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子介
|
讓我們來“再認識”漢字
|
22期(1987年8月)頁26-29
|
Antoine
G. Antoine, 凱非 譯
|
法國語言史──問題及方法
|
11期(1983年7月)頁18-25
|
Bai
白冰
|
《說文解字》“讀與某同”作用類考
|
54期(1997年12月)頁31-35
|
白辛
|
漢字應發展“調音”字
|
39期(1993年3月)頁21-25
|
白辛
|
“拼音漢文”諸般好
|
40期(1993年6月)頁80, 封三
|
白辛
|
中文專名的西寫問題
|
45期(1994年9月)頁13-17
|
Bao
鮑茂振、邵敬敏
|
從北京話、上海話、香港話看語言漸
變的走勢
|
53期(1997年9月)頁66-75
|
Ben
(注:以“本刊記者”、“本刊編輯組”、“本會採訪組”、“本會資料室”等名義
刊登的稿件一律以刊出日期先後排列, 不按漢語拼音序。)
本刊資料室
|
聯合國和中國政府先後決定採用漢語
拼音方案拼寫中國人名、地名
|
1期(1980年4月)頁3
|
本刊資料室
|
漢語拼音方案 [附錄]
|
1期(1980年4月)頁4
|
本刊資料室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 郭沫若
《日本的漢字改革和文字機械化》
一文摘要 [文摘]
|
1期(1980年4月)頁7-8
|
本刊資料室
|
中文計算機學會簡介
|
1期(1980年4月)頁18
|
本刊資料室
|
長春暑期中文信息處理研究班成果可
觀
|
1期(1980年4月)頁18
|
本刊資料室
|
中國研製成功中文報紙電腦排版校
對系統
|
1期(1980年4月)頁19
|
本刊資料室
|
胡愈之、呂叔湘、王力、葉籟士、周有
光、倪海曙等關於漢字改革的講話
|
1期(1980年4月)頁21-36
|
本會採訪組
|
訪問
李業宏
先生
|
2期(1980年8月)頁4
|
本刊資料室
|
周有光語文著作目錄
|
3期(1981年1月)頁8-11
|
本刊
|
香港成都文字改革交流
|
3期(1981年1月)頁35
|
本刊記者
|
香港大學師生關心“中文現代化”
|
3期(1981年1月)頁36
|
本刊
|
台灣的“中國文字與現代化”特刊
|
3期(1981年1月)頁37
|
本刊記者
|
1981年3月16日
座談側記
|
4期(1981年5月)頁7
|
本刊資料室
|
50年代討論新形聲字文章一覽
|
4期(1981年5月)頁24
|
本刊資料室
|
漢字現代化研究會簡介
|
4期(1981年5月)頁25-26
|
本刊資料室
|
北京制定的國際通用計算機漢字編碼
標準《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
集》(基本集) 正式頒佈
|
4期(1981年5月)頁46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研討中文圖書資料自動化:擬
出中文資訊交換碼標準
|
4期(1981年5月)頁46
|
本刊資料室
|
漢字改革的心理問題 [文摘]
|
4期(1981年5月)頁48
|
本刊資料室
|
全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學會舉行成
立大會
|
5期(1981年11月)頁26
|
本刊資料室
|
全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學會宣言
|
5期(1981年11月)頁26-27
|
本刊資料室
|
新加坡:全國學生漢語拼音拼讀比
賽“講華語之月”
|
5期(1981年11月)頁28
|
本刊資料室
|
蕭三、倪海曙、胡喬木談夾用拼音
|
5期(1981年11月)頁34-35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
文字學
教授衛聚賢倡“中國新
字”
|
5期(1981年11月)頁35
|
本刊資料室
|
介紹4個“音節形聲字”提議
|
5期(1981年11月)頁39-40
|
本刊資料室
|
在中文信息處理的跑道上
|
5期(1981年11月)頁43-44,封三
|
本刊資料室
|
針灸學會制定方案統一國際穴位命名
|
5期(1981年11月)封三
|
本刊
|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文字改革研究部
《“二簡”修訂草案》徵集意見座
談會意見整理
|
6期(1982年4月)頁5
|
本刊編輯組
|
香港考試局對簡體字的態度
|
7期(1982年7月)頁2-3
|
本刊記者
|
漢字編碼與拼音化問題
|
7期(1982年7月)頁6-7
|
本刊記者
|
商承祚教授在香港談文字改革
|
7期(1982年7月)頁24
|
本刊資料室
|
已切除的大腦半球的心理功能可從
另一半球獲得補償
|
8期(1982年10月)頁7
|
本刊資料室
|
中國心理學研究中的語文課題一瞥
|
8期(1982年10月)頁7-8
|
本刊資料室
|
漢語拼音文字→電腦→有聲漢語語言
|
8期(1982年10月)頁8
|
本刊資料室
|
標準字序系統應用實例
|
8期(1982年10月)頁13-15
|
本刊資料室
|
漢語拼音正詞法委員會成立
|
8期(1982年10月)封三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試行次常用字標準字體表
|
8期(1982年10月)封三
|
本刊資料室
|
中國人關心電腦中文化、中文資訊
(信息) 化
|
9期(1983年1月)頁13
|
本刊資料室
|
“發展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寫進第六
個五年計劃
|
9期(1983年1月)頁13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行政院長孫運璿:邁向中文電腦
化
|
9期(1983年1月)頁14
|
本刊資料室
|
台北《中央日報》社論:考慮文化背
景, 發展中文電腦
|
9期(1983年1月)頁14
|
本刊資料室
|
北京《光明日報》評論員文章:盡快
實現計算機“漢字化”
|
9期(1983年1月)頁14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資訊週”
|
9期(1983年1月)頁14
|
本刊資料室
|
宏碁總經理施振榮:發展中文電腦,
十個基本目標
|
