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中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

杨欣儒

1.前言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在1982年以前,课程纲要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改革,课本沿用传统的繁体字、旧字形,异体字处处可见,拼音工具是注音符号,所以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规范可言。自1982年开始,华小(华文小学)逐步推行KBSR(小学新课程纲要)。KBSR的推行,可以说是我国有史以来最重大的课程改革。由这年开始的华小课本,排版是横排,采用的是简化字、新字形,而注音工具则是汉语拼音。从1982年至1993年,KBSR与KBSM(中学新课程纲要)在全国全面落实,对马来西亚的华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革新和挑战。目前KBSR与KBSM的新课程纲要已经到了一个段落,由今年2003年开始我国中一(初中二)和中四(高中二)的华文课本将取代现在使用的课本,而后逐年淘汰所有目前使用的中小学课本。
  教育体系的革新,造成了老师,尤其是华小的老师面对新的挑战。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种挑战使他们对语言文字规范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老师开始有更多在职培训课程,同时在教学上对文字、语音、语法等方面都更认真地钻研。
  由于工作上的方便,笔者经常接触各地中小学华文老师。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都常碰到语言文字规范和教学上的问题。本文针对语音、文字、词语和语法规范四方面来探讨。

2.语音

  由于本地华人的方言主要是粤语、闽南语、潮州语、客家语和海南语,而这些方言的发音都与普通话迥然不同。具体的差异出现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几方面。
  本地华语鲜少有翘舌音,所以“商家”常给念成“丧家”,“赤字”念成“刺字”,“中和”与“综合”的声母不分。韵母方面,撮口音也时常给念成齐齿音,例如不分“剧院”和“妓院”,“院子”和“燕子”的不分。前后鼻音也经常给混淆,例如“反问”和“访问”不分,“陈旧”和“成就”也搞不清。有些方言的“h”和“f”也不分,例如“会”和“吠”,“方法”给读成huAng huC。由于受到方音的影响,许多学生常把非去声的词给读成去声。
  学习轻声是小学生的难点,多数学生都不能掌握轻声词,例如“报酬”(bDochou)给念成“报仇”(bDochPu),“本事”(benshi)指本领的轻声词,却给念成bGnshL,指故事情节。掌握儿化词本地学生也有困难,如“猫儿”往往给读成mAo Fr,后鼻音儿化词学生在发音方面更有困难,如“药方儿”“小虫儿”,等等。
  中国语委、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在1985年12月27日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马来西亚老师和小学生在1996年之前经常对这些审音词掉以轻心。不过随着1996年《现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下同)在马来西亚面市后,大家才比较重视这批审音字。
  音变也是中小学课程纲要里的项目。“一”“不”、上声词的音变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为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AABB式和ABAC式叠音词的教学没有多大的难度,因为它也有一定的变调规律。不过ABB的叠音词却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只能靠死记。不同版本的语音参考资料却有不同的注音,同一个ABB叠音词,有些BB注原调,有些注变调为第一声。根据《现汉》,下列38个ABB叠音词BB必须念成第一声:
  白晃晃、白蒙蒙、碧油油、沉甸甸、汗淋淋、黑洞洞、黑糊糊、黑蒙蒙、黑油油、红彤彤、灰蒙蒙、火辣辣、金晃晃、蓝盈盈、懒洋洋、亮堂堂、亮锃锃、亮铮铮、绿茸茸、绿莹莹、绿油油、乱蓬蓬、乱腾腾、慢腾腾、毛茸茸、明晃晃、清凌凌、热腾腾、软绵绵、湿淋淋、湿漉漉、文绉绉、乌油油、雾茫茫、香喷喷、笑吟吟、血淋淋、直瞪瞪。
  老师只要记住上述38个ABB叠音词一律都要变调为第一声,其他ABB叠音词读成原调就行了。

