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
最新文章 |
2011 年 12 月 |
《语言科学》2009年第4期,pp373-386
“本位”梳疑*
史有为
提要:汉语语法学中的“-本位”系中国所创用,但其含义含混并常见变异,而且在语言学中并不是一个开创出新园地的术语。因此,其英语译名也难以确定且游移不居。语法本位可由单位、关系两大要素构成,并由于要素的不同侧重而形成不同的本位类型。中国学者多有“本位”情结,然而语法研究不存在非“本位”不可之理。中国应该创设出能开辟新园地的术语,使自己能握有可观的话语权。
关键词:本位 句本位 语法分析 控制系统
0. 引言
0.1 开场声明
仅就笔者所见,已经有几十篇论文论述各种本位学说,加上涉及本位的文章、未及谋面的与研究生的论文,估计近百甚或百余。讨论“本位”以及解析各种“本位”的论文有百篇上下,但实际使用的“本位”存在若干混乱和令人不解之点,何谓“本位”,从何处来,含何要素,等等,却乏人梳理、质疑。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也是科学的特性。这就促使笔者下决心围绕“本位”一词在用法与含义上的诸多疑点,写下本文,意在打破传统对“本位”的迷恋,以期冲破一种固定的学术模式,并希冀未来能更准确地描述出中国的语言学史。当然,在梳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一些评议,而且也会提出一些可能的学术选择,希望有助于汉语语法学的发展。
笔者不可能通览所有,只能根据主要学说的创始人所著分析,并参考部分重要论文进行探讨。虽未全,亦近矣。实际上,包揽所有有关文章的归纳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需要。因为科学哲学早就证明:归纳法的推理是一个在逻辑上无法得到证明的推理。因此,对于一种质疑,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已经足够
[1]
。况且,本文针对的范围原本只是主要本位学说原创者的著述。
0.2 “本位”学说历史的简单梳理
传统的语法学分成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在传统的西方语法学中是以词法控制全局,句法的比重很低。语法教学也是,基本要求熟悉词类及其句内功能。因此,传统语法学,包括传统的英语教学语法和1898年中国的《马氏文通》也可以说是以词类为纲、为中心的控制体系。《马氏文通》作者在“例言”中自述:“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说明“字”类之别才是“句读”之基础。这就是
黎锦熙
先生所称的“词类本位”,也有人误称之为“词本位”,乃是“本位”的第一阶段。
到了20世纪初,西方开始转向以句法为纲、为中心,去控制全局。这一阶段仍然秉承以句子的谓语动词为中心的观念,认为所有的句法成分都可附丽于中心词,因此可以带起全句,上可分解复句篇章,下可解决词组词类之困。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句本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具体说来是受到了Reed和Rellogg的《高级英文法》(Higher
Lessons in English) 等的影响,并以J.C. Nesfield的《英语语法 》(English Grammar Series)为蓝本而产生的。这就是“本位”的第二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观念其实都是在西方语言学影响下的产物。
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层次分析法和语素为起点观念的引进,随着言语和语言的界限瓦解,传统的主动宾齐全的标准句子格局在许多现实言语面前的无能为力,并随着汉语话题型主语的确认,不但导致词组地位的提高,而且导致对动词为中心的分析法的深刻质疑。
朱德熙
先生指出:“在句本位语法体系里,由于词组、句子成分,中心词等基本概念之间,互相不协调,产生了许多矛盾。”“……缺乏严谨性,同时也缺乏简明性,实在不能说是一个好的语法体系。”
朱
先生同时还说:“由于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我们就有可能在词组的基础上来描写句法,建立一种以词组为基点的语法体系。”(朱1985,陆) 于是,以词组为纲、为中心的“词组本位”就应运而生。这便是
朱德熙
先生所提倡的“词组本位”。词组本位不但已经在汉语研究中广泛使用,而且在少数民族语的研究中也逐渐成为主流分析法。其证明就是,相当多的少数民族语简志都采用了以词组为核心的句法描写。这是本位论的第三阶段。