9期(1983年1月)頁14
|
本刊資料室
|
王氏總經理谷家泰:優先考慮兩種產
品
|
9期(1983年1月)頁15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華文世界》黃克東:電腦對文
字符號處理工具與方法的影響
|
9期(1983年1月)頁15
|
本刊資料室
|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
計算系
教授樂秀
章:電腦要中文化而不是中文電
腦化
|
9期(1983年1月)頁16
|
本刊資料室
|
“中國中文信息研究會”基礎理論專
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及學術交流會
|
9期(1983年1月)頁17
|
本刊資料室
|
中文信息研究會副理事長聶春榮有
關講話摘錄
|
9期(1983年1月)頁17
|
本刊資料室
|
文改會副研究員杜松壽:建議搞
“詞庫”
|
9期(1983年1月)頁17
|
本刊資料室
|
中文信息科研學習班課題
|
9期(1983年1月)頁18
|
本刊資料室
|
83年秋北京召開中文信息國際研討會
|
9期(1983年1月)頁18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謀求結束中文電腦編碼“戰國時
代”
|
9期(1983年1月)頁18
|
本刊資料室
|
海峽兩岸字形整理概況
|
9期(1983年1月)頁34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整理國字現況 [引錄]
|
9期(1983年1月)頁36
|
本刊資料室
|
新加坡教育部決定:允許高小學生
用拼音代替10%漢字, 但要扣分
[簡訊]
|
9期(1983年1月)頁44, 封三
|
本刊資料室
|
漢語信息處理問題尖銳
|
10期(1983年4月)頁27
|
本刊資料室
|
“瓶頸”── 中文輸入
|
10期(1983年4月)頁27
|
本刊資料室
|
《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究》──“中
國語文心理學研究國際研討會”
論文集
|
10期(1983年4月)頁28-29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製成第一部中文電傳文件終端機
|
10期(1983年4月)頁29
|
本刊資料室
|
首次尾
三碼
(字母) 排檢法、首尾五
碼 (數字) 輸入法
|
10期(1983年4月)頁30
|
本刊資料室
|
劉連勳“字素首音輸入法”
|
10期(1983年4月)頁30
|
本刊資料室
|
英文+阿拉伯數字+漢語拼音+漢字
→標準化人體針灸穴名?
|
10期(1983年4月)頁31
|
本刊記者
|
普通話在深圳特區
|
11期(1983年7月)頁2-3
|
本刊資料室
|
《信息世界 (China Infoworld)》創刊
徵稿
|
12期(1983年12月)頁20
|
本刊資料室
|
漢語語音輸入微型電腦
|
12期(1983年12月)頁52
|
本刊資料室
|
關於自然語言理解
|
12期(1983年12月)頁52
|
本刊資料室
|
中文計算機學會刊物 CPCOL 徵稿徵
訂啟事
|
12期(1983年12月)封三
|
本刊通訊記者
|
以漢語拼音輸入的中文信息處理FMB
漢字計算機
|
13期(1984年6月)頁23-24
|
本刊資料室
|
CPCOL 第1、2期要目
|
13期(1984年6月)頁23-24
|
本刊資料室
|
積極發展漢字處理系統, 使人們能按
習慣方式使用電腦
|
13期(1984年6月)頁35
|
本刊資料室
|
專家呼籲注重漢字信息處理
|
13期(1984年6月)頁36
|
本刊記者WJ
|
陳泰夏
教授講韓國的語言與文字
|
14期(1984年10月)頁16
|
本刊記者WJ
|
張志公
先生講漢語語法教學問題
|
14期(1984年10月)頁17-20
|
本刊記者J
|
張壽康
教授講口頭語言現代化問題
|
14期(1984年10月)頁20-21
|
本刊記者J
|
竇道明
先生談普通話音系與北京方音
的初步調查
|
14期(1984年10月)頁21-24
|
本刊記者J
|
田世琴
女士談普通話教學中的朗讀訓
練
|
14期(1984年10月)頁25
|
本刊記者J
|
漢語拼音在香港與內地貿易上的應用
|
15期(1984年12月)頁35
|
本刊
|
普通話 (國語) 教學與測試研討會
(香港1985) 歷程
|
17期(1985年8月)頁2-8
|
本刊記者ZY
|
呂叔湘
教授伉儷、
侯精一
教授訪問香
港簡記
|
17期(1985年8月)頁38-39
|
本刊記者YC
|
文改會
倪海曙
先生、
陳章太
先生等訪
問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
17期(1985年8月)頁40
|
本刊資料室
|
張志公談語文教學要注重實際應用
|
18期(1985年11月)頁37
|
本刊
|
德
范克
教授新著:《中國語文──事實
和幻覺》
|
18期(1985年11月)頁37-38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神通公司開創越太平洋中文資訊
網路系統
|
18期(1985年11月)頁39
|
本刊資料室
|
台大資訊所研究讓電腦看懂中文聽懂
國語
|
18期(1985年11月)頁40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第一部“中文資訊電腦”教育影
集
|
18期(1985年11月)頁41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文建會整理完成33358個電腦用
中文字型
|
18期(1985年11月)頁41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旅美工程師劉福權研製出以注音
符號輸入的“摸感式”中文電腦
|
18期(1985年11月)頁42
|
本刊記者J
|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及其成員關注、
參與中文電腦技術的發展
|
18期(1985年11月)頁43
|
本刊記者J
|
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名譽會長陳松沾
先生、會長陳田啟先生等訪問香港
中國語文學會
|