3.文字

  在小学新课程纲要推行前,老师对新旧字形、选用字和异体字都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例如“象”“鬼”“兔”的写法和笔画数目尚不能确定;“杯”写成上“不”下“皿”,许多老师尚不知道这是异体字。KBSR的新课本解决了不规范字形的问题,因为课本的排版基本上是简化字、新字形和选用字。
  此外在汉字的教学上,许多老师经常碰到字体的问题,例如“走之旁”的第二笔是“横折折折”还是“横折”,“小”字作为偏旁组合时,它的第二笔是“点”还是“撇”,也经常成为老师的争论点。其实前者是楷体,后者是宋体,根本没有所谓正误的问题。
  笔顺也是老师经常碰到的教学问题。“火”的第二笔是“点”还是“撇”,“脊”的第三笔是“点”还是“撇”,“敝”的第一笔是“竖”还是“点”,仍然是老师时常混淆的问题。事实上,  随着中国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在1997年4月7日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的联合通知》后,汉字的笔顺已经是规范了,一切纷争可以说是多余的。
  汉字的基本笔画过去一般认为是8 种,上述《通知》已十分明确地规定为5 种,即:横、竖、撇、点、折。其他许多变形的、复杂的写法都可以归纳为这 5 种基本笔画。
  部首教学也是当前教学难点。中国国家语委和国家出版局在1983年公布了《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规定了201个部首。老师所面对的问题是部首归类的问题。例如“求”《现汉》归入“一”和“水”部,《新华字典》却增加了一个部首“、”;“益”《现汉》归入“八”“皿”部,《新华字典》却将之归入“八”“皿”和“、”部;“幽”《现汉》归入“ ”“山”和“幺”部,这个字在《新华字典》里却多了一个部首“½”。老师在教学部首时因而往往无所适从。希望有关方面能尽快进行部首归类的规范化工作,以使一字一部或一字多部能明确和具体化,方便老师教学。
  由于深受迷信观念所影响,家长给子女取名时根据姓名学,用的是生僻字,非《康熙字典》里的字不取,或者是异体字和生造字,已经简化的字不用而坚持书写繁体字。取名用生僻字、异体字、自造字,大多数人不认识,因而失去称呼的作用。人名用字不规范,就不符合信息化的要求。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名单,成绩都是由电脑处理的。上述取名用的生僻字、异体字、自造字电脑是打印不出来的。所以它对老师的教学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最近家长给孩子取名,英文的拼写逐渐朝向汉语拼音的拼写法。这是一种靠向主流的趋势,也是海外华人名字朝向国际化拼写的潮流。新加坡人民采用汉语拼音拼写,比马来西亚提早了至少15年。根据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姓和名是要分开写的。就如“姚德怀”这个名字,汉语拼音的拼写是Yao Dehuai, 而不是姓和名分开写,写成Yao De Huai。据我所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姓名,虽然采用的是汉语拼音,但姓和名却分开拼写。还有一种拼写法,根据的也是汉语拼音,不过名字之间却用了连接号,写成De-Huai。如果要采用汉语拼音来拼写姓名,我认为应该遵循规范的拼写法,即名字要连写。
  不规范的度量衡单位汉字符号也经常在学校里出现,例如不规范的“公尺”取代了“米”,不写“英里”却给写成“哩”。老师在教学时,必须要严格遵循规范的汉字符号。
  有两个字,本地华文报章用错了而并不自觉,老师也因而以讹传讹。
  “余”现代汉语并没有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义,所以不会和“馀”混淆,必须写成“余”。只有古籍才要保留“馀”字,因为类似“余年无多”和“馀年无多”的句子,用了“余”和“馀”意义才能确定。另一个字是“於”,应该写成“于”,但是在本地的华文报章上“於是”“由於”“终於”俯拾即是。报章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华文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规范的字满报皆是,老师还敢鼓励学生多阅读报纸吗?

