書面語要不要拉丁拼音化?
|
甄沛之
|
3期(1981年1月)頁17-27
|
王正中:中文象形字母電腦字
|
王正中
|
4期(1981年5月)頁27-28
|
還是拉丁化拼音字好
|
楊 軍
|
4期(1981年5月)頁35-36
|
城市街道名稱漢語拼音拼寫規則草案
[轉載]
|
中國地名委員會
|
5期(1981年11月)封二
|
對《〈漢語拼音方案〉的三化科學
嗎?》及“的”“個”的連寫的不
同看法
|
張澤生
|
5期(1981年11月)頁36-37
|
“的”在拼音文字中一定要分化嗎?
|
電E文
|
5期(1981年11月)頁37
|
華文羅馬字母注音法則簡介 [文摘]
|
張席珍
|
6期(1982年4月)頁23-24
|
一個高考生全用漢語拼音應考作答的
事例
|
許長安
|
7期(1982年7月)頁9
|
漢字電腦化 拼寫方案
|
田紅文
|
7期(1982年7月)頁28-36
|
黃典誠
教授暢談拼音字 [講話記錄]
|
黃典誠
|
9期(1983年1月)頁3-6
|
採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漢語地名的幾
個問題 [轉載]
|
張 森
|
9期(1983年1月)頁26-30
|
漢語拼音的標調和同音詞問題
|
李業宏
|
10期(1983年4月)頁2-3
|
用“電腦型漢語拼音文字”拼寫古漢
語著作
|
李崇頤
|
11期(1983年7月)頁13-15
|
走拼音化的方向,貴在實踐──關於
文字改革的又一次通訊
|
王亞朴
|
11期(1983年7月)頁16-18
|
漢語拼音文字的建設問題
|
尹斌庸
|
12期(1983年12月)頁2-4
|
推行漢語拼音的一種方法
|
李業宏
|
13期(1984年6月)頁8
|
再談標調法
|
李業宏
|
13期(1984年6月)頁20
|
幫助熟習漢語拼音的百字言
|
葉楚強
|
15期(1984年12月)頁7-8
|
探求“百字言”~《千字文》式d普通
話字音教學設計
|
姜玉星
|
15期(1984年12月)頁9
|
漢語拼音語素字不宜走舊形聲造字法
的老路
|
王明思
|
15期(1984年12月)頁25-26
|
漢語拼音在香港與內地貿易上的應用
|
本刊記者J
|
15期(1984年12月)頁35
|
《漢語拼音方案》與漢語拼音文字
|
沙 平
|
16期(1985年3月)頁29-31
|
拼音表意相結合
|
程敬鈞、程智濤
|
18期(1985年11月)頁17-18
|
聲韻結構表調法
|
梁耀文
|
18期(1985年11月)頁21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正式公布
|
本刊資料室
|
20期(1986年6月)頁17
|
兩岸應攜手走拼音的道路
|
黃典誠
|
28期(1990年5月)頁29-31
|
試談我國地圖上地名的羅馬化
|
曾世英
|
30期(1990年9月)頁7-10
|
舊事重提說拼音
|
周有光
|
30期(1990年9月)頁11-12
|
拉丁字母在廣告中的讀音應標準化
|
孫 屏
|
30期(1990年9月)頁13-14
|
漢語拼音方案的字母名稱音是修改的
時候了
|
電E文
|
30期(1990年9月)頁15
|
無可替代的符號──小說中漢語拼音
的成功運用
|
劉善群、周建民
|
33期(1991年7月)頁21-25,43
|
中西語音結構差別對語文的影響
|
葛遂元
|
35期(1992年3月)頁33-40
|
同音字不是同音詞,趙元任從不“很
反對拼音”
|
鄭林曦
|
35期(1992年3月)頁48-50
|
從漢字注音到注音漢字
|
李業宏
|
35期(1992年3月)頁51-54
|
古書的普通話今讀問題
|
楊 琳
|
36期(1992年6月)頁3-7
|
海峽兩岸字音比較
|
李青梅
|
37期(1992年9月)頁41-49
|
雙拼──現代反切 兼答
鄭林曦
先生
|
胡德潤
|
38期(1992年12月)頁39-40
|
建議制定和執行拼音漢文方案──對
《十年語言文字工作規劃綱要》的
建議
|
美洲中國文字改革
促進會
|
39期(1993年3月)頁8-12
|
關於國際音標排序的設想
|
李永明
|
39期(1993年3月)頁61-62
|
展望 2058年的 PINYIN
|
姚德懷
|
41期(1993年9月)頁1-3
|
關於製作現代漢語方言音檔的幾個問
題
|
侯精一
|
42期(1993年12月)頁72-75,71
|
“粵語拼音方案 (1993)”評介
|
胡百華
|
43期(1994年3月)頁25-28
|
廣州話拼音方案之我見
|
麥 耘
|
43期(1994年3月)頁29-33,37
|
關於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
|
張群顯
|
43期(1994年3月)頁34-37
|
聲調和腔調
|
李業宏
|
43期(1994年3月)頁49-50
|
談漢語拼音化的條件
|
韓寶育
|
44期(1994年6月)頁31-32
|
字母名稱宜予英漢化
|
曹為公
|
45期(1994年9月)頁18-20
|
現行多音字分析
|
龔嘉鎮
|
45期(1994年9月)頁21-31
|
廣州方言的聲調格局
|
石 鋒
|
45期4(1994年9月)頁66-71
|
拼音漢語的標調問題
|
尚 手
|
46期(1994年12月)頁72-73
|
海峽兩岸審音比較
|
潘禮美
|
47期(1995年3月)頁1-22
|
漢語拼音與地名國際標準
|
駱 毅
|
47期(1995年3月)頁48-52
|
漢語拼音正詞法芻議
|
戴金旺
|
48期(1995年6月)頁67-70
|
現代漢語不便分“平仄”
|
張樹錚
|
49期(1995年9月)頁48-49,29
|
簡式反切與“漢字拼音”
|
葛遂元
|
49期(1995年9月)頁72-75
|
誤讀; 拼音教學; 日本人地名等
|
姚德懷
|
49期(1995年9月)頁88-封三,64
|
研制並推廣漢語拼音的學者周有光
|
鄭林曦
|
50期(1995年12月)頁5-11
|
周有光
先生對漢語拼音正詞法的貢獻
|
丁方豪
|
50期(1995年12月)頁12-16
|
漢語拼音在各方面的應用
|
劉涌泉
|
50期(1995年12月)頁39-47
|
中文拼音化的現狀和前景──為慶祝
周有光先生九十大壽而作
|
尹斌庸
|
50期(1995年12月)頁48-54
|
雙音節節奏論斷的啟示
|
李慶榮
|
52期(1997年6月)頁45-49
|
The
Comparative Phonetics of Chinese:
Cantonese, Mandarin and
Taiwanese
|
Shibles,
Warren
|
52期(1997年6月)頁50-77
|
現代漢語“平仄”問題辨正
|
鄧國棟
|
55期(1998年4月)頁61-65
|
五罵祖宗:可憐的漢語語音
|
孔憲中
|
56期(1998年7月)頁16-24
|
4. 詞匯、詞典(共145篇)
什麼是“術語學”?