尔后,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10年压抑与沉闷,又经过了半个世纪追求适合汉语特点方法的酝酿,在“词组本位”原创思想的影响和带动下,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催生了语法意义上的“字本位”。之所以称之为“语法意义上的”,是因为郭绍虞曾于《中国语词的弹性作用》(1938)一文中以“字本位的书面语”与“词本位的口头语”相对。此时的“字本位”显然是着眼于“语词”意义上,并非作为分析语法基点的“本位”。而且当时的“字本位”也并未详加论述。可见“字本位”的真正建构还是由徐通锵于20世纪末开始的。徐通锵认为(2001,2005)“‘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徐2001);“字的特点是语义核心、音节的音义关联和汉语的最小表义单位,这是语言基本结构单位所具有的特点,也是通向语言共性的基础”“以字为基础的汉语研究传统偏重于语义”(徐2005)。随着反对、不解、支持的交错热议,字本位逐渐落定、完善并产生了一批坚定的支持者,也开始影响应用领域。这也就是“本位”的第四阶段。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语言学界思想大开放、大活跃的时段。质疑,创意,不断涌现。前辈权威的谢幕,导入外来理论和追寻汉语自身,已翩然成为两大潮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包括本人)都醉心于“本位”的探寻与构建。例如有人提议建立翻译中的“段本位”和“篇本位”,又如有人提出在英汉对比范围内建立“语义单位本位”。其间笔者也曾提出“移动本位”(史1991)和“小句本位”(史1994/1996)。此外,类似本位学说的还有邢福义提出的“小句中枢”。看来,中国学人对“本位”情有独钟,热情长期不减,确实存在一股浓浓的本位情结。
如果就创立学说的当时情景与所指外延而言,词类本位实际上是词法本位,而句本位则是句法本位。词组本位则是语言学新阶段的句法本位,也即层次分析法主导下的句法本位。小句本位或小句中枢,乃是词组本位的改进版,也是一种层次分析法主导下的句法本位。而字本位似乎只能借用创始人的另一表述,勉强说是语义语法本位。
依照各家对“本位”的追求和表述来看,各种“本位”都是一种控制系统的概括表达,也是一种观察、研究语法的方法。对于“本位”,有些学者曾就其必要性提出过质疑。确实,自1924年以来的80年间,各种“本位”学说为中国语言学建立了历史功绩,并成为语言学的中国特色。然而,各种“本位”构成的图景中也存在着许多疑团和迷雾,令人迷惘不解。既然如此,我们就来对“本位”来一番梳理,看看其中究竟有何奥妙。
1 “本位”用法与含义之疑
1.1
汉语语法学“本位”之用法
1)各种本位学说中的“本位”,含义不易确定,颇使人困扰疑惑。据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说明:“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就是“先理会综合的宏纲(句子),再从事于分析的细目(词类)。不但‘宏纲具举’而后能‘细目毕张’,并且词类底区分,有些要由词类在句中的功用而决定。”“于是摹仿从前西文Grammar的‘词类本位’的文法组织,非打破不可了;仅就九品词类,分别汇集一些法式和例证,弄成九个不相关的单位,是文法最不自然的组织,是文法研究最不自然的进程。先就句子底发展,娴习词类在句中各部分的种种位置和职权,然后继续地研究词类细目:这乃是极自然的事。……所以,‘句本位’的文法,退而‘分析’,便是词类底细目;进而‘综合’,便成段落篇章底大观。”(正文1-13页,引论
“句本位”的文法和图解法)这里的意思是把句子分析作为文法研究的“纲”,作为“基础”。把句子分析透了,语法的纲就掌握了,词类也就清楚了。可见句子在句本位看来就是一个中心,退而可作词类依据的“标准”,进而可为篇章的“基础”。至于“句子成分”虽然也重要,但只是句子也是句法中的一个部分,并不能替代句子。考虑到欧美传统的语法是以词类为纲、为中心、为主体、为基础,那么与此相对的句本位就是一个大的转折。可见,在黎锦熙看来,词类本位和句本位用的就是根本、基本之位的意思,“本位”大致也就相当于纲、主体、中心。
这以后。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无数次地使用着本位一词,却少有人阐述或质疑其含义。直到到1985年,
朱德熙
先生才第一次明确解释了“本位”。他在说明“句本位”和“词组本位”时说:“所谓以句子为基点进行句法分析,就是把一切句法分析都附丽在句子的模型上进行。具体地说,就是把各种句法成分都纳入到‘主语——谓语’这个模型里头去,……我觉得用
黎锦熙
先生《新著国语文法》的句本位这个术语来表示这种观点是很合适的。”“以句子为基点描写句法是印欧语语法书一贯的做法。”(朱德熙1985)可见
朱
先生是把“本位”看作“基点”的。接着
朱
先生还说:“跟句本位语法体系相对待,这种以词组为基点的语法体系似乎可以叫做词组本位的语法体系。”(朱德熙,同上)那么“词组本位”也就是以词组为“基点”的语法体系或研究方法。也就是说,词组本位就是把词组研究透了,分析透了,语法的根本也就基本解决了。这与句本位、词类本位中“本位”的含义有些许差异,但大致还相同。
在另一个更早些的场合
朱德熙
先生似乎还没有考虑成熟,他回避“本位”一词,但在内容的说明中仍很明显地把“本位”对应为“坐标”:“汉语语法著作向来都是以句子为‘坐标’来描写句法的。所谓以句子为坐标就是把各种句法结构都纳入到“主语——宾语”这个句子模型里头去看待。”(朱1982)经过几年思考之后,
朱
先生才逐渐明确了含义,把“坐标”明确改为“基点”。可见,“本位”含义在那一段时期是相当模糊的。