4.词语

  词语规范化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论性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几方面来探讨。首先是区域性词语,这些词语已在本地沿用了好几代。就以“巴刹”为例,老师和学生已经用惯了这个词语,似乎很难以“菜市”来取代它。其他如“巴仙率”(百分比)、“五脚基”(骑楼底)。老师如果对于规范词语没有一定的认识,在批改作业时,有时的确很难判断正误。
  其次是外来语,特别是英语和马来语的干扰。学生贪图方便,直接从外语音译借过来。下列是一些例子:
 

英语

本地词语

规范词语

 

马来语

本地词语

规范词语

license

礼申

执照

cempedak

煎不辣

包丰

summons

三万

传票

sotong

苏冬

墨鱼、乌贼

film

菲林

胶卷

lorong

罗弄

tips

贴士

小费/情报

musang

毛生

果狸

  第三是方言受到了外语的影响,由外语翻译成华语的过程中,造成一些不规范的词语出现。请看以下的例子:
 

英语

本地词语

规范词语

 

马来语

本地词语

规范词语

ten  thousand

十千

一万

batu dua

二条石

两英里

second gear

二号牙

二号排挡

kaki lima

五脚基

骑楼底

 

 

 

makan angin

吃风

度假

  第四是本地方言的大量“渗透”进入华语,这类词语在课本和作业本里比比皆是。以下是一些例子:
 

本地词语

规范词语

 

本地词语

规范词语

长气

罗嗦

收盘

倒闭

火水

煤油

云石

大理石

斋菜

素菜

七早八早

大清早

假死

装蒜

公司(看)

共(看)

时间表

课程表/课表

华文节

华文课

一间学校

一所学校

一粒西瓜

一个西瓜

山猪

野猪

掌上压

俯卧撑

交通圈

环岛

户口

户头

车衣

织衣

针车

缝纫机

绘测师

建筑师,设计师

黏合剂

黏着剂

油站

加油站

对打

对垒

接生妇

接生婆、接生员、产婆

电单车

摩托车

血友症

血友病

血红蛋白

血色素

黑青

(xiG)

胶擦

橡皮

树胶圈

橡皮筋

空头

门路

打架鱼

斗鱼

威风/体面

教育部长

教育部部长

副教育部长

教育部副部长

雪柜

冰箱/电冰箱

零用钱

零花儿/零钱

  随着港台录像带和激光视盘、传媒的流入我国,许多不规范的港台词语也出现在学生的造句和作文里,这些词义本地报纸屡见不鲜,例如:
 

港台词语

规范词语

 

港台词语

规范词语

威水

威风/体面

发梦

做梦

整古/

捉弄

猪手

猪脚/猪蹄

放飞机

爽约

中招

上当

第一时间

最快时间

走鸡

错过

大哥大

老大哥/无线电话

走宝

错过机会

货柜

集装箱

斩获

收获

 

 

 穿

  穿

 

 

 

 

出猫

作弊

二五仔

坏蛋,坏小子

公仔书

小人书

反骨仔

无情无义的人

蒙查查

胡里胡涂

安老院

养老院

残障

残疾

塑胶

塑料

分分钟

随时

造案

作案

  有些港台词语和汉语是名同义异,老师在教学时要非常谨慎,以免出现词义表达错误的问题。以下是港台词语和规范词语名同义异的例子:
 

词语

港台词义

  据《 汉》 义(规范)

一刀切

狠赚一笔,狠讹一次

不顾实际情况,用同一方式处理问题

便

 

  便;顺 手;简 单;

  动,

 

 

 

  庭;

原始

 

 

醒目

机灵

文字,图画等形象明显,容易看清

来路

外埠运来的,进口的

向这里来的路;来源

料理

菜,菜肴;烹调,烹饪

处理

碍眼

显眼又难看

不顺眼;嫌有人在跟前不方便

机车

摩托车

火车头


  还有许多词义《现汉》列为“方言”,究竟是否规范,一直都在混淆着老师。以下是一些例子:
 

方言

汉语

 