|
程曾厚
|
10期(1983年4月)頁4-12
|
從北京的言語變化看粵語詞進入普通
話
|
徐少千
|
21期(1986年11月)頁5-6
|
各華人地區漢語詞匯差異問題亟待研
究
|
張勵妍
|
23期(1989年3月)頁17-19
|
由詞匯的移借現象論中國語文的一種
特質 [文摘]
|
吳聖雄
|
23期(1989年3月)頁23-25
|
世界華人社區攜手合作研究華語詞匯
變異現象
|
汪惠迪
|
25期(1989年10月)頁8-9
|
“專業人士”還是“專業人員”?“背
景”源自日語
|
姚德懷
|
25期(1989年10月)頁11-12
|
同文不同義的“翻案”、“現實”
|
姜玉星
|
25期(1989年10月)頁12
|
樓、房子、單元
|
張勵妍
|
25期(1989年10月)頁13
|
反思、反省
|
姚德懷
|
25期(1989年10月)頁14
|
T恤、丁恤、運動衫
|
姚德懷
|
25期(1989年10月)頁14
|
從說“方便”到說“中華”
|
程觀林
|
25期(1989年10月)頁21-23
|
漢語的詞族與詞群
|
池太寧
|
25期(1989年10月)頁24-27,23
|
“迫在眉睫”和“刻不容緩”辨析
──兼論成語詞典的一些缺陷
|
周文定
|
25期(1989年10月)頁28-29
|
關於成語辨析
|
郭全本
|
25期(1989年10月)頁29
|
整理詞匯建立詞庫
|
本 刊
|
25期(1989年10月)頁40, 封三
|
對本刊“整理詞語 建立詞庫”呼籲
的回應
|
本刊資料室
|
26期(1990年1月)頁1-2
|
再談“中華”和“中國”
|
程觀林、姚德懷
|
26期(1990年1月)頁3
|
簡論漢語複合詞
|
許威漢
|
26期(1990年1月)頁15-20
|
談我國大陸與港台地區書面詞語的分
合
|
張維耿
|
26期(1990年1月)頁24-25
|
冰激凌、冰淇淋、雪糕、冰糕、冰
酥、冰酪
|
姚德懷
|
26期(1990年1月)頁29
|
再談T恤
|
張勵妍
|
26期(1990年1月)頁30
|
卡拉OK
|
姚德懷
|
26期(1990年1月)頁31
|
一直以來
|
姚德懷
|
26期(1990年1月)頁31
|
“工夫”與“功夫”
|
王志方
|
26期(1990年1月)頁32-33
|
“功夫”與“工夫”
|
王開璟
|
26期(1990年1月)頁33
|
也談“中華”和“中國”
|
溫應時
|
27期(1990年3月)頁5
|
三論“中華”和“中國”
|
程觀林
|
27期(1990年3月)頁5-7
|
回應
|
姚德懷
|
27期(1990年3月)頁7
|
“三”也可以表示“少”[文摘]
|
許嘉璐
|
27期(1990年3月)頁13-15
|
“建國”辨誤
|
周永華
|
27期(1990年3月)頁24
|
“建國”與“開國”
|
姚德懷
|
27期(1990年3月)頁25
|
“水靜河飛”‧水盡鵝飛‧水淨鵝飛
|
陸澹安
|
27期(1990年3月)頁25
|
“堪稱”小議
|
周文定
|
27期(1990年3月)頁26-27
|
論佛教對漢語詞匯的影響
|
梁曉虹
|
28期(1990年5月)頁19-26,38
|
“百越”辨──與
李敬忠
先生商榷
|
李樂毅
|
28期(1990年5月)頁27-28
|
咭 煲 冗
|
王晉光
|
28期(1990年5月)頁33-35
|
“勝”的詞源
|
曾光平
|
28期(1990年5月)頁35-36
|
也談“反省”
|
黃河清
|
28期(1990年5月)頁36
|
談“噉 (咁)”字的三個唸法
|
張瑞文
|
28期(1990年5月)頁37-38
|
試析漢語中外來詞過少的原因
|
黃河清
|
29期(1990年7月)頁38-42
|
“好容易”與“好不容易”
|
徐世榮
|
29期(1990年7月)頁45
|
一詞兩義
|
黃維樑
|
29期(1990年7月)頁46
|
“趁熱打鐵”語源小議
|
黃河清
|
29期(1990年7月)頁47
|
趁熱打鐵非不約而同?
|
何偉傑
|
29期(1990年7月)頁47-48
|
語境義≠詞典義──也談“建國”與
“開國”
|
吳 清
|
29期(1990年7月)頁49
|
“未婚夫”與“未婚妻”── 也談
“建國”
|
易 豐
|
29期(1990年7月)頁49
|
從說“中國”到說“建國”
|
程觀林
|
29期(1990年7月)頁50-51
|
詞匯討論 回應
|
姚德懷
|
29期(1990年7月)頁51-52
|
對談:新加坡?星加坡?
|
姚德懷、汪惠迪
|
30期(1990年9月)頁1
|
從“招手停”說到“中國”
|
吳葆棠
|
30期(1990年9月)頁2-6
|
從錯用“覆”、“係”字說起
|
許永忠
|
30期(1990年9月)頁19
|
通用字:誰來解開死結 [轉載]
|
莊澤義
|
30期(1990年9月)頁20-21
|
“巧對”巧而不對
|
徐世榮
|
30期(1990年9月)頁22-23
|
“竟”有此理!
