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资”

 

汪惠迪

 

 

 

  词语无国界。它随着语言的用户流动,随着信息的传播流动。
  前两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小资,很快就被香港的媒体逮住。去年,《亚洲周刊》以“中国小资崛起,领导13亿人消费潮流”为封面专题,做了报道。新加坡的媒体上也曾出现过小资。
  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新天地,广州的珠江畔都徜徉着小资的身影,其实,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小城市都可以寻觅到他们的踪迹。
  最近,又出现了“亚小资”——比小资次一等的小资,就像热带和温带之间有个亚热带,校官之上少将之下有个准将一样。
  小资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有人说,得从穿什么衣服上什么馆子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车子看什么电影读什么小说喝什么咖啡去哪里旅行等等方面,全方位地加以考察评估判断。
  于是,有人吃饱了便考察去了,终于有所发现。原来小资穿的是一流品牌的二线产品,吃的(冰淇淋)是哈根达斯(Haagen Daze),喝的(咖啡)是星巴克(Starbucks),饮的(啤酒)是科罗娜(Corona),住的是公寓小单位,开的是宝来小轿车(Bora),读的是张爱玲或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看的是美国原声电影,听的是最新流行歌曲,玩的是丽江阳朔……他们不屑看电视,却专买盗版VCD外国片回家看。小资三十上下,多数未婚——未婚而已,未必不婚。
  小资还有什么特征吗?有的。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英文未必棒,开口却一定要掺英语。他们职业稳定,收入较高。他们不屑与流行为伍,在流行到来前,他们是追捧者,在流行到来时,他们是唾弃者。他们喜欢站在主流与大众的边缘和角落里,固执而狂热,忧郁而含蓄。因此,他们可能是月光下的忧郁诗人或酒吧里的狂放歌者或在写字楼里边听电话边处理文件的丽人。
  还有人说,小资指的是人的意识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将目光内敛到自身的生存状态,从而寻求自我接受、自我满足和自我感动。天哪,岂不是越说越玄,越听越莫名其妙了?还有更玄妙的呢——小资既是你,又不是你;既在你身边,又不在你身边。它是城市中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存在,一种浪漫情绪。城市不能缺少它,否则,了无生趣。这帮人说到最后,撂下一句话: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定义小资。
  最有眼光的是商人。他们也只说了一句话:小资是收入不错又讲究生活品质的年轻人。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