方言

汉语

冲凉

洗澡

巴士

公共汽车

锁匙

钥匙

的士

计程车

扫把

扫帚

脚踏车

自行车

  如果上述词语是规范的,那么下列词语《现汉》也列为方言词,理应是可以接受为规范的,可我们有谁会了解它的词义呢?
  得样儿、老帽儿、靠边儿、有戏。
  这些词儿都是北京的方言,不翻查词典我们难以知道它的意义:得样儿(服装、打扮好看),老帽儿(不懂行的人,外行人),靠边儿(说的话近情理),有戏(有希望)。
  老师在教学时,也经常碰到类似“缘故”和“原故”、“连贯”和“联贯”、“宏愿”和“弘愿”何者为规范的问题。其实这些都是异形词,都是规范的写法。异形词也叫“异体词”,指的是词形不同而含义相同,并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可以换用的一组词语。它也可以说是同义词中的等义词。笔者在1987年根据1984年版的《现汉》,整理出了一批异形词(拙作《语音与文字》,1987,马来西亚霹雳州南洋出版社)。以下为一些例子:

 

并列式异形词两者并列注释

左行为主有注释,右行为次无注释

车厢

车箱

斑白

班白、颁白

彻底

澈底

仿佛

彷佛、方弗鬃字头

吩咐

分付

会演

汇演

干预

干与

女工

女红

狡猾

狡滑

押韵

压韵

坐位

座位

滋生

孳生

  1996年《现汉》(修订本)出版后,上述并列式的异形词都改为以左行为主的异形词。
  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在2002年3月31日颁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试行)。这个表根据“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分批整理”的工作方针,选取了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公众取舍倾向比较明显的338组异形词,作为第一批进行整理,给出了每组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
  下列是《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一些例子(每组作行的选取的推荐词形):

 

百叶窗

百页窗

 

跌跤

跌交

保姆

保母、褓姆

喝彩

喝采

辈分

辈份

角色

脚色

本分

本份

纽扣

钮扣

瓷器

磁器

飘零

漂零

担心

耽心

日食

日蚀

凋谢

雕谢

神采

神彩

  上述异形词是以左行为规范的词形,《现汉》只收录左行的词形,右行的并没有收录。老师在备课时只要多翻查《现汉》,就能肯定规范的词形。
  不过,下列一些选取的词形和《现汉》的有异,即该表列为推荐的词形在左行,不是推荐的词形(右行)《现汉》却收录为推荐词形。以下为这类的部分异形词:

 

标志

标识

 

阔佬

阔老

奢靡

奢糜

驾驭

驾御

戴孝

代孝

入座

入坐

叮咛

丁宁

诿过

委过

服输

伏输

渔网

鱼网

  对于这类异形词,笔者认为既然《现汉》已经收录了,至少在《现汉》新的修订版本出版之前,左右两行都应该接受为规范的词形,这样老师在教学上才有所依据。


5.语法

  本地最常听到的一种句型是“XX来的”,例如:什么来的、那是什么书来的、他是谁来的........一般中小学学生的语病随处可以听到:明天我去你位(明天我去你的地方)、坐跟他(跟他坐)、借过(让开)。报章经常都有病句出现:XX是他的最爱、XX衣着出位,还有许多不知所云的句子。
  本地华语言的语病虽然俯拾即是,不过语法规范问题不像词语规范那么严重,主要原因是语法错误比较容易发现。其次是语法规范问题不比词语规范的争论大,因为许多词语你说不规范,别人却可以轻易引用名家经典来反驳你,指出某某名家用过这些词语。反之,语法规律比较容易掌握,因而语病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不过许多人却难以改正语病,原因是积非成是(其实还是错误),或者习惯成了自然,干脆错到底。
  除了上述的“XX来”是最常发现的语病之外,本地人还有滥用“有”的习惯,以下是我们时常听到或看到的病句:他有来(他来过)、我有买(我买了)、你有没有看(你看过吗)。
  错用“被字句”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句式:报告已经被提呈给总部、文章被写好了、表格被填妥了,等等。
  多项定语也是老师时常碰到的语法问题,例如:“我国一位杰出的羽毛球选手”和“我国杰出的一位羽毛球选手”。老师如果没有基本的语法知识,就比较难以判断哪句有语病。多项状语的语法问题比多项定语更难处理,例如:“学生愉快地在礼堂里唱歌”和“学生在礼堂里愉快地唱歌”,面对类似多项状语的句子,哪个句子有语病,老师就觉得十分棘手。
  其他如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累赘等语病,都时常在中小学作业本上出现。有些作业本的选择题,要学生找出有病句的答案,在ABCD的4个答案中,至少2个答案是病句。有些作业本要学生找出没有语病的句子,结果是没有答案,因为每个句子都有语病。
  中小学华文作业本的素质差,已是公认的秘密。四年级的成语作业,有些问题笔者都不能回答。有些问题令人啼笑皆非,就以笔者看到的一个练习为例:经过许多次的失败后,让我们迎接光明吧!这个句子是要求学生填上“光明”的反义词,“光明”的反义词当然是“黑暗”。学生把上述句子照抄一遍后,就成了:经过许多次的失败后,让我们迎接黑暗吧!迎接黑暗?——你说是不