|
蒙智扉
|
30期(1990年9月)頁23
|
疲軟,走穴
|
馮廣藝
|
30期(1990年9月)頁24
|
私隱 [轉載]
|
吳靄儀
|
30期(1990年9月)頁25
|
作家處理詞彙的體會
|
朱溥生
|
31期(1990年12月)頁7-10
|
處理地區性詞彙應注意的事項
|
田小琳
|
31期(1990年12月)頁12-13,39
|
新加坡華語詞匯的特點
|
汪惠迪
|
31期(1990年12月)頁14-23,44
|
略論台灣地區流行新詞與社會心理之
關係 [轉載]
|
亓婷婷
|
31期(1990年12月)頁24-36
|
詞庫在收詞時應注意的三個問題
|
黃河清
|
31期(1990年12月)頁37-39
|
《“百越”辨》答疑
|
李敬忠
|
31期(1990年12月)頁48-52,封三
|
中日文詞匯對韓文之影響
|
許 璧
|
33期(1991年7月)頁1-10
|
佛經譬喻造詞之特色
|
梁曉虹
|
33期(1991年7月)頁11-16
|
《〈“百越”辨〉答疑》存疑
|
李樂毅
|
33期(1991年7月)頁46-49
|
邏輯乎?語法乎?修辭乎?
|
程觀林
|
33期(1991年7月)頁49-50
|
簡論“恢復疲勞”
|
趙步杰
|
33期(1991年7月)頁51
|
詞的“複義”質疑──兼與宋玉昆先
生商榷
|
程克江
|
33期(1991年7月)頁52-54
|
說所謂“詞的複義”
|
彭利貞
|
33期(1991年7月)頁55-58
|
對《簡短的答覆》的回應
|
金立鑫
|
33期(1991年7月)頁62-63
|
文化傳播和術語翻譯
|
周有光
|
34期(1991年10月)頁1-8
|
漢語詞匯文化內涵的多角度考察
|
蘇新春
|
34期(1991年10月)頁9-14
|
自然科學與社會心理──論詞彙形成
的因素
|
竺家寧
|
34期(1991年10月)頁20-21
|
說“看看”
|
王繼同
|
34期(1991年10月)頁51-53
|
北京土語形容詞中 laba 的嵌入
|
徐世榮
|
34期(1991年10月)頁68
|
“國腳”、“喝飯”、“打掃衛生”、
“未婚妻”
|
趙聲磊
|
34期(1991年10月)頁69-71
|
“桂林”和“八桂”
|
黃太茂
|
34期(1991年10月)頁71
|
歇後語“周瑜當當”等
|
溫應時
|
34期(1991年10月)頁72
|
詞典無用嗎?── 一封轉給《瞭望雜
誌》的信
|
裴匡麗
|
34期(1991年10月)封三
|
指別詞“這”、“那”分析
|
宋玉昆
|
35期(1992年3月)頁10-16
|
“旮旯兒”字形的來歷
|
徐世榮
|
35期(1992年3月)頁66-67
|
也說北京土語形容詞中的 laba
|
楊永隆
|
35期(1992年3月)頁68-69
|
在“牛肉場”“作秀”
|
汪惠迪
|
35期(1992年3月)頁70-72
|
釋“救”
|
謝質彬
|
36期(1992年6月)頁49-50
|
現代漢語中源於佛教的時間詞
|
梁曉虹
|
36期(1992年6月)頁51-54
|
漢語詞匯的貧乏和不穩定
|
孔憲中
|
37期(1992年9月)頁1-18
|
論漢語詞匯的豐富和貧乏,雜亂和欠
缺──並建議各地區設立“語詞觀
測站”
|
姚德懷
|
37期(1992年9月)頁19-25
|
“八千哩路雲和月”
|
姚德懷
|
37期(1992年9月)頁70
|
港台與大陸的用語分歧
|
卞成林
|
38期(1992年12月)頁53-58,24
|
對
孔
先生論漢語詞匯一文的看法
|
左思民
|
38期(1992年12月)頁72-76
|
也談漢語詞匯和文化交流
|
姚德懷
|
38期(1992年12月)頁77-79
|
詞匯研究的相對看法
|
周國正
|
39期(1993年3月)頁32-43
|
“語文建設”是難以翻譯的“中國概
念詞”
|
姚德懷
|
39期(1993年3月)頁80, 封三
|
淺談數詞的特殊作用
|
陸忠發
|
40期(1993年6月)頁45-48
|
親屬稱謂語的簡化趨勢
|
潘 攀
|
40期(1993年6月)頁56-61
|
談詞匯的仿造及其制約──從“法
盲”、“科盲”一類詞的產生說起
|
孟守介
|
40期(1993年6月)頁62-67
|
關於“有”的思考
|
文 煉
|
42期(1993年12月)頁81-83
|
“半”的詞性判別和詞形規範
|
邢福義
|
42期(1993年12月)頁84-87,41
|
漢語詞匯和詞匯教學
|
呂必松
|
43期(1994年3月)頁38-43
|
罵人話闡微
|
郭德蔭
|
43期(1994年3月)頁44-48,57
|
漢語書面語運用難
|
張衛中
|
44期(1994年6月)頁28-30
|
現階段詞語用法的變化
|
李振杰
|
44期(1994年6月)頁46-52,62
|
佛語與現代日語口語拾零
|
梁曉虹
|
44期(1994年6月)頁53-56
|
稱謂字形與字義的矛盾
|
王玉鼎
|
44期(1994年6月)頁57-58
|
說“半”
|
程觀林
|
44期(1994年6月)頁63-64
|
魯迅用的“HUAZAA”辨釋
|
廖大國
|
44期(1994年6月)頁65-66
|
俗語詞研究與歷代詞匯研究的關係
|
黃 征
|
45期(1994年9月)頁54-59
|
論漢語數詞現代化──從混淆累贅 變為得心應手
|
陳佐舜
|
46期(1994年12月)頁1-7
|
中國科技術語現代化的一些問題
|
姚德懷
|
46期(1994年12月)頁8-12
|
從日語中的外來詞談起
|
史有為
|
46期(1994年12月)頁13-17
|
借詞的形式問題
|
本刊討論員
|
46期(1994年12月)頁18-19,79
|
論單音詞在漢語中的核心地位
|
蘇新春
|
46期(1994年12月)頁37-42
|
蕭同叔子&孔千一郎
|
丁 乙
|
46期(1994年12月)頁79
|
對漢語數詞現代化的回應
|
李業宏
|
47期(1995年3月)頁23
|
響應“漢語數詞現代化”
|
周有光
|
47期(1995年3月)頁24-25
|
響應推行“千進運動”
|
孔憲中
|
47期(1995年3月)頁25-26
|
漢語大數詞音譯好
|
丁 乙
|
47期(1995年3月)頁26-27
|
貧乏與不穩定:續論
|
孔憲中
|
47期(1995年3月)頁28-39
|
也談現階段詞語用法的變化 ──
關於《現階段詞語用法的變化》
的幾點補充
|
刁晏斌
|
47期(1995年3月)頁40-43
|
語文問題通訊
|
呂觀雄
|
47期(1995年3月)頁77-79
|
現代漢語同素詞考察
|
張其昀
|
48期(1995年6月)頁22-27
|
異形詞和包孕字試論 ── 從“疙瘩”
討論現代漢語詞匯的書寫形式
|
黃耀堃
|
48期(1995年6月)頁28-41
|
港話連篇說“規範”
|
蕭賢彬
|
48期(1995年6月)頁42-45
|
說“三”道“二”罵人話──數詞戲
謔性用法管窺
|
張嘉星
|
48期(1995年6月)頁46-48
|
漢語詞匯真的貧乏嗎?