18期(1985年11月)封三
|
本刊資料室
|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名為“國
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
19期(1986年2月)封二
|
本刊記者J
|
陳原講“國家現代化與語言文字信息
問題”
|
19期(1986年2月)頁2-3
|
本刊記者L
|
記穗、港、澳中學語文教學交流會
|
19期(1986年2月)頁27-28
|
本刊資料室
|
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簡訊
|
19期(1986年2月)封三, 頁13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刪除“語文法”的立法計畫
|
19期(1986年2月)封三
|
本刊資料室
|
全國術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
|
19期(1986年2月)封三
|
本刊資料室
|
北京《文字改革》改刊為《語文建設》
|
20期(1986年6月)封二
|
本刊資料室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正式公布
|
20期(1986年6月)頁17
|
本刊記者J
|
香港語言學學會成立
|
20期(1986年6月)頁45
|
本刊通訊記者
|
西澳中文教師學會(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Western
Australia)簡介
|
20期(1986年6月)頁45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公布中文電腦標準交換碼
|
20期(1986年6月)頁46
|
本刊資料室
|
台灣教育部公告:國語注音符號第
二式
|
20期(1986年6月)封三
|
本刊資料室
|
國務院批轉國家語委關於廢止《二簡
草案》請示的通知
|
21期(1986年11月)封二
|
本刊資料室
|
香港28團體向行政、立法兩局提交關
於政府不設立“中文基金會”的聲
明
|
21期(1986年11月)頁2-3, 6
|
本刊記者J
|
廣西壯族自治區在語文生活現代化
d 跑道上
|
21期(1986年11月)頁44-47
|
本刊資料室
|
新加坡華文研究會成立
|
21期(1986年11月)封三
|
本刊資料室
|
一本富有新意的《現代寫作學》
|
21期(1986年11月)封三
|
本刊記者J
|
本會“語文建設研究部”執行“李業
宏計畫”
|
22期(1987年8月)頁7
|
本會資料室
|
台北:行政院秘書處《文書處理檔案
處理手冊》有關數字用法規定和用
例
|
22期(1987年8月)頁38-39
|
本會資料室
|
北京:關於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試行
規定 (《語文建設》總第7期, 1987
.1, 北京)
|
22期(1987年8月)頁40-41
|
本會資料室
|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訪問團
在香港活動記事
|
22期(1987年8月)頁42
|
本刊記者YJ
|
本會名譽會長
李業宏
先生及語文建設
研究部同仁會見“語委會訪問團”
成員曹先擢先生、于根元先生
|
22期(1987年8月)頁43
|
本刊記者Y
|
本會會員與呂叔湘顧問再次歡聚
|
22期(1987年8月)頁44
|
本會資料室
|
本會編輯的《
王力
先生紀念論文集》
已經出版
|
22期(1987年8月)頁45-47
|
本刊
|
中國語文研討會今年8月在香港召開
|
23期(1989年3月)頁4
|
本刊
|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1988年度會員大
會順利召開
|
23期(1989年3月)頁5-6
|
本刊資料室
|
深港片語言問題研討會在深圳召開
|
23期(1989年3月)頁6
|
本刊資料室
|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舉辦第四
屆國際研討會
|
23期(1989年3月)頁7
|
本刊資料室
|
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在台
北召開
|
23期(1989年3月)頁7
|
本刊
|
《
王力
先生紀念論文集》簡介
|
23期(1989年3月)頁19
|
本刊
|
《普通話測試論文集》簡介
|
23期(1989年3月)頁25
|
本刊
|
《中學中文教學論集(增訂本)》
簡介
|
23期(1989年3月)頁25
|
本刊
|
《新編普通話教程》簡介
|
23期(1989年3月)頁44
|
本刊資料室
|
兩岸中文電腦輸入比賽台北隊獲勝
|
24期(1989年7月)頁8
|
本刊資料室
|
學術會議消息
|
24期(1989年7月)頁9
|
本刊
|
中國語文研討會 (香港) 延期舉行
|
24期(1989年7月)頁9
|
本刊資料室
|
語文教育學院 (香港) 十二月舉辦
第五屆國際研討會
|
24期(1989年7月)頁9
|
本刊資料室
|
新加坡舉辦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
|
24期(1989年7月)頁9
|
本刊資料室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中國語文通訊》
|
24期(1989年7月)頁9
|
本刊
|
《新編普通話教程》出版
|
24期(1989年7月)頁12
|
本刊
|
外地學者訪港交流座談會
|
25期(1989年10月)頁4
|
本刊資料室
|
第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在廣州召開
|
25期(1989年10月)頁4
|
本刊資料室
|
世界漢語教學研討會在澳門召開
|
25期(1989年10月)頁6
|
本刊資料室
|
1989年香港新教師研習課程圓滿結束
|
25期(1989年10月)頁6
|
本刊資料室
|
會員消息
|
25期(1989年10月)頁7
|
本刊編輯組
|
介紹《國語日報外來語詞典》
|
25期(1989年10月)頁18-20
|
本刊
|
繁簡字使用問題座談紀要 [講話記
錄]
|
25期(1989年10月)頁30, 35