2)字本位中的“本位”含义似乎与以上“本位”不同。徐通锵(2005)解释道:“……以字为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语言研究思路称为‘字本位’”。那么这里的本位又是“基本结构单位”的意思了。当然他后面又加了几句补充:“这一说法不一定很准确,但简单明了”,“把字看成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汉语的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习得机制、学习规律和运用规律。”似乎本位又带上了“基础”意味。可见在“字本位”创始人看来,“本位”仍是一个摇摆了一阵子的术语。
3)以上主要本位学说所使用本位时的含义可小结如下:
本位名 本位含义
句本位 根本、基本之位,纲、主体、中心
词类本位 根本、基本之位,纲、主体、中心
词组本位 基点/坐标
小句本位/中枢 基点/中枢
字本位 基本结构单位
4)另外,“本位”也用在传统意义上,即本来或原来的位置。例如跟同位语相对的“本位语”;跟外位成分相对的“本位成分”,跟外位主语或宾语相对的“本位主语”或“本位宾语”。这些都是修饰性的用法,并非本文所论。
1.2 文献所见“本位”。“本位”本是中国所构,传统指“本来或原来的位置”。语法“本位”含义与此有很大差异。它究竟来自何处?为此,我们做了些查考。
1)《汉语大词典》(1986-1993)“本位”条下列五个义项,无语法“本位”一义。其中第4和第5义项与本文有关: ④“主体;中心。”所举例子为孙中山/孙文《民族主义》第一讲(据笔者查阅,系孙中山
1924年1月27日
所作):“英国发达,所用民族的本位是盎格鲁撒逊人,所用地方的本位是英格兰和威尔斯,人数只有三千八百万,可以叫做纯粹英国的民族。”⑤“货币制度的基础或货币价值的计算标准。如:金本位;外汇本位;本位货币。”
我们注意到
黎锦熙
先生创用“句本位”也是在1924年,与
孙中山
先生所用同一年。显然当时“本位”一词是当时流行的新词。而且这两个用法的含义是相通甚至基本一致的,都说的是以某某为中心、为主体或基础。
2)《日本国语大辞典》(第二版,2004,小学馆)“本位”条有六个义项,其中前三项来自古汉语及其引申,义项5为日本妓女的位阶。第4和第6义项与本文有关:④“中心,判断事物、采取行动的中心,基准。”书证:*福沢諭吉(1875)《文明論之概略》一・1:“把相对来说重与善的东西作为决定议论更好的基准”。(日文为:「相対して重と定りたるものを議論の本位と名く」。其中的“本位”意思为“基准”。基准即标准)*夏目漱石(1908)《三四郎》七:“对待君主、父母、国家、社会等所有的事情,都以他人为中心”。(日文为:「凡てが、君とか、親とか、国とか、社会とか、みんな他本位であった」。其中“本位”意思为“中心”)*細川和喜蔵(1925)《女工哀史》一四・四二:“若不以人为中心,怎能完美地搞好生产?”(日文为:「即ち人を本位にせなかったらどうして完全なる生産が行かなへやうか」。其中“本位”意思为“中心”)*井伏鱒二(1955)《釣場》:“萩窪的釣天狗们,组成了一个以联谊为本位(引者案:意为中心)的‘萩釣会’。”(日文为:「萩窪の釣天狗たちは、『萩釣会』といふ懇親本位の会をつくってある」)⑥“本位货币的简称。”
以上可见,明治维新时日本人接触西方文化,利用来自汉语的词植入西方概念或发展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义。这些新义有的又随着留日人士的使用或介绍,渐次流入汉语。
3)日语“金本位”“银本位”一词是日语对gold standard和silver standard的翻译,其含义是以黄金或白银作为货币制度的“标准”(日语为“基准”)。日本可能是福泽谕吉首先于1875年的《文明之概略》中开始使用“本位”来指“作为判断与行动中心的基准”这一概念。此后就逐渐推广,例如
1893年9月26日
的《东京日日新闻》上使用“金本位”和“银本位”来翻译英语的the gold sdandard和the silver standard。而“作为一国货币制度基础之货币”的standard money也就翻译为“本位货币”。这样看来,“本位”在这个场合的意思就是standard(标准/基准)。而汉语“本位”使用在standard意义上的时间要晚得多。我们见到的最早文献是1903年留日学子汪荣宝、叶澜所著《新尔雅》的“本位法金,专用一种者,谓之单本位。不止一种者,谓之复本位。”1904年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写道:“金本位者,以金币为主币。”“银本位者,以银为主币。”(饮冰室文集,合集第16集,105页),此后梁启超在1910年又写有“每本位金币一枚,其重量应定为纯金二分零八毫。”(同上,22集,9页)由此可见,汉语中金融货币范畴的本位明显来自日语。而孙中山主体、中心义的本位也透露出与日语的某种渊源,但看来是汉语自己的发展。
4)日语词典以及日本语言学著作证明,汉语句本位中“本位”的用法与意义并非直接借自日语,但是明显地与日语中用于货币的本位有某种联系。二者在意义和位置上都极为相似。标准的意思包含着中心、基本或根本的语义成分。由此引申为语法本位是完全顺理成章的。因此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播散和使用后,很自然就产生了语义变异和新的用法。而1924年孙中山的民族本位和地方本位以及黎锦熙的句本位正是这一发展的留存。这些不同在英语对应词中也可明显看到。金融货币的本位对应的是standard,而语法的本位基本上不使用standard来对应。看来语法的“本位”与民族的“本位”是1920年代中国在金融“本位”的基础上自己引申出来的意义。
2“本位”外语对应名称之疑
2.1 英语译名