是笑话?

6.结语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在言谈间使用的华语,可以说是受污染到极点。
  “我这粒Wira买三十五千,刚卖掉的Kancil十二千。”“现在我要去油站打油和打风,因为我的轮胎漏风了。”这是老师讲的华语。“去年我的sejarah和pendidikan moral 考到credit,但是kimia和fisik 却fail。”这是大家随处可以听到的中小
  学生的本地华语。笔者担心的是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的华语将变成不伦不类的洋泾浜。所以当前我们必须加强语言规范化的工作,具体做到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课本局和考试局三位一体,向中小学积极地推广规范华语。至于大众传媒也必须注重语言规范,因为这些媒体的语言都是中小学生吸取和学习的对象。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教授说过:规范必须有根据,汉语规范化的根据是汉语的内部发展规律。所以在探讨语言规范化问题时,我们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律。
  对于语音规范化的问题,笔者认为争论性并不大,因为老师都可以《现汉》为依据。至于文字规范化问题也容易处理,只要大家根据《现汉》作为准则,许多不必要的纷争都可以迎刃而解。语法方面,由于本地华语一直都受到方言的干扰,所以老师必须加强语法教学的训练,主要能作到区分规范的华语和方言。
  在推广语言规范化时,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词语规范。依笔者浅见,中小学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尽量能以下列几点作为依据:

  1. 凡是《现汉》已经收录的词条,包括标以“方”的“准规范”方言词条都可以接受为规范词语。凡是华语已经有固定的词语,本地词语如“巴刹”(菜市)、“吃风楼”(别墅)“五脚基”(骑楼底)都不能算是规范的词语。

  2. 本地名同义异的词语,(也就是郭熙教授所说的“名同实异”)必须以普通话为标准,例如本地词语“计算机”本地人误作calculator(计算器),“计算机”是电脑。“土豆”不是本地方言的花生,普通话“土豆”是马铃薯。

  3. 凡是本地特有的词语,主流所没有的,必须按“名从主人”的原则,根据本地所通行的词语为规范,例如:组屋、阿三糕、三层糕、晶露。规范化原则也必须顾及常用字的选择,如“叻沙”就不如“辣沙”译得好,因为“叻”是个生僻字,而“辣沙”却音意兼顾。

  4. 最近有大批的新词新语涌现,在还没有找到适当的对应词语时,暂时根据本地的。一旦本地大众传媒从主流获得肯定的词语时,我们必须根据主流。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亦然。就如前几天获得缅甸军人政府释放的民运领袖“昂山舒吉”,过去本地传媒的翻译是“昂桑素枝”,现在本地传媒都根据主流的译法。
     

参考文献

1 吕冀平,《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2000年3月,上海教育出
版社
2 李行健、费锦昌,《使用语言文字规范指南》,2001年7月,上海辞书出
版社
3 《语言文字规范手册》(1997年重排本),1997年9月,语文出版社
4 朱广祁,《当代港台用语词典》,1994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5 甘玉龙、秦克霞,《新订现代汉语语法》,1993年5月,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6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63期(2000年4月)
7 《语文建设》杂志(期刊)
8 《语文现代化论丛》(不定期刊)
 

本文回应:萧悦宁:回应杨欣儒先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