|
本刊資料室
|
曾榮汾《字樣學研究》書介
|
25期(1989年10月)頁36-38
|
本刊
|
整理詞匯建立詞庫
|
25期(1989年10月)頁40, 封三
|
本刊資料室
|
對本刊“整理詞語 建立詞庫”呼
籲的回應
|
26期(1990年1月)頁1-2
|
本刊
|
本會舉辦座談會討論香港教育署關
於語文能力的報告書
|
26期(1990年1月)頁5
|
本刊
|
本刊舉辦“香港粵語”座談會
|
26期(1990年1月)頁5
|
本刊資料室
|
香港考試局舉辦普通話高級水平測試
|
26期(1990年1月)頁6
|
本刊資料室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舉辦方
言學術講座
|
26期(1990年1月)頁6
|
本刊
|
《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慶祝王力
先生學術活動五十週年》出版
|
26期(1990年1月)頁6
|
本刊資料室
|
《深圳‧香港中學生作文選》出版
|
26期(1990年1月)頁7
|
本刊資料室
|
青島大學《漢語方言語法類編》徵稿
|
26期(1990年1月)頁7
|
本刊資料室
|
華文報編務朝向跨國合作
|
26期(1990年1月)頁9
|
本刊資料室
|
“韓國中國語學會”簡介
|
26期(1990年1月)頁28
|
本刊記者DH
|
“香港中文大學”命名由來
|
26期(1990年1月)頁40
|
本刊資料室
|
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在新加坡召開
|
27期(1990年3月)頁3
|
本刊資料室
|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舉辦第五
屆國際研討會
|
27期(1990年3月)頁4
|
本刊
|
本會名譽會長
孔憲中
博士探訪本會
|
27期(1990年3月)頁4
|
本刊
|
“‘香港粵語’與本地語文教學”
座談紀要 [講話記錄]
|
27期(1990年3月)頁19-23
|
本刊資料室
|
香港中文大學將傳世文獻輸入電腦
|
29期(1990年7月)頁52
|
本刊資料室
|
對漢字的一種分析估計 [資料]
|
30期(1990年9月)頁12
|
本刊
|
如何面對香港寫作教學的詞彙危機
[講話記錄]
|
31期(1990年12月)頁2-13,39
|
本刊
|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產生
|
35期(1992年3月)封三
|
本刊
|
沉痛悼念本會顧問
朱德熙
教授
|
37期(1992年9月)頁68
|
本刊
|
呂叔湘主要著作簡要介紹
|
42期(1993年12月)頁93-95
|
本刊
|
呂叔湘
先生簡傳
|
42期(1993年12月)封三
|
本刊討論員
|
借詞的形式問題
|
46期(1994年12月)頁18-19,79
|
本刊
|
紀念
葉聖陶
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
46期(1994年12月)頁53
|
本刊資料室
|
促進信息化時代的中國語文現代化事
業──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成立大
會和第一次學術討論會紀要[轉載]
|
46期(1994年12月)頁54-56
|
本刊
|
紀念
陸志韋
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
46期(1994年12月)頁71
|
本刊資料室
|
悼念
鄭林曦
先生
|
48期(1995年6月)頁79
|
本刊
|
《一九九七與香港中國語文研討會論
文集》出版
|
53期(1997年9月)頁80
|
本刊
|
《讓漢語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漢
語文問題討論集》已經出版
|
54期(1997年12月)頁80
|
本刊
|
敬悼
呂叔湘
先生
|
55期(1998年4月)頁80, 封三
|
Bian
卞成林
|
港台與大陸的用語分歧
|
38期(1992年12月)頁53-58,24
|
Bo
柏 葦
|
1995年廣東中國語言學會學術年會
報導
|
48期(1995年6月)頁76
|
柏 舟
|
漢字形位原理
|
53期(1997年9月)頁6-17,40
|
Cai
蔡勇飛
|
檢字編碼方案介紹:高低筆號排檢法
|
7期(1982年7月)頁24
|
Cao
曹逢甫
|
對於中文被動句式的幾點觀察
|
42期(1993年12月)頁42-50
|
曹逢甫
|
台灣的國語教育
|
50期(1995年12月)頁75-82
|
曹懋績
|
紀念
莫天隨
先生
|
16期(1985年3月)頁41-42
|
曹為公
|
字母名稱宜予英漢化
|
45期(1994年9月)頁18-20
|
曹先擢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問題
|
22期(1987年8月)頁30-31,7
|
Chang
常敬宇
|
論詞的表層義和深層義──兼論詞義
系統
|
45期(1994年9月)頁35-40
|
Chen
陳愛文、陳朱鶴
|
漢字天然部件的研究是字形編碼設計
的基礎
|
20期(1986年6月)頁30-35
|
陳重瑜
|
“華語”── 華人的共同語
|
21期(1986年11月)頁7-9
|
陳傳康
|
科技史家陳傳康:方塊字 d 歷史功
過 [文摘]
|
16期(1985年3月)頁32
|
陳敦全
|
音標不宜取代傳統文字
|
12期(1983年12月)頁37
|
陳恩泉
|
談普通話的兩個模式
|
38期(1992年12月)頁42-45
|
陳建民
|
略談普通話口語
|
15期(1984年12月)頁3-6
|
陳建民
|
語言與文化面面觀
|
36期(1992年6月)頁8-22
|
陳建民
|
普通話對香港詞語的取捨問題
|
43期(1994年3月)頁1-12
|
陳克峰、屈承熹
|
人工智能與漢語語法
|
32期(1991年4月)頁38-48
|
陳立中
|
漢語實詞的多功能性散論
|
45期(1994年9月)頁41-47
|
陳明遠
|
漢字簡化得益已近極限 [文摘]
|
8期(1982年10月)頁19-22
|
陳明遠
|
《漢字簡化得益已近極限》一文補遺
|
9期(1983年1月)頁33
|
陳佩弦
|
談談漢字的幾個特點
|
53期(1997年9月)頁1-5
|
陳 蓉
|
“聲調符號”實用方便嗎?
