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散 记
姚德懷
啡、齋啡、啡色、啡話、網啡、公啡、嗎啡
有朋友問:“啡”單獨一個字, 是否有意義?
胡百華兄已經注意到, 香港茶餐廳有“奉送啡或茶”的張貼。其中“啡”自然是指“咖啡”。(本刊第69期第26頁。)
“啡”字單用, 可能還是近年來才有的現象。至於“啡”字與其他的字結合成詞, 則早已有之。
至少半個世紀以前, 香港已有“齋啡”這個詞, 沿用至今, 指的是不加牛奶、不加糖的咖啡 (black coffee)。
“咖啡色”, 香港粵語簡稱“啡色”, 由來也久。
香港《信報》副刊, 多年來有專欄名為“啡話”, 仿自“茶話”。有朋友指出,“啡話”可能還含有“廢話”自嘲之意。
香港近年來又出現了“網啡”, 仿自“網吧”。在“網啡”裏, 可以一邊喝咖啡, 一邊上網。這裏的“啡”是“咖啡館 (café)”的意思。“網啡”的英語招牌則是 Cybercafé。
今年3月底我到上海參加會議, 會後大家由余志鴻先生帶領, 到新開放的懷舊區虹口區 多倫路一遊, 意外發現有一家“公啡咖啡館”, 該店有以下自我介紹的文字:
享有百年盛譽的公啡咖啡館坐落於老上海公共租界的邊緣。即如今的虹口區多倫路文化名人一條街與四川北路的交界處 (多倫路8號)。在二、三十年代, 公啡咖啡館是當時中外白領、文化名人休閒、集會之地, 也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誕生的搖籃。當時的一批文化進步人士, 如:魯迅、潘漢年、田漢、茅盾、丁玲等都曾是公啡的常客。
如今, 當你坐在公啡咖啡館裏, 聽一曲老歌、聊一些往事、會一些老友新朋時, 那濃郁的咖啡香中依舊能讓你感受到淡淡的懷舊氣息與幽雅氛圍……
可知在二十世紀初, 已有“公啡”這個店名。“公啡”何解?可能是“公共咖啡館”的意思吧!那末,“公啡咖啡館”是不是“公共咖啡館咖啡館”呢?
再往前推, 有心人可能還會在十九世紀的小說詩詞裏發現“啡”字的單獨用法。
“啡”字還可與“嗎”結合成為“嗎啡”(morphine)。不過,“啡”字單用, 大概不能解為“嗎啡”吧!順便一提, 這裏普通話的“嗎 ma3”與“mor”的發音差別頗大。“嗎啡”大概是源自上海話的音譯, 上海話“嗎啡”裏的“嗎”讀為“馬 [mo]”。
〔附注:“以上談的是作為譯音字的‘啡’。‘啡’字本音本義見《辭海》及《漢語大字典》”。境外“網吧”英語多作 Internet café, Cybercafé; 少見用 bar.〕
2002年12月24日補記:
上文原載《語文建設通訊》第71期(2002年11月)第68頁。請讀者參閱同期汪惠迪先生的文章《喝“啡烏”寫“啡話”》, 該文也見《華語橋·汪惠迪文集》。
我今天再加上兩個例子。香港大埔滘自然保護區有四條山徑, 以顏色為名, 稱“紅徑”、“黃徑”、“藍徑”、“啡徑”。“啡徑”便是以咖啡色為標記的路徑。
九龍金馬倫道有間茶餐廳以粥、麵、茶、咖啡為號召, 門口左右兩邊掛上兩塊圓形招牌, 其中一塊招牌一面寫上“粥”字, 另一面寫上“麵”字; 另一塊招牌一面寫上“茶”字, 另一面寫上“啡”字。這也是“啡”字單用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