|
王玉鼎
|
48期(1995年6月)頁53-54,56
|
“漢語數詞現代化”之我見
|
李友仁
|
48期(1995年6月)頁55-56
|
活躍的社區詞
|
田小琳
|
50期(1995年12月)頁65-66
|
大陸與港台詞語差異研究中的若干問
題
|
蘇金智
|
51期(1997年3月)頁36-43
|
新加坡華文詞匯的特點及形成的原因
|
余尚兵
|
51期(1997年3月)頁44-49
|
略論漢語詞典的純音序檢索法
|
徐文堪
|
51期(1997年3月)頁64-67
|
從古漢語看“以上”和“以下”的用
法
|
王明仁
|
52期(1997年6月)頁12-18
|
複合式合成詞分類補說
|
劉雲漢
|
52期(1997年6月)頁19-21
|
現代漢語中新出現的“中外合成詞”
|
杜永道
|
52期(1997年6月)頁32-33
|
方言詞匯進入文學書面語的思考
|
裴毅然
|
52期(1997年6月)頁34-36
|
訪京過港語文雜記
|
張釗貽
|
52期(1997年6月)頁37
|
語文雜記二則
|
黃思源
|
52期(1997年6月)頁38
|
討論五則
|
姚德懷
|
52期(1997年6月)頁39
|
專名詞語裏面的本稱和別稱
|
胡中文
|
53期(1997年9月)頁45-47
|
詞、詞序與語義相關性探討
|
王永成、史磊
|
53期(1997年9月)頁48-49
|
象聲詞應該是語言符號──兼論詞匯
學的研究對象
|
孟 華
|
54期(1997年12月)頁36-39
|
談“理舛擴展”造詞
|
董紹克
|
54期(1997年12月)頁40
|
說“劚”
|
趙運普
|
54期(1997年12月)頁41-42
|
“剗地”是一個多義詞──兼說
“剗”
|
李景泉
|
54期(1997年12月)頁43-49
|
關於“故鄉”的見解
|
電E文
|
54期(1997年12月)頁53
|
綜論現代中文詞語的屬性──兼介
城大 LIVAC 共時語料庫
|
鄒嘉彥、胡百華
|
56期(1998年7月)頁6-15
|
5. 語義、訓詁(共14篇)
說“方便”
|
梁曉虹
|
24期(1989年7月)頁10-12
|
說詞的“複義”
|
宋玉昆
|
30期(1990年9月)頁26-27,21
|
國俗語義學和《漢語國俗詞典》
|
王德春
|
34期(1991年10月)頁15-19
|
現代漢語新義研究
|
孟 華
|
34期(1991年10月)頁22-23
|
議歧義和“歧義”
|
宋 商
|
34期(1991年10月)頁36-50
|
音與義是決無必然的關係嗎?
|
徐世榮
|
35期(1992年3月)頁65-66
|
也談“歧義”與“歧解”
|
秦禮
君、師玉梅
|
38期(1992年12月)頁46-48
|
訓詁與修辭
|
池太寧
|
40期(1993年6月)頁41-44,11
|
八十年代的中國訓詁學
|
申小龍
|
44期(1994年6月)頁43-45,27
|
論詞的表層義和深層義──兼論詞義
系統
|
常敬宇
|
45期(1994年9月)頁35-40
|
模糊概念與模糊語詞
|
池太寧
|
51期(1997年3月)頁74-79
|
詞、詞序與語義相關性探討
|
王永成、史磊
|
53期(1997年9月)頁48-49
|
試論“借代”的語義功能
|
李國南
|
53期(1997年9月)頁57-62
|
“一馬平川”應當如何釋義?