黎锦熙曾这样表示他《新著国语文法》的体系:“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从这样很可玩味的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本位”似乎并非他特意设计的术语,也不像来自外语,而是一种临时安排的说法。为此,我们寻查当年国外英语文献,至今也尚未发现早年国外英语教学文献中有“句本位”的说法,也没有黎锦熙所说“词类本位”的说法。笔者为此请教了多位熟稔英语的语言学家,有的长期旅居欧美,有的求学于西方,有的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他们都认为,“句本位”是汉语语法特有术语,并无现成对应英语词,更非翻译西语所得。欧美语言学家把句子分析或句法作为基本面的研究视为理所当然,不像国内学者那样热衷与关心。因此,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英语译语。现在将所见“句本位”、“词组本位”和“字本位”等术语的英语的译名或可能对应词列于下面(具体来源请参见【附录】):
汉语形式 英语形式
句本位 1) sentence standard
2) the sentence as the standard level
3)sentence-level
4) sentence-based (analysis)
5) clause-based (多见于人工智能界)
6) Ju-centered
(grammar)
7) sentence orientation
8) sentence orientation (多用于二语习得)
词本位(法) 1) word-based (Approach)
2) word unit
3) word-centered
词组本位 1) phrase-based
2) phrase level
3) phrase orientation
小句本位 1) clause-based
字本位 2) Zi-based
3)
sinogram-based (theory)
4) Zi as the basic structural unit
5) sinogram as based unit(SBU)
6) sinogram(character)unit
词类本位 (未见译名)
段本位 (未见译名)
篇本位 text-oriented
语义单位本位 meaning as the basic unit
本位 1)-based
2)-centered
3)basic unit
说明之一,以上英语对应词中的sentence-based 不能单独使用,因为这是个形容词形式。sentence-based analysis才是名词形式,而clause-based是名词形式。而按照
黎锦熙
先生的意思,应该是sentence才对。现在一些地方译成clause-based,显然是不得已而为之。clause-based其实是计算语言学界的术语。因为小句(clause)可以内嵌于句子(sentence)中,适合人工智能对句子的递归生成与分解。计算语言学建基于生成语法。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层次结构,是可以逐层嵌套的。clause-based这个词勉强可以翻译成“小句本位”,然而这与汉语学界的“-本位”无论在含义还是在使用上都不相同。另外,生成语法著作中即使有人用clause/sentence-based但未必是通用术语。生成语法常说的是“句子语法”,英语是sentence grammar,也就是sentence-based grammar,是不考虑话语(discourse)的语法研究。这与句本位的设计不同。至于sentence orientation则多用于论述二语习得的场合。因此,我们在汉英对应时很可能遭遇到鸡同鸭讲的难堪,说同一个词,但含义和背景完全不同。
说明之二,在英语语法里通用word
level, phrase level, sentence-level,应当分别相当于“词层面”、“词组层面”和“句子层面”,而并非词本位、词组本位和句本位。有人把sentence-level grammatical system视为“句本位语法系统”,实在是个误解。其实这应该是“句层面的语法系统”,与句本位原意大不相同。
说明之三,至于“字本位”这个术语也很有意思,居然会在同一篇文章(徐通锵2005)中采用了三种翻译形式:Zi as the Basic Structural Unit(正标题);Zi-based(副标题);Zi,
basic structural unit(关键词:字、字本位)。而且这篇文章在另一场合又采用了sinogram as based unit(SBU)和sinogram(character)unit。有无unit很重要,因为,句本位、词类本位甚至词组本位都不是单位本位,含义较宽。只有字本位越到后来越强调“单位”之意,而内涵却更难捉摸。
这些英语对应词纷繁多样,变动不居,反映了翻译者游移、犹豫、没有把握的心态。这说明,汉语语法中的“-本位”确实并非引进英语现成术语,也非英语的翻译。同时,以上与英语词的对应也显示了本位的不同意义与术语类型:句本位和词本位中的“本位”是摇摆较大的一类;词组本位是稳定性较高的一类;字本位则是另一类,较为独特。
2.2 日文译名
由于金融业中的本位系来自日语,那么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汉语语法的本位是否可能来自日语。很遗憾,分析日语的语法学著作从来不曾用过“本位”一语。只有在1924年以后现代汉语语法著作的日译本中才看得到“本位”一名。在那里“句本位”在日语中被译为“文本位”(日语中“文”即“句子”),“词组本位”被译为“句本位”(日语中“句”即“短语”)。至于对“文本位”的解释仍然是直接引用的