|
11期(1983年7月)頁36
|
陳榮濱
|
也談漢字的精減問題
|
15期(1984年12月)頁27-29
|
陳榮濱
|
漢字改革從議
|
40期(1993年6月)頁23-30
|
陳述政
|
“形”是文字的根本
|
7期(1982年7月)頁14
|
陳述政
|
呼籲重視文字理論研究
|
11期(1983年7月)頁32-33
|
陳文俊
|
漢字終久要被取代
|
4期(1981年5月)頁43
|
陳耀南
|
觀台思港話語文 [講話記錄]
|
28期(1990年5月)頁5-11
|
陳 原
|
現代漢語語言文字規範化諸問題
[講話記錄]
|
23期(1989年3月)頁8-12
|
陳月紅
|
專業中文課程設計構想
|
51期(1997年3月)頁68-71
|
陳章太
|
關於普通話教學和測試的幾個問題
(提綱)
|
17期(1985年8月)頁26-27
|
陳志誠
|
處理書面詞彙應作的考慮:香港書面
語發展應考慮的問題 [講話記錄]
|
31期(1990年12月)頁10-12
|
陳佐舜
|
論漢語數詞現代化──從混淆累贅變
為得心應手
|
46期(1994年12月)頁1-7
|
陳朱鶴、陳愛文
|
漢字天然部件的研究是字形編碼設計
的基礎
|
20期(1986年6月)頁30-35
|
陳祖昆
|
改刊好
|
7期(1982年7月)頁15
|
Cheng
程觀林
|
從說“方便”到說“中華”
|
25期(1989年10月)頁21-23
|
程觀林、姚德懷
|
再談“中華”和“中國”
|
26期(1990年1月)頁3
|
程觀林
|
三論“中華”和“中國”
|
27期(1990年3月)頁5-7
|
程觀林
|
從說“中國”到說“建國”
|
29期(1990年7月)頁50-51
|
程觀林
|
邏輯乎?語法乎?修辭乎?
|
33期(1991年7月)頁49-50
|
程觀林
|
“詞類中必須有個量詞”
|
38期(1992年12月)頁63-65
|
程觀林
|
說“半”
|
44期(1994年6月)頁63-64
|
程敬鈞、程智濤
|
拼音表意相結合
|
18期(1985年11月)頁17-18
|
程克江
|
詞的“複義”質疑──兼與宋玉昆先
生商榷
|
33期(1991年7月)頁52-54
|
程新華
|
同音詞分化方法試談
|
12期(1983年12月)頁34-36
|
程曾厚
|
什麼是“術語學”?
|
10期(1983年4月)頁4-12
|
程智濤、程敬鈞
|
拼音表意相結合
|
18期(1985年11月)頁17-18
|
Chi
池太寧
|
漢語的詞族與詞群
|
25期(1989年10月)頁24-27,23
|
池太寧
|
訓詁與修辭
|
40期(1993年6月)頁41-44,11
|
池太寧
|
模糊概念與模糊語詞
|
51期(1997年3月)頁74-79
|
Dai
戴金旺
|
漢語拼音正詞法芻議
|
48期(1995年6月)頁67-70
|
戴昭銘
|
繁體風、“識繁寫簡”和語文立法
問題
|
35期(1992年3月)頁21-28
|
DeFrancis
DeFrancis John 著
姚德懷、鄭寶璇 譯
|
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再評價 [翻譯]
|
21期(1986年11月)頁25-38
|
DeFrancis John
|
Feichu Hanzi !? Abolish Chinese
Characters
!?
|
50期(1995年12月)頁23-29
|
Deng
鄧國棟
|
現代漢語“平仄”問題辨正
|
55期(1998年4月)頁61-65
|
Dian
電E文
|
為“de”代替“的”叫好 [附錄]
|
2期(1980年8月)頁41
|
電E文
|
國內 d 文改派別
|
3期(1981年1月)頁38-39
|
電E文
|
“的”在拼音文字中一定要分化嗎?