|
李恕德
|
54期(1997年12月)頁52
|
6. 語法(共62篇)
語素定型是詞兒定型的前提
|
王明思
|
13期(1984年6月)頁14-15
|
將助詞“的、地、得”合寫為一體
|
樊雅麗
|
13期(1984年6月)頁16-20
|
張志公
先生講漢語語法教學問題
|
本刊記者WJ
|
14期(1984年9月)頁17-20
|
漢語語法的靈活性和節約性 [講話
記錄]
|
呂叔湘
|
17期(1985年8月)頁33-37
|
談“(之) 所以……是因為……”句式
|
戚曉杰
|
26期(1990年1月)頁11-14
|
簡論漢語複合詞
|
許威漢
|
26期(1990年1月)頁15-20
|
詞語搭配中的規範問題
|
馮廣藝
|
26期(1990年1月)頁21-23
|
說虛實 [講話記錄]
|
柳存仁
|
27期(1990年3月)頁8-12,15
|
一種新興的構詞法
|
張維耿
|
28期(1990年5月)頁32
|
語法與文句的格局
|
孔憲中
|
29期(1990年7月)頁9-13
|
關於“(之) 所以……(是) 因為”句式的
幾個問題──兼與戚曉杰先生商榷
|
譚達人
|
29期(1990年7月)頁19-25
|
漢語的根詞
|
陸仁昌
|
29期(1990年7月)頁34-37
|
談1990年修訂發布的《標點符號用
法》。附錄:1990年《標點符號用
法》
|
姚德懷
|
30期(1990年9月)頁45-52
|
關於中西語言句型文化差異的討論
|
申小龍
|
31期(1990年12月)頁40-42
|
試說《試說“焦點視與散點視”》
|
金立鑫
|
31期(1990年12月)頁43-44
|
簡短的答覆
|
宋玉昆
|
32期(1991年4月)頁14-15
|
比較劉宏謨《劉氏語通》與申小龍
“新說”
|
韓陳其
|
32期(1991年4月)頁16-17,15
|
論文言判斷句的歷時層次
|
韓陳其
|
33期(1991年7月)頁30-36
|
“之”可用作第一人稱代詞
|
何建章
|
33期(1991年7月)頁37-38
|
動詞+趨向動詞 (雙音節) 的賓語初探
|
楊德峰
|
33期(1991年7月)頁39-43
|
將標點符號用法與語法分析結合起來
|
周文定
|
33期(1991年7月)頁44-45
|
也談“流水格局”的真原由
|
高萬雲
|
33期(1991年7月)頁59-61,58
|
從新加坡華語句法實況調查討論華語
句法規範化問題
|
吳英成
|
34期(1991年10月)頁30-35
|
也談漢語語法存在的一些缺點
|
呂觀雄
|
35期(1992年3月)頁57-64
|
“踏破賀蘭山缺”── 近代漢語中的
一種特殊句式VC1+N+C2
|
黃 征
|
36期(1992年6月)頁47-48
|
點號的本質及其功能
|
宋 商
|
36期(1992年6月)頁55-65
|
漢語的“量詞”不是詞
|
張 靜
|
37期(1992年9月)頁55-57
|
語氣助詞“不成”探源
|
徐時儀
|
37期(1992年9月)頁58-59
|
《暫擬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兼
向張志公先生致敬
|
張德鑫
|
38期(1992年12月)頁59-62
|
“詞類中必須有個量詞”
|
程觀林
|
38期(1992年12月)頁63-65
|
淺談數詞的特殊作用
|
陸忠發
|
40期(1993年6月)頁45-48
|
以音譯詞為基礎的造詞與修辭現象
|
周建民
|
40期(1993年6月)頁49-52
|
談談前置的“的”和“之”
|
張誼生
|
40期(1993年6月)頁53-54,67
|
從“沒有……以前”說起
|
李思明
|
40期(1993年6月)頁55
|
語法句群與篇章句群
|
周國正
|
41期(1993年9月)頁54-64
|
“駐華大使也換了馬歇爾”的結構分析
|
湯廷池
|
42期(1993年12月)頁7-10
|
呂叔湘
先生和教學語法
|
田小琳
|
42期(1993年12月)頁20-23
|
談句成分的分疏與連繫──試效語法
分析恭祝呂公叔湘九十壽
|
胡百華
|
42期(1993年12月)頁29-32
|
論古文中的主語省略及其對文法研
究的影響
|
薛鳳生
|
42期(1993年12月)頁33-34
|
靈活性和原則性──簡談移位和省略
|
徐思益
|
42期(1993年12月)頁35-41
|
對於中文被動句式的幾點觀察
|
曹逢甫
|
42期(1993年12月)頁42-50
|
漢語賓語內的量詞使用
|
劉小梅
|
42期(1993年12月)頁51-58
|
關於“有”的思考
|
文 煉
|
42期(1993年12月)頁81-83
|
“半”的詞性判別和詞形規範
|
邢福義
|
42期(1993年12月)頁84-87,41
|
量詞的模糊性
|
郭先珍、王玲玲
|
44期(1994年6月)頁59-62
|
|
|
|
名動詞質疑──評朱德熙關於名動詞
的說法
|
裘榮棠
|
44期(1994年6月)頁67-71
|
詞不該有問題──中文本位文法芻論
之一
|
胡百華
|
44期(1994年6月)頁72-74
|
漢語實詞的多功能性散論
|
陳立中
|
45期(1994年9月)頁41-47
|
性質名詞及名詞性質化試論
|
許匡一
|
45期(1994年9月)頁48-53
|
祈使語氣詞“吧”和“啊”
|
王明華
|
45期(1994年9月)頁60-61
|
詞類問題的癥結──中文本位文法芻
論之二
|
胡百華
|
45期(1994年9月)頁61-65
|
句讀是句的基本──中文本位文法芻
論之三
|
胡百華
|
46期(1994年12月)頁57-63
|
複合式合成詞分類補說
|
劉雲漢
|
52期(1997年6月)頁19-21
|
論漢語語法無單句複句之分
|
孫良明
|
53期(1997年9月)頁50-56
|
現代漢語使動用法論略
|
刁晏斌
|
54期(1997年12月)頁5-9,19
|
漢語中“被”字句的兩種類型
|
黃秀愛
|
54期(1997年12月)頁10-19
|
是雙主語句, 還是主謂主語句?