黎锦熙
先生的说法。例如日本学者鳥井克之论文《再論中国語の統語成分について(下)——中国語教学文法の再構築を目指して―》。除此之外,引用“句本位”(日文译为“文本位”)这一理论的学术论文很少。日语的语言学词典中也没有“文本位”或是类似的词条。除此以外,日本的日语语言学著作中再也找不到“-本位”的其它表述。这样看来,可以排除黎锦熙借用日语现成说法的可能。
3 “本位”内部构成之疑
3.1 本位构成的要素与类型
“本位”的现代用法最初来自日语金融货币领域的术语。语法学的本位则是前者的引申用法。二者有某些重合区域。重合之一,都是用于中心语位置;重合之二,都是一种原则,用来指导全局;重合之三,都使用一个基本或基础的标杆,比如金,银,或如句,词组,字。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些标杆的使用内涵或者说其构成要素。货币本位是以一种货币(例如金币或美元)或有价物(例如黄金)作为标杆,而且以此建立与其它货币单位之间的兑换率。而词组本位则是以词组作为一个控制语言全局的单位,可满足对句子的分析;而且词组内又包含了语法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也足以控制句子范围内的描写和解释。货币本位与词组本位实际上是相通的,其一都确立一种基本单位,其二都需要一种关系,兑换率的本质就是关系,语法结构的本质也是关系。句子同词组一样,内部也存在关系,至于词类本位中的词类,按照印欧语言的情况,每个词类都与句子成分/句法成分有比较稳定和单一的对应关系,因此也可以就隐藏着某种关系。这可以算作间接关系。相对于此的句子和词组则是比较直接的关系。无论句本位、词类本位还是词组本位,都是运行有年而且成效颇著的本位理论,可以作为分析本位的典型。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本位的建立需要满足两个要素:单位;关系。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准二元结构”。进一步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前三种,加上后出的词本位、小句本位和字本位,从名称上看,分成了单位本位和单位-关系本位两大类型。进一步细分,在单位-关系本位类型中又可分出单位-直接关系和单位-间接关系两个小类型:
【表1】
本位名称
|
主体语法
|
分析法基础
|
单位要素
|
关系要素
|
本位类型
|
句本位
|
句法
|
中心词分析法
|
+
|
++(直接关系)
|
单位-直接关系本位
|
词组本位
|
直接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
小句本位
|
词类本位
|
词法
|
中心词分析法
|
+
|
+ (间接关系)
|
单位-间接关系本位
|
字本位
|
语义语法
|
层次分析法
|
+
|
-
|
单位本位
|
从名称上看,“字本位”是不完全的本位,因为,单纯按照字是无法控制语法全局的。字本位体系的确有相对完整的理论论述,也是力图依据汉语自身情况的创新。我们毫不怀疑它对汉语语法学的意义。它打破了我们的思维定势,给语法学带来了一股活流,使我们可以再一次的回顾以往所走过的路,思考这些年汉语学界努力的得和失,总结一下按照西方理论我们还有哪些关键问题还不能解决,而且在这种模式下能否看到有解决的希望。然而,实事求是地说,作为字本位的单位,“字”仅仅是单位,不管指的是哪一种“字”,它们无一不是单纯的单位,丝毫不蕴含关系或结构。因此仅仅用“字”去控制,显然力有不逮。其次,“字”的多义性以及使用在三个完全不同的方面(语义核心,音节的音义关联,最小表义单位),虽然有其方便,但是却不符合术语对单一性的要求。
我们看到,字本位的创建者虽然倡导与语义语法,但单靠“字”这个单位是建立不起语义语法来的,既无法控制句法,更无法建立完整的语法理论。因此,到了句法部分,该理论就引入了话题—陈述结构作为句法的基点。“话题—陈述”结构(可简称为“话题结构”)实际上并非“字”所独有,任何缺少形态或形态退化的语言,甚至形态丰富的语言都有这样的结构,只是优势不同而已。话题结构应该属于信息关系。它与“字”既无直接关系,也很难说存在间接关系,而是一种准外加的关系。这样看来,“字本位”应该解读为“字-信息关系本位”才较贴切。这样的本位应作为一种“单位-准外加关系”的类型。也唯有如此,字本位才能满足建立“本位”的要求。这样一来,“字本位”就完全是一种二元结构。
3.2 “本位”中心/基点的主与辅
我们还发现,以上各种本位实际上都是以单位为主,然后辅以关系,或者仅仅是以单位作为中心/基点。那么能否以关系为主,再辅以关系,甚至单纯以关系构建本位呢?我们以为是有可能的。例如建立以话题-述题或主-动-宾关系为中心/基点的本位,或把单位降低为辅助身份,甚至忽视或回避单位。我们觉得,对于汉语这种词和非词界限极其不明,甚至语素和非语素也往往界限模糊的语言,这可能也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模式。可惜,至今没有人去设法尝试。看来我们的想象力还很不够。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一角度试着列出下表:
【表2】
本位名称
|
要素构成类型
|
?词本位
|
单位本位
|
句本位
词组本位
小句本位
|
单位(主)-关系(辅)本位
|
字本位(=字-话题结构本位)