|
5期(1981年11月)頁37
|
電E文
|
為什麼不鼓勵張蓉芳講普通話?
|
14期(1984年10月)頁38
|
電E文
|
漢語拼音方案的字母名稱音是修改
的時候了
|
30期(1990年9月)頁15
|
電E文
|
關於“故鄉”的見解
|
54期(1997年12月)頁53
|
Diao
刁晏斌
|
關於現代漢語歷史發展研究的構想
|
36期(1992年6月)頁66-67
|
刁晏斌
|
現代漢語發展的初步考察──以巴金
作品為例
|
38期(1992年12月)頁49-52
|
刁晏斌
|
也談現階段詞語用法的變化──關於
《現階段詞語用法的變化》的幾點
補充
|
47期(1995年3月)頁40-43
|
刁晏斌
|
現代漢語使動用法論略
|
54期(1997年12月)頁5-9,19
|
刁晏斌
|
關於“動詞+中”用法的一點思考
|
55期(1998年4月)頁41-42
|
Ding
丁邦新
|
中國語文與文學 [講話記錄]
|
24期(1989年7月)頁1-8
|
丁方豪
|
周有光
先生對漢語拼音正詞法的貢獻
|
50期(1995年12月)頁12-16
|
丁 木
|
漢字改革和香港 (一)
|
1期(1980年4月)頁2-3
|
丁 木
|
漢字改革和香港 (二)
|
2期(1980年8月)頁14-15
|
丁 木
|
1980香港報章關於拼音文字的論戰
|
2期(1980年8月)頁18-19
|
丁 木
|
英文報紙翔實報道周有光演講
|
3期(1981年1月)頁4-7
|
丁 木
|
訪問
陳
君葆先生談話片斷記錄
|
5期(1981年11月)頁24-25
|
丁 乙
|
蕭同叔子&孔千一郎
|
46期(1994年12月)頁79
|
丁 乙
|
漢語大數詞音譯好
|
47期(1995年3月)頁26-27
|
丁 乙、高 然
|
介紹兩本粵語/普通話對照的教材
|
49期(1995年9月)頁84-85
|
丁 乙
|
切音的新進展和挑戰──簡評葛遂元
氏簡式反切方案
|
49期(1995年9月)頁86-87
|
Dong
董紹克
|
談“理舛擴展”造詞
|
54期(1997年12月)頁40
|
Du
都向輝
|
細辨蕪菁,發展漢字
|
7期(1982年7月)頁11-12
|
杜松壽
|
談修訂後的“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
|
14期(1984年10月)頁40
|
杜永道
|
正詞法研究的新途徑:夾寫定型法
|
18期(1985年11月)頁23-25
|
杜永道
|
語素單音化是漢語的根本特點
|
37期(1992年9月)頁40
|
杜永道
|
詞素定型化的必要性──關於漢字拉
丁化研究的一點思考
|
39期(1993年3月)頁57-58
|
杜永道
|
現代漢語中新出現的“中外合成詞”
|
52期(1997年6月)頁32-33
|
Elling
Elling O. Eide
|
給“漢字改革”唱唱反調
|
19期(1986年2月)頁14-19
|
Fan
范俊軍、伍鐵平
|
評申小龍部分著述中的若干問題
|
36期(1992年6月)頁26-46
|
范可育、高家鶯
|
現代漢字學的內容和研究方法[文摘]
|
20期(1986年6月)頁43-44
|
樊雅麗
|
將助詞“的、地、得”合寫為一體
|
13期(1984年6月)頁16-20
|
Feng
馮廣藝
|
詞語搭配中的規範問題
|
26期(1990年1月)頁21-23
|
馮廣藝
|
語言規範與言語變異
|
29期(1990年7月)頁30-33,44
|
馮廣藝
|
疲軟,走穴
|
30期(1990年9月)頁24
|
馮志堅
|
在電腦上使用拼音字
|
14期(1984年10月)頁39
|
馮志偉
|
漢字的極限熵
|
50期(1995年12月)頁55-64
|
馮壽忠
|
非對稱繁簡字對照表
|
53期(1997年9月)頁22-29
|
Fu
傅永和
|
大陸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及
字形整理工作 [引錄]
|
9期(1983年1月)頁34-36
|
Gan
甘于恩
|
平庸的辭書──評大陸近年出版的幾
部逆序詞典
|
29期(1990年7月)頁53-56,48
|
甘于恩
|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獻疑
|
56期(1998年7月)頁55-59
|
Gao
高本漢
|
著名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對中國拼音文
字的意見──
1928年1月28日
在倫敦
中國學會的演講 [轉載]
|
1期(1980年4月)頁11
|
高家鶯、范可育
|
現代漢字學的內容和研究方法[文摘]
|
20期(1986年6月)頁43-44
|
高然、丁乙
|
介紹兩本粵語/普通話對照的教材
|
49期(1995年9月)頁84-85
|
高萬雲
|
也談“流水格局”的真原由
|
33期(1991年7月)頁59-61,58
|
Ge
葛駿鋒
|
淺議新加坡媒體之日本人地名中譯
|
56期(1998年7月)頁39-40
|