|
戚曉杰
|
54期(1997年12月)頁20-25
|
“營業中”和“動詞+中”的用法
|
姚德懷
|
54期(1997年12月)頁50-51
|
關於“動詞+中”用法的一點思考
|
刁晏斌
|
55期(1998年4月)頁41-42
|
動賓?動補?虛化?── 漢語特殊動
賓關係探論
|
徐時儀
|
55期(1998年4月)頁43-48
|
從歷時和共時談“-看”
|
趙日新
|
55期(1998年4月)頁49-55
|
現代漢語狀態補語的語義指向
|
周烈婷
|
56期(1998年7月)頁41-47
|
7. 修辭(共9篇)
從某些修辭舊譯名談語言的變革和規
範
|
子 迅
|
19期(1986年2月)頁22-23
|
漫談諧譯詞的修辭作用
|
蘇 瑞
|
33期(1991年7月)頁17-20
|
訓詁與修辭
|
池太寧
|
40期(1993年6月)頁41-44,11
|
淺談數詞的特殊作用
|
陸忠發
|
40期(1993年6月)頁45-48
|
以音譯詞為基礎的造詞與修辭現象
|
周建民
|
40期(1993年6月)頁49-52
|
論數量詞修辭
|
梁慧敏
|
52期(1997年6月)頁22-31
|
試論“借代”的語義功能
|
李國南
|
53期(1997年9月)頁57-62
|
“辭格綜合運用形式”討論── 現代
漢語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
靳古隆
|
54期(1997年12月)頁26-30
|
略論傳統文化與修辭格的結構效應
|
邱飛廉
|
55期(1998年4月)頁55-60
|
8. 翻譯(共9篇)
語文建設雜談 (二)
|
華 明
|
7期(1982年7月)頁19-20
|
文化傳播和術語翻譯
|
周有光
|
34期(1991年10月)頁1-8
|
從一個術語的誤譯談到漢字的性質
|
伍鐵平
|
38期(1992年12月)頁36-38
|
《外來專名專詞的翻譯和處理原則》
倡議
|
吳文超
|
45期(1994年9月)頁5-7
|
外國人名地名的中譯問題
|
姚德懷
|
45期(1994年9月)頁8-12
|
翻譯者是叛徒嗎?──關於 Traduttori,
traditori 的翻譯
|
姚德懷
|
46期(1994年12月)封三
|
仿人漢英口語機譯系統
|
王永成
|
51期(1997年3月)頁57-63
|
關於“故鄉”的見解
|
電E文
|
54期(1997年12月)頁53
|
淺議新加坡媒體之日本人地名中譯
|
葛駿鋒
|
56期(1998年7月)頁39-40
|
9. 漢字(共107篇)
精簡字數 當務之急
|
姜玉星
|
1期(1980年4月)頁16-17
|
意音文字及其它
|
孔憲中
|
4期(1981年5月)頁3-5
|
試談孔式意音新文字
|
李業宏
|
4期(1981年5月)頁6-7
|
意音化還是拼音化?── 拼音化!
|
吳思華
|
4期(1981年5月)頁16-19
|
也談意音化漢字
|
薛俞笙
|
4期(1981年5月)頁20-23
|
50年代討論新形聲字文章一覽
|
本刊資料室
|
4期(1981年5月)頁24
|
漢字檢字表 (索引) 應走的道路
|
黎廣禎
|
5期(1981年11月)頁40
|
香港考試局對簡體字的態度
|
本刊編輯組
|
7期(1982年7月)頁2-3
|
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語推行情況介
紹 [講話記錄]
|
盧紹昌
|
7期(1982年7月)頁4-5
|
檢字編碼方案介紹:高低筆號排檢法
[文摘]
|
蔡勇飛
|
7期(1982年7月)頁24
|
檢字編碼方案介紹:上下形檢字法
[文摘]
|
林語堂
|
7期(1982年7月)頁25-27
|
用漢語辭書為漢字排序
|
王紅旗
|
8期(1982年10月)頁12-13
|
標準字序系統應用實例
|
本刊資料室
|
8期(1982年10月)頁13-15
|
阿“Q”告狀──談漢字定義和辭書
收字問題
|
姜玉星
|
8期(1982年10月)頁16-17
|
漢字簡化得益已近極限 [文摘]
|
陳明遠
|
8期(1982年10月)頁19-22
|
漢字簡化得益已近極限一文補遺
|
陳明遠
|
9期(1983年1月)頁33
|
與商承祚教授商榷──實事求是 談
方言、拼音化、“行得通”、簡化
漢字 [轉載]
|
尹斌庸
|
9期(1983年1月)頁6-8
|
從漢字形體到漢字編碼
|
葉楚強
|
9期(1983年1月)頁11-13
|
海峽兩岸字形整理概況
|
本刊資料室
|
9期(1983年1月)頁34-36
|
大陸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及
字形整理工作 [引錄]
|
傅永和
|
9期(1983年1月)頁34-36
|
台灣整理國字現況 [引錄]
|
本刊資料室
|
9期(1983年1月)頁36
|
漢字系統結構分析
|
田志祥、劉眾之
|
10期(1983年4月)頁13-18
|
簡體字與繁體字表音度比較
|
史有為
|
11期(1983年7月)頁3-13
|
聲旁分析
|
王明思
|
12期(1983年12月)頁7-14
|
簡化字縱橫談
|
李樂毅
|
12期(1983年12月)頁14-20
|
漢字出現頻率統計中的準確性問題
|
盧遂現
|
13期(1984年6月)頁9-13
|
也談漢字的精減問題
|
陳榮濱
|
15期(1984年12月)頁27-29
|
科技史家陳傳康:方塊字d歷史功過
[文摘]
|
陳傳康
|
16期(1985年3月)頁32
|
王宗炎:漢字 d 長處 [文摘]
|
王宗炎
|
16期(1985年3月)頁32-33
|
漢字信息量淺析
|
史光云
|
18期(1985年11月)頁7-16
|
“科學漢字”的構思
|
魯德云
|
18期(1985年11月)頁19-20