|
单位(主)-关系(主)并重本位
|
词类本位
|
关系(主)-单位(辅)本位
|
?X本位
|
关系本位
|
说明:左侧的问号表示成立存疑。因为仅仅以词作为基点的“词本位”(包括真正试图仅以字作为基点的字本位)都是很难成立的;而仅仅以关系作为基点的“X本位”(假想)也是很难成立的。
3.3 关于复本位。一个新的问题是:货币有除了单本位之外,还可以有“复本位”,既是金本位,又是美元本位。语法是否也可以有复本位呢?语法学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前面已经分析过,这些本位学说,看上去都只用一个基点,不是句就是词组,实际分析下来都是2个基点,一是单位,一是关系。虽然大都是一主一辅,也都该算是“复本位”。就单位而言,词类本位用的是词,词组本位用的是词组(而且只管到单句),都是单位要素的单本位。句本位看起来是单本位,实际上,汉语的单句和复句是两种不同的单位。单句的语法关系跟复句关系完全不同,前者的中心词分析法和句子成分只能贯通各个分句内部,而无法运用于分句之间。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属于语篇范围,这与英语完全不同。句本位是以单句为主,辅以复句,因此句本位可算是单位要素的“准复本位”。我们再来看看“字本位”,创建人说“字”是语义核心之字、音义关联之字、语素之字三个方面的交叉,从术语学的角度看,这是否就是好的选择,值得商榷,因为术语追求的是单义。但是从要素分析角度看,所谓的语义核心之字,音义关联之字,语素之字,正好说明它是三种单位,三个方面的单位,因此在单位这个要素上,“字本位”又是单位要素的“复本位”。看来,语法跟货币有太多相似,复本位不但是理论上的可能,还是已然的现实。请看下表:
【表3】
本位学说
|
单位
|
类型[限于单位范围]
|
词类本位
|
词
|
单本位
|
词组本位
|
词组
|
句本位
|
句子(单句;复句)
|
准复本位
|
字本位
|
语义核心;音义关联;语素
|
复本位
|
4 余论
4.1 术语“本位”简评
由译名的纷繁各异看来,
黎锦熙
先生的“句本位”或“词类本位”名称完全是他自己的创新,是在当时“本位”一语流行时的一种使用或发展。因此,语法本位中的“本位”乃是汉语所特有的一个术语,它姓“汉”。与国外语言学的术语系统很难接口。本位不可能是单一的。表面单一的词类、句、词组、字等名称,并不能完全掩盖其实质上需要的双基点:单位和关系。“本位”实质上是个二元结构。另外,本位的译名纷异,“本位”难以根据字面确切理解、内涵含糊游移且时而更换,这些情况可以说明:“本位”这个词作为术语似乎并非最佳选择。的确,“本位”已经为汉语服务了近一个世纪,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显著的贡献。但这个术语对世界语言学的贡献令人怀疑,因为它所涉及的领域和观念(即研究重点/中心从词法转向句法)在使用当时已经成为西方语言学的潮流,并非中国首创。“本位”并未为中国获得多少语言学的话语权。它在中国范围内沸沸扬扬,西方世界却无视这个术语及其在中国语言学内的热议。我们到了21世纪,到了需要有新的开创的时代,我们又不能不质疑:还有没有更合适的表达,有没有更合适的概念、视点、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解放习惯已久的思想,寻找或开辟新的语言研究领域,并为此创设新的观念和概念/术语?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到部分语言学话语权,才能获得世界的重视与尊敬。
4.2 “本位”必要性质疑
“本位”学说不但是一种理论、方法,也是一种对语法控制系统的假说。词类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和字本位就是四个主观性控制系统。这些“本位”的思路都是:把所有的结构问题都归结到一个项目上,用这个项目去解释、控制所有的结构项目。这个想法有它的优点,可以以简驭繁。这本来也是科学的一个思路。但这也常常只是自然科学的传统思路。近代以来,语言学者追求的就是自然科学的模式和方法,对“本位”热情就是一个明证。自然科学中化学以分子作为基点,物理学以原子作为基点。把物质性能和物质化合归结到原子或分子,以此控制千变万化,也使语言学者十分欣羡。然而这只是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这种传统的科学观点已证明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已受到严重的挑战,已开始动摇。科学也是一种历史范畴,还正在发展。
尤其是人所创造的语言,已经让人越来越觉察到它不是一个单一基点发生并形成的系统。语言所面临的控制因素更多。在语言或语法中,我们至少可以分离出语言或语法的本体因素、人脑心理因素和社会人际因素三大类。现在的本位仅仅只能管到本体部分,尚未涉及另外的二者。如果加入新的层面,传统的这些本位学说都将可能面临困难。
不错,一个系统或成系统的研究必须具备内部的和谐与统一,但是否就必须以一个基点为必要条件或前提呢?生成这种和谐与统一可以有多种设置供选择。比如:某种理论观点,某种视角,某种具备贯通性的起点,某种基础平台,它们都可以形成和谐与统一。本位只是这多个可能中的一个。通常认为,科学都遵循一元论,二元论甚或多元论都是错误的。现代语言学长期模仿、追求的就是自然科学的一元论模式。到了今天,在自然科学都开始怀疑如此模式的时候,参与要素更多更复杂的人文和社会学科将如何应对,语言学又将如何应对?