葛遂元
|
通盤考慮漢字簡化問題
|
11期(1983年7月)頁31
|
葛遂元
|
中西語音結構差別對語文的影響
|
35期(1992年3月)頁33-40
|
葛遂元
|
簡式反切與“漢字拼音”
|
49期(1995年9月)頁72-75
|
GL
GL
|
紀念
倪海曙
先生的功業《語文現代
化》第10輯出版
|
32期(1991年4月)頁30
|
Gong
龔嘉鎮
|
現行多音字分析
|
45期(1994年9月)頁21-31
|
龔嘉鎮
|
漢字形音關係概說
|
46期(1994年12月)頁31-36
|
龔嘉鎮
|
現代漢字特點論
|
53期(1997年9月)頁41-44
|
Gu
辜美高
|
介紹《國語活用辭典》
|
36期(1992年6月)頁68-69
|
顧越
|
“普通話”兩題
|
5期(1981年11月)頁35-36
|
Guan
關伯強
|
留舊用新,相輔為用
|
6期(1982年4月)頁15-16
|
Guo
郭德蔭
|
罵人話闡微
|
43期(1994年3月)頁44-48,57
|
郭全本
|
關於成語辨析
|
25期(1989年10月)頁29
|
郭先珍、王玲玲
|
量詞的模糊性
|
44期(1994年6月)頁59-62
|
郭張凱倫、陸鏡光
|
普通話與粵語語調的初步比較 (提
要)
|
17期(1985年8月)頁27
|
Han
韓寶玉
|
漢字演進及其終止的奧秘
|
19期(1986年2月)頁20-21
|
韓寶育
|
漢字也是表音文字
|
21期(1986年11月)頁39-40,19
|
韓寶育
|
論漢字的形體意義與語言意義
|
28期(1990年5月)頁14-18
|
韓寶育
|
談漢語拼音化的條件
|
44期(1994年6月)頁31-32
|
韓陳其
|
比較劉宏謨《劉氏語通》與申小龍
“新說”
|
32期(1991年4月)頁16-17,15
|
韓陳其
|
論文言判斷句的歷時層次
|
33期(1991年7月)頁30-36
|
韓德信
|
“d”不宜代“的”, 更不宜代“地、
得”
|
7期(1982年7月)頁13-14
|
Hao
郝 億
|
數字“
0”
和拉丁字母應該編進部首
裏去
|
14期(1984年10月)頁40
|
Harris
Harris Zellig
|
數理語言學
|
10期(1983年4月)頁24-26
|
He
何國祥
|
香港普通話科教師的意見調查
|
41期(1993年9月)頁43-50
|
何建章
|
“之”可用作第一人稱代詞
|
33期(1991年7月)頁37-38
|
何景賢
|
台灣推行國語的歷史和現狀
|
17期(1985年8月)頁17-20
|
何 容
|
推行國語的新方向 [轉載]
|
15期(1984年12月)頁12-17
|
何三本
|
一九九七與香港語文──賀周有光先
生九秩華誕
|
50期(1995年12月)頁83-88
|
何偉傑
|
趁熱打鐵非不約而同?
|
29期(1990年7月)頁47-48
|
何元建
|
普通話是香港的第二語言
|
43期(1994年3月)頁13-22,80
|
賀 霆
|
“捨近求遠”, 事半功倍──有關
zh、ch、sh 的教學經驗
|
15期(1984年12月)頁6-7
|
Hou
侯精一
|
關於製作現代漢語方言音檔的幾個
問題
|
42期(1993年12月)頁72-75,71
|
侯志剛
|
拼音和漢字並用
|
6期(1982年4月)頁16
|
Hu
胡百華
|
贊成夾用拼音
|
6期(1982年4月)頁15
|
|
胡百華
|
“綜合文字”C式
|
38期(1992年12月)頁12-16
|
|
胡百華
|
“綜合漢語”發凡
|
41期(1993年9月)頁4-23
|
|
胡百華
|
談句成分的分疏與連繫──試效語法
分析恭祝呂公叔湘九十壽
|
42期(1993年12月)頁29-32
|
|
胡百華
|
“粵語拼音方案 (1993)”評介
|
43期(1994年3月)頁25-28
|
|
胡百華
|
詞不該有問題──中文本位文法芻論
之一
|
44期(1994年6月)頁72-74
|
|
胡百華
|
詞類問題的癥結──中文本位文法芻
論之二
|
45期(1994年9月)頁61-65
|
|
胡百華
|
句讀是句的基本──中文本位文法芻
論之三
|
46期(1994年12月)頁57-63
|
|
胡百華
|
專詞的界定和使用是根本──試評
《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
|
47期(1995年3月)頁67-71
|
|
胡百華
|
漢語文學習有一條大路──安子介著
《漢字易學》讀後感
|
49期(1995年9月)頁76-78
|
|
胡百華
|
代郵:敬覆
邵敬敏
先生
|
49期(1995年9月)頁83
|
|
胡百華
|
響應漢語拼音建設──為鄭重推介
《ABC 漢英詞典》而寫
|
52期(1997年6月)頁78-80
|
|
胡百華、姚德懷
|
關於香港已婚婦女的姓名
|
53期(1997年9月)頁76-77
|
胡百華、鄒嘉彥
|
綜論現代中文詞語的屬性 ── 兼介
城大 LIVAC 共時語料庫
|
56期(1998年7月)頁6-15
|
|
胡德潤
|
《漢語拼音方案》不是拼音文字