|
漢字發展的“明”、“快”、“簡”
|
李國正
|
19期(1986年2月)頁19-20
|
漢字演進及其終止的奧秘
|
韓寶玉
|
19期(1986年2月)頁20-21
|
整理古籍必須精通現代漢字(提綱)
|
溫應時
|
19期(1986年2月)頁24-25
|
語言文字系統觀
|
盛玉麒
|
20期(1986年6月)頁20-25
|
不要給未來d 漢語拼音文字妄加無益
d 累贅
|
朱光復
|
20期(1986年6月)頁26-29
|
漢字天然部件的研究是字形編碼設計
的基礎
|
陳愛文、陳朱鶴
|
20期(1986年6月)頁30-35
|
信量分析和漢字編碼
|
史光云
|
20期(1986年6月)頁35-42
|
現代漢字學的內容和研究方法[文摘]
|
高家鶯、范可育
|
20期(1986年6月)頁43-44
|
漢字不滅……
|
孔憲中
|
21期(1986年11月)頁15-19
|
漢字也是表音文字
|
韓寶育
|
21期(1986年11月)頁39-40,19
|
面向21世紀的十億人,加強理論研
究和指導 對 首屆全國漢字輸
入方案評測工作的意見
|
史光云
|
21期(1986年11月)頁41-43,14
|
“音形檢字法”及其推廣應用的設想
|
黃德中
|
22期(1987年8月)頁8-9
|
讓我們來“再認識”漢字
|
安子介
|
22期(1987年8月)頁26-29
|
教會方言羅馬字
|
黃典誠
|
23期(1989年3月)頁30-41
|
繁簡字使用問題座談紀要[講話記錄]
|
本 刊
|
25期(1989年10月)頁30,35
|
中國需要建立字母文化
|
吳文超
|
25期(1989年10月)頁31-35
|
論漢字的形體意義與語言意義
|
韓寶育
|
28期(1990年5月)頁14-18
|
對漢字的一種分析估計
|
本刊資料室
|
30期(1990年9月)頁12
|
罕用字的拼形代用法
|
史光云
|
30期(1990年9月)頁16-18
|
漢字規範字表的調整
|
魏 勵
|
33期(1991年7月)頁26-29
|
談漢語漢字的特點──回應孔憲中、
王永成的文章
|
李友仁
|
33期(1991年7月)頁68-70
|
繁體風、“識繁寫簡”和語文立法問
題
|
戴昭銘
|
35期(1992年3月)頁21-28
|
內地“兩字”人才瀕臨斷代
|
莊澤義
|
35期(1992年3月)頁29-30
|
書同文的前景並不悲觀──紀念國民
政府頒佈簡體字表五十六周年
|
莊澤義
|
35期(1992年3月)頁31-32
|
沒有漢語漢字的“科學性”,只有科
學地研究漢字
|
鄭林曦
|
35期(1992年3月)頁41-47
|
也談“識繁”
|
朱乃韜
|
37期(1992年9月)頁50
|
論漢字的義化
|
蘇 瑞
|
38期(1992年12月)頁25-28
|
三字連文論析
|
黃 征
|
38期(1992年12月)頁29-30,35
|
試訂《統一漢字總表》── 促進海峽
兩岸“書同文字”
|
周勝鴻
|
38期(1992年12月)頁31-35
|
展望2056年的漢字──漢字簡化之我
見
|
姚德懷
|
40期(1993年6月)頁1-2
|
中國文字的特性
|
吳 璵
|
40期(1993年6月)頁3-7
|
漢字簡化質疑
|
田惠剛
|
40期(1993年6月)頁8-11
|
漢字的簡化與拼音化
|
胡明亮
|
40期(1993年6月)頁12-14
|
夾用拼音精簡漢字
|
魏 勵
|
40期(1993年6月)頁15-18
|
漢字構詞的得和失
|
呂觀雄
|
40期(1993年6月)頁31-33,7
|
“拼音漢文”諸般好
|
白 辛
|
40期(1993年6月)頁80, 封三
|
展望2058年的 PINYIN
|
姚德懷
|
41期(1993年9月)頁1-3
|
“綜合漢語”發凡
|
胡百華
|
41期(1993年9月)頁4-23
|
形意文字略說 (人類文字略說之一)
|
周有光
|
41期(1993年9月)頁24-30
|
與漢字有關的兩個政策問題
|
伍鐵平
|
41期(1993年9月)頁31-38
|
《第一批簡體字表》讀後
|
蘇培成
|
41期(1993年9月)頁39-42
|
漢字的文化形態及其演變
|
申小龍
|
42期(1993年12月)頁88-92
|
意音文字略說──人類文字略說之二
|
周有光
|
43期(1994年3月)頁51-57
|
從“拆字編碼”到“拼音變換”
|
周有光
|
43期(1994年3月)頁72-75
|
現代漢字構字的理據性
|
蘇培成
|
43期(1994年3月)頁76-80
|
字母文字略說 (人類文字略說之三)
|
周有光
|
44期(1994年6月)頁1-7
|
談形聲簡字
|
張貴生
|
44期(1994年6月)頁8-12
|
論祖國書同文的基礎
|
孫劍藝
|
44期(1994年6月)頁13-19
|
漢字適合漢語書面語
|
胡明亮
|
44期(1994年6月)頁20-23
|
漢字能扶持漢語
|
孫雍長
|
44期(1994年6月)頁24-27
|
中文專名的西寫問題
|
白 辛
|
45期(1994年9月)頁13-17
|
漢字形音關係概說
|
龔嘉鎮
|
46期(1994年12月)頁31-36
|
比較文字學的新探索
|
周有光
|
47期(1995年3月)頁44-47
|
談漢字繁簡與書同文
|
孫劍藝
|
48期(1995年6月)頁1-5
|
漢字對漢語的影響
|
孫雍長
|
48期(1995年6月)頁6-9
|
中國漢字中的俗字
|
魏 勵
|
48期(1995年6月)頁10-12
|
“書同文”前瞻──紀念國民政府頒
佈簡體字六十周年
|
莊澤義
|
49期(1995年9月)頁50-53
|
周有光
先生和比較文字學
|
王 均
|
50期(1995年12月)頁1-4
|
Feichu Hanzi!? Abolish Chinese
Characters!?