除了实用型的金融业和研究型的语言学以外,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使用“本位”的术语与概念。最具有客观性质的数学、物理或化学,它们有什么本位学说?最具有主观性质的文艺学、社会学,它们的本位又是什么?显然,本位不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唯一选择。只要实事求是,在每个层面或界面上寻求适合于该范围的基本单位,探求最基本的关系类型,控制语义的最基本机制,那么语言就可以踏出适合自己的科学之路,而不必事事追求贴近自然科学。因此之故,质疑“本位”就毫不奇怪,也就非常需要了;也因此之故,放弃对“本位”的追逐实质上可能就是一次思想解放。
4.3 控制系统或研究系统的多种可能
笔者曾经设想采用“移动本位”;也有学者主张“无本位”。但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前者无法确定有哪些“基点”以移动,可操作性可疑;后者则仍未提出可替代本位的具体方法,而且与语法中实际存在有某种基点或中心的事实不符。如果改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去观察,那么我们将可能会有新的认识。本位只是诸多可能控制系统中的一种。科学研究需要选取若干可控制全局的尽可能小并尽可能少的点去担任该研究系统或控制系统的起点,或者基点,或者中心,或者贯通全局的某个单位或关系。而确定某种起点、或基点、或中心、或控制要素需要经过实践,由实践来决定应该是哪个点,是什么性质的点,是一个点还是几个点,而不是在实践之前。研究的初始应当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具体问题分析入手,有什么分析什么,不谈系统。只有在广泛涉猎和实践以后,最后才选择何种“点”作为完整系统的起点/基点/中心/控制要素。每个研究者完全可以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各种“点”的选择空间中飞翔。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立体的多面的语言,更需要采取灵活、求实的态度,去怀疑,去创新,去构建更有效的控制系统或研究系统。而为了保证构建控制系统的有效与经济,在选择“点”以及多少“点”的时候,我们提出如下需要满足的条件:
1)可选择起点、基点、中心或控制要素等中的任何一类;
2)在满足分析需要前提下采用尽可能少的起点/基点/中心/控制要素;
3)一定质的事物取用适合于该一定质的起点/基点/中心/控制要素;
4)一个可贯穿全局的观点或方法。
笔者曾以音节作为起点,采用相关性观点去观察汉语音节与语法的关系,发现汉语的语法类型与汉语音节类型有着较紧密的相关性。但音节又不能控制全部,需要引入语义等必要的控制要素。其中相关性就是一个贯穿全局的观点,也是一种方法。这也许可作为一种实验。(参见史有为2008)。
按照另一种可补充的观点,任何研究都应该保持张力或采取张力方法,即在多于一个控制力的彼此间寻求最大的平衡或求取最大的可能。这样的观点可能并不符合一元论,却含有东方的哲学。笔者以为:中国哲学的祸福相依相伏、阴阳相生相克,正是营养当代语言学的必需。也许人文科学更适合采用这样的方法论。笔者也曾以语言初始语法化状态的话题-述题结构作为出发点,在语法化过程中引入主谓结构因素和强/弱协同化因素,观察话题化与主语化这一对控制力在发展中的相互消长,从而解释语言不同语法类型以及共性与个性关系。这也许可作为一种多控制要素的实验。(参见史有为2005)
我们希望:突破“本位”之视界应有利于拓宽语法学之研究,并可为更多原创性的研究提供支撑。
2008.8.28.二稿,2009.3改定
参考文献
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1998年版,商务印书馆,北京。
李葆嘉
等:2007,《语义语法学导论:基于汉语个性和语言共性的建构》,中华书局。其中第四章“字本位观与语义句法论”
李宇明 1997,汉语语法“本位”论评——兼评邢福义“小句中枢说”,《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金立鑫、白水振:2003,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汉语学习》第5期
史有为:1991,多元·柔性·主体——80—90年代语法研究大势之我见,《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第4期;收入《80年代与90年代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204-210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史有为:1994/1996,小句和小句本位,《中国语研究》38号,81-97页,东京:白帝社。
史有为:2005,话题、协同化及话题性,《语言科学》,2005年第3期,科学出版社。
史有为:2008,音节结构与语法手段的相关性考察——汉语音节在语法中的地位,《中国语言学》创刊号,2008年7月,山东教育出版社。
伍铁平:1980,直接教学法和自觉-实践教学法重探,《上海外语教学》,1980年第3,4期。并收入《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增订本),116-134页,1990,上海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 1995,小句中枢说,《中国语文》第6期。
徐 杰 2005,短语与小句之间的差异及其蘊含的理论意义,《汉语学报》2005年第4期。
徐通锵:1991,语义句法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收入《80年代于90年代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38-62页,1992,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徐通锵:
1994a
,“字”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2期,1-9页。
徐通锵:1994b,“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3期,1-14页。
徐通锵:1996,《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
徐通锵:2001,《基础语言学教程》,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2004,
徐通锵
教授谈语言理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305-310页。
徐通锵:2005,“字本位”和语言研究——《汉语字本位研究丛书》总序,《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1-11页。
徐通锵:2008,《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朱德熙:1982,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中国语文》第一期;收入《朱德熙文集》第2卷,299-309页,商务印书馆,北京。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陆),68-79页,商务印书馆,北京。
作者:史有为 日本明海大学名誉教授,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杂志代表(主编)
Email: shiyw2008@yahoo.com.cn
【附录】“本位”英译情况举例
语法本位= basic grammatical unit见:汉语语法本位学说论析(周国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句本位=sentence standard见:《新著国语文法》及其句本位语法述评(黄婉梅//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sentence-based(可能相当于句本位)见:《语言学简史》(英·罗宾斯(Robins
R.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9月)