|
11期(1983年7月)頁33-35
|
|
胡德潤
|
雙拼──現代反切 兼答
鄭林曦
先生
|
38期(1992年12月)頁39-40
|
|
胡明亮
|
漢字的簡化與拼音化
|
40期(1993年6月)頁12-14
|
|
胡明亮
|
漢字適合漢語書面語
|
44期(1994年6月)頁20-23
|
|
胡明揚、勁松
|
《流水句初探》之“流水句的語音特
徵”
|
29期(1990年7月)頁14-18
|
|
胡雙寶
|
文改諸惑
|
6期(1982年4月)頁14-15
|
|
胡雙寶
|
《山西省方言志叢書》開始出版
|
18期(1985年11月)頁38
|
|
胡雙寶
|
漢字與漢語相適應
|
51期(1997年3月)頁21-23
|
|
胡雙寶
|
漢字的文化蘊含與漢字教學
|
55期(1998年4月)頁14-20
|
|
胡新化
|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小議
|
56期(1998年7月)頁51-54
|
|
胡中文
|
專名詞語裏面的本稱和別稱
|
53期(1997年9月)頁45-47
|
|
|
|
|
|
|
|
Hua
華 明
|
《方案》新裝
|
1期(1980年4月)頁5
|
華 明
|
文字改革雜談 (一)
|
2期(1980年8月)頁20-23
|
華 明
|
文字改革雜談 (二)
|
3期(1981年1月)頁32-35
|
華 明
|
文字改革雜談 (三)
|
4期(1981年5月)頁37-39
|
華 明
|
文字改革雜談 (四)
|
5期(1981年11月)頁29-33
|
華 明
|
語文建設雜談 (一)
|
6期(1982年4月)頁19-22
|
華 明
|
語文建設雜談 (二)
|
7期(1982年7月)頁19-20
|
華 明
|
語文建設雜談(三)
|
8期(1982年10月)頁23-24
|
華 明
|
語文工作的新階段
|
21期(1986年11月)頁22
|
Huang
黃伯榮
|
寫在
呂叔湘
先生九十大壽前夕
|
42期(1993年12月)頁11-12
|
黃德中
|
“音形檢字法”及其推廣應用的設想
|
22期(1987年8月)頁8-9
|
黃典誠
|
黃典誠
教授暢談拼音字 [講話記錄]
|
9期(1983年1月)頁3-6
|
黃典誠
|
教會方言羅馬字
|
23期(1989年3月)頁30-41
|
黃典誠
|
兩岸應攜手走拼音的道路
|
28期(1990年5月)頁29-31
|
黃河清
|
短論三則
|
28期(1990年5月)頁4
|
黃河清
|
也談“反省”
|
28期(1990年5月)頁36
|
黃河清
|
試析漢語中外來詞過少的原因
|
29期(1990年7月)頁38-42
|
黃河清
|
“趁熱打鐵”語源小議
|
29期(1990年7月)頁47
|
黃河清
|
詞庫在收詞時應注意的三個問題
|
31期(1990年12月)頁37-39
|
黃河清
|
對詞匯中外來文化的系統認識──讀
史有為著《異文化的使者──外來
詞》
|
36期(1992年6月)頁70-71
|
黃河清
|
《漢語詞匯的貧乏和不穩定》讀後
|
38期(1992年12月)頁66-68
|
黃家教
|
教學普通話應包括口語和書面語兩個
方面
|
16期(1985年3月)頁15
|
黃麗松
|
普通話(國語)教學與測試研討會開
幕詞
|
17期(1985年8月)頁9
|
黃順賓
|
辛酉肇始話文改 宜存小異求大同
|
4期(1981年5月)頁33-35
|
黃思源
|
談梧州中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問題
|
16期(1985年3月)頁5-6
|
黃思源
|
語文雜記二則
|
52期(1997年6月)頁38
|
黃太茂
|
“桂林”和“八桂”
|
34期(1991年10月)頁71
|
黃維樑
|
一詞兩義
|
29期(1990年7月)頁46
|
黃秀愛
|
漢語中“被”字句的兩種類型
|
54期(1997年12月)頁10-19
|
黃耀堃
|
異形詞和包孕字試論──從“疙瘩”
討論現代漢語詞匯的書寫形式
|
48期(1995年6月)頁28-41
|
黃煜、盧丹懷、
俞旭
|
香港報章新聞報道語言問題內容分析
報告
|
54期(1997年12月)頁55-60
|
黃 征
|
“踏破賀蘭山缺”──近代漢語中的
一種特殊句式VC1+N+C2
|
36期(1992年6月)頁47-48
|
黃 征
|
三字連文論析
|
38期(1992年12月)頁29-30,35
|
黃 征
|
俗語詞研究與歷代詞匯研究的關係
|
45期(1994年9月)頁54-59
|
Huo
霍華德‧布拉賓
|
母語和腦的發展:一位日本專家的
驚人發現 [文摘]
|
8期(1982年10月)頁4-6, 7
|
Ji
紀方睦、張振泉
|
來一個“漢字改革奧運會”
|
5期(1981年11月)頁38
|
季羡林
|
再談東方文化
|
34期(1991年10月)頁54-56
|
季羡林
|
對於《評申小龍部分著述中的若干問
題》的一點意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