|
John DeFrancis
|
50期(1995年12月)頁23-29
|
漢字的極限熵
|
馮志偉
|
50期(1995年12月)頁55-64
|
關於漢語女部字的思考
|
吳世雄
|
51期(1997年3月)頁7-10
|
方興未艾的現代漢字學
|
蘇培成
|
51期(1997年3月)頁11-20
|
漢字與漢語相適應
|
胡雙寶
|
51期(1997年3月)頁21-23
|
關於“世界通字”的構想
|
史有為
|
51期(1997年3月)頁50-53
|
談談漢字的幾個特點
|
陳佩弦
|
53期(1997年9月)頁1-5
|
漢字形位原理
|
柏 舟
|
53期(1997年9月)頁6-17,40
|
《關於漢語女部字的思考》的思考
|
沈懷興
|
53期(1997年9月)頁18-21
|
非對稱繁簡字對照表
|
馮壽忠
|
53期(1997年9月)頁22-29
|
許慎《說文》“轉注”解
|
楊靜剛
|
53期(1997年9月)頁30-40
|
現代漢字特點論
|
龔嘉鎮
|
53期(1997年9月)頁41-44
|
《說文解字》“讀與某同”作用類考
|
白 冰
|
54期(1997年12月)頁31-35
|
漢字的文化蘊含與漢字教學
|
胡雙寶
|
55期(1998年4月)頁14-20
|
略談多意符漢字的演變
|
莊關通
|
55期(1998年4月)頁21-27
|
常用字聲旁的表音功能
|
汪化雲
|
55期(1998年4月)頁28-33
|
動機性文字與任意性文字── 中西文
字比較
|
孟 華
|
56期(1998年7月)頁28-34
|
談漢字通盤形聲簡化
|
張貴生
|
56期(1998年7月)頁35-38,
50
|
10. 語文教學(共25篇)
一個外行人對小學國語教學的看法
[轉載]
|
湯廷池
|
8期(1982年10月)頁29-40,封三
|
解不開的死結?── 論新加坡的語文
教育政策 [轉載]
|
曾淵滄
|
9期(1983年1月)頁38-43
|
新加坡教育部決定:允許高小學生用
拼音代替10%漢字,但要扣分
|
本刊資料室
|
9期(1983年1月)頁44,封三
|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對《國際顧問團
報告書》的意見
|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
12期(1983年12月)頁21-24
|
初中中文科輔導教學問卷統計結果
|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語文教學研究部
|
12期(1983年12月)頁25-27
|
中文科輔導教學交流側記
|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語文教學研究部
|
12期(1983年12月)頁28-30
|
驅逐幽靈,提高學生的中文程度
|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語文教學研究部
|
12期(1983年12月)頁30-31
|
纏著中文教學的幽靈
|
朱子惠
|
12期(1983年12月)頁31-33
|
張志公談語文教學要注重實際應用
|
本刊資料室
|
18期(1985年11月)頁37
|
記穗、港、澳中學語文教學交流會
|
本刊記者 L
|
19期(1986年2月)頁27-28
|
方言區中小學開設說話課的設想
|
周文定
|
20期(1986年6月)頁18-19
|
“‘香港粵語’與本地語文教學”座
談紀要 [講話記錄]
|
本 刊
|
27期(1990年3月)頁19-23
|
香港中文教育一面觀 [轉載]
|
姚德懷
|
29期(1990年7月)頁28-29
|
如何面對香港寫作教學的詞彙危機
[講話記錄]
|
本 刊
|
31期(1990年12月)頁2-13,39
|
中學生作文的詞彙現象 [講話記錄]
|
許志榮
|
31期(1990年12月)頁3-5
|
在台灣實施雙語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
性探討 [轉載]
|
許極燉
|
32期(1991年4月)頁22-28
|
中台港澳初中生語文應用能力調查
|
施仲謀
|
39期(1993年3月)頁63-75
|
香港高中生遣詞造句的通病
|
莊澤義
|
39期(1993年3月)頁76-79
|
中台港澳初中生課外讀物調查
|
施仲謀
|
40期(1993年6月)頁73-77
|
語文教改的催生者
|
施仲謀
|
42期(1993年12月)頁24-26
|
普通話教師教學能力與學生常見錯誤
辨正
|
張勵妍
|
46期(1994年12月)頁68-71
|
專業中文課程設計構想
|
陳月紅
|
51期(1997年3月)頁68-71
|
語言規範與香港中學的語文課本的
言語問題
|
周秀芬
|
54期(1997年12月)頁61-65,79
|
香港大專應用文教學的展望
|
吳尚智
|
54期(1997年12月)頁71-73
|
泛論耳才培養
|
莊關通
|
56期(1998年7月)頁25-27
|
11. 中國文化(共11篇)
中國語文與文學 [講話記錄]
|
丁邦新
|
24期(1989年7月)頁1-8
|
漢語與漢民族思維之文化通觀
|
申小龍
|
28期(1990年5月)頁12-13
|
關於中西語言句型文化差異的討論
|
申小龍
|
31期(1990年12月)頁40-42
|
國畫的一項重要因素──人與自然的
離合 [轉載]
|
談錫永
|
32期(1991年4月)頁18-19
|
主體意識與漢語的文化性徵
|
申小龍
|
33期(1991年7月)頁64-67,70
|
再談東方文化
|
季羡林
|
34期(1991年10月)頁54-56
|
論語言的比較和文化的比較
|
伍鐵平
|
34期(1991年10月)頁57-67
|
語言與文化面面觀
|
陳建民
|
36期(1992年6月)頁8-22
|
語言和文化之我見──關於同構和多
元、選擇和互補
|
史有為
|
36期(1992年6月)頁23-25
|
漢語建構下的中國文化
|
楊鼎夫
|
37期(1992年9月)頁35-39
|
“禮儀振興”導言 [附刊]
|
禮儀振興籌委會
|
56期(1998年7月)頁79-80, 封三
|
12. 語言學家(共27篇)
周有光語文著作目錄
|
本刊資料室
|
3期(1981年1月)頁8-11
|
訪問
陳
君葆先生談話片斷記錄
|
丁 木
|
5期(1981年11月)頁24-25
|
朱文熊誕生一百周年紀念隨感
|
周夢賢
|
11期(1983年7月)頁26-29
|
紀念
莫天隨
先生
|
曹懋績
|
16期(1985年3月)頁41-42
|
語文四化應同重,抖擻精神急步追
──悼念莫天隨先生,追憶跟他
的唱和之情
|
周夢賢
|
16期(1985年3月)頁42-43
|
悼念
莫天隨
先生
|
姚德懷
|
16期(1985年3月)頁44
|
沉痛悼念本會顧問
朱德熙
教授
|
本 刊
|
37期(1992年9月)頁68
|
紀念村野辰雄先生:東方新語文運動
的旗手
|
周有光
|
39期(1993年3月)頁59-60
|
為
呂叔湘
先生壽
|
劉 堅
|
42期(1993年12月)頁1-4
|
語文現代化的導引者──恭祝呂叔湘
先生九十壽誕
|
徐世榮
|
42期(1993年12月)頁5-6
|
寫在
呂叔湘
先生九十大壽前夕
|
黃伯榮
|
42期(1993年12月)頁11-12
|
甘為人梯扶新苗──
呂叔湘
先生對語
文出版事業的無私奉獻
|
李行健
|
42期(1993年12月)頁13-19
|
呂叔湘
先生和教學語法
|
田小琳
|
42期(1993年12月)頁20-23
|
語文教改的催生者
|
施仲謀
|
42期(1993年12月)頁24-26
|
呂叔湘
先生與台灣的語言學術
|
謝雲飛
|
42期(1993年12月)頁27-28,26
|
呂叔湘
先生簡傳
|
本 刊
|
42期(1993年12月)封三
|
悼念葉籟士同志
|
周天健
|
43期(1994年3月)封三
|
葉籟士
先生簡傳
|
PL
|
43期(1994年3月)封三
|
紀念
葉聖陶
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
本 刊
|
46期(1994年12月)頁53
|
紀念
陸志韋
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
本 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