句本位=Sentence-level见:《新著国语文法》的句本位语法体系(李志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句本位=the Sentence as the Standard Level见:论太拢“句本位”(张卫萍//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句本位= Sentence-oriented见:句本位引导学生突破句本位理解局限(张晓玲//孝感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句本位=Sentence见:突破句本位局限推行篇章教学(蔡崇尧//语言与翻译(汉文版) 2002年
第3期)
词本位= Word-based见:论"词本位"理论的困境(宋亚云//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词本位=Word-centered见:从"词本位"到"字中心"——对外汉语教学的战略转移(张德鑫//汉语学报2006年第2期)
字本位=Zi as the Basic Structural Unit见:英汉思维差异的"字本位"视角(张军平/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字本位理论=Character-centre Theory见:字本位理论和汉语语法的研究策略(陈默//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字本位理论=Primacy of characters见:“字本位”理论与汉语语法学的革新(陈炯//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字本位理论= Theory of Regarding Character as the Foundation见:简评徐通锵"字本位"理论(师蕾//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字本位理论= Characters as Basic Units见:“字”本位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刘晓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字本位理论=The
Theory of Sinigram as the Basic Unit见:字本位理论与英汉对比研究(唐琼玲//外语教学2004年第1期)
字、词、词素本位= Positions of Character, Word and Morpheme见:论汉语字、词、词素的本位问题(孙剑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篇本位= Text-oriented引导学生突破句本位理解局限(张晓玲//孝感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基本单位=the basic unit字、词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及教学策略(任瑚琏//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4期)
语义单位本位=Meaning as the Basic Unit见:英汉对比观照下的语义单位本位研究(李相群//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小句中枢=clause as nucleus见:小句中枢说与句型研究和教学(李芳杰//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
小句中枢=the
Pivotal Status of Clauses见:从词性标注看小句的中枢地位(温锁林//汉语学报2004年 第1期)
本位研究=the
Linguistic-Base Study见:“本位”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潘文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本位学说=Ideas of Standard见:汉语语法研究“本位”学说理论发展述评(李计伟//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本位=ontology见:以"计算"的眼光看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问题(詹卫东//汉语学报2005年第1期)
本位=Standards见: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金立鑫、白水振//汉语学习2003年第5期)
本位=Basic Unit见:汉语语法“本位”述略(肖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sentence orientation见:Language
Arts & Disciplines(Peter
Jordens, Josine A. Lalleman,1988。作者还认为the Sentence as the Standard
Level这个说法不好)
word- and sentence-level见:Phonological typicality
influences on-line sentence comprehension(Thomas A.
Farmer, Morten H. Christiansen and Padraic Monagha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103.32 (August 8,
2006): p12203(6). )
sentence-level and local (phrase-level)见:A neural correlate of
syntactic encoding during speech production(Peter Indefrey, Colin M.
Brown, Frauke Hellwig, Katrin Amunts, Hans Herzog, Rudiger
J. Seitz and Peter
Hagoor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98.10 (May 8, 2001): p5933. )
文中所列英译形式又见于网络。
On "Benwei"
Abstract: The Chinese grammatical term
"-Benwei" was created by Chinese grammarians to refer to something
like "-based", "-centered" or "-oriented". However, due to the vagueness
of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th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of the
term is hardly unified in literature. A grammar system consist of
fundamental element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Along with the foci of the
two factors shift, different types of “Benwei” analyses appear. While
many scholars in
China
concern themselves too much with “…Benwei” analyses, it is not impossible even
if there is no “…Benwei” in grammar analyses.
Keywords: Benwei(-based/-centered), Ju Benwei
(sentence-centered grammar/ sentence-based analysis),
grammar analysis, control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