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一词的变迁
何华珍*
“小说”之名实,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论述最为详备,而《汉语大词典》对“小说”的释义举证,则可说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小说史略”。然而,倘要寻求现代“小说”概念的源头,则无论是《中国小说史略》,还是《汉语大词典》,都很难找到确切的答案。
治文学者认为,小说的概念和地位之所以发生巨大的变化,乃是因为到了近代,西方的文学观念极大地影响着我国文坛。1 诚然梁启超极力提倡小说创作,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也打破了古来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使“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说”为之一变。梁氏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道:“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2,然则,现代“小说”概念的衍生,是否与梁启超有关系?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失败后,梁亡命东瀛。航海途中,偶翻日人小说《佳人之奇遇》,由于满纸汉字,梁氏当时虽还不识日文,却也能看个大概。抵日后,创办《清议报》(1898年),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翻译《佳人之奇遇》;继之,又创办《新小说》(1902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可见,“新小说”的兴起,不但与梁启超有关,而且与日本密不可分。
沈国威认为,“小说”是源自日本的外来概念词,最早当出现于黄遵宪笔下。3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初版于1879年,《日本国志》完成于1887年。考《日本国志》卷三十三,有“稗官小说”、“小说家”、“看小说作家书”等语。4 然仅此定论,未免草率。小学馆《日本国語大辞典》“小説”条:“坪内逍遥がノベルという概念を翻訳するために、‘小説’という古語に新生命を与えたもの。/坪内逍遥因为翻译‘ノベル’(novel)一词而给古之‘小説’灌注了新的生命。”5《平凡社大百科事典》:“英語の<ノベル>の訳語として<小説>を採用したのは坪内逍遥であり/采用‘小说’一词作为英语‘ノベル’(novel)译词的是坪内逍遥”;又:“坪内逍遥の《小説神髓》は、こうした中国的な‘小説’概念と戯作文学との分裂を、西洋の‘ノベル’の側に引き寄せるかたちで統一しようとする試みであった。/坪内逍遥《小説神髓》,试图把中国既有的‘小説’概念和戯作文学(日本江户后期的通俗小说)统一到‘ノベル’(novel)这一西方的新概念上来。”6 野口武彦《小説の日本語》也持此观点。7 可见,沈氏定论“小说”源出日本,是有相当依据的。
坪内逍遥(1859—1935)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小説神髓》著于1885年,是小说理论的里程碑,在日本具有深远影响。坪内认为,中国和日本的传统“小说”(せウセツ)概念与西欧的“ノベル”(novel)并非一物,表示要“我小説<せウセツ>の改良進歩を今より次第に企図てつつ、竟には欧土の那<の>ベル<小説>を凌駕し/从此对我邦之小说逐渐进行改良,最后凌驾于西欧ノベル(小说)之上”,8 因而大力主张反映人情、世态、风俗的写实主义,反对劝善惩恶的功利主义。从《小説神髓》来看,坪内一方面有意将古之“小说”视为“せウセツ”,将西方的“小说”视为“那<の>ベル”,以显示中西“小说”之异;另一方面,又谓“小説すなはち那ベル/小说即那ベル(novel)”,给传统“小说”加进了新的内涵。这大概就是《日本国語大辞典》、《平凡社大百科事典》之立论所在吧。
或许有人要问,中西“小说”的差异到底是什么?西学东渐给既有之“小说”添进了些什么新的内容?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指那些偏颇琐屑的言论。至《汉书·艺文志》,则谓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类,列于九流十家之末。后经六朝志怪小说、志人小说发展为唐代传奇,故事体小说始而兴盛。宋元时期,“小说”成为说话家数之一,多指篇制短小的话本,与长篇“讲史”相对,进而成了故事性文体的专称。到了明代,小说的概念为之一变,一些中长篇作品也称作小说,小说与平话、演义的区别渐趋消失,而话本则成了短篇小说的专名。近现代以来,“小说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在话本小说、章回小说的基础上,并以外国小说为借鉴,加以发展,极为发达。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9 这种“以外国小说为借鉴”的成分就是文
化交流与语言接触的结果,也就是现代“小说”的新内容。
在日本,坪内逍遥之前,对“小说”的理解,基本步趋汉语,如岡白驹《小説精言》(1743)、《小説奇言》(1753),沢田一斎《小説粋言》(1758)等;《小説神髓》发表后,日本文坛及社会对“小说”的理解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遵宪、梁启超在使用“小说”一词时,大概是受到日本的影响。然而,从语源的角度论,即使在日本,用“小说”对译“novel”的第一人也不是坪内逍遥。据《外来語の語源》,《附音挿図英和字彚》(1873年)中就收有“novel”的译语“小说”。10 可见,日本学界对“小说”语源和“小说”文本的探究尚有疏忽,乃至误解。
我们知道,《华英字典》是近代第一位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英国牧师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历经十三年心血编撰而成的一部辞书。该辞书第三部为《英汉字典》,内容包括单词、惯用语等英汉对照,是中国英汉辞书之嚆矢。通读全书,我们发现马礼逊在1822年就已用古之“小说”对译“novels”,如将“Hearing of a few romances and novels forthwith think that they are
true”译作“听些野史小说便真信了”。11 又,马礼逊《广东省土话字汇》(1828年)第二部分也见有这样一个条目:“小说 Small talk,novels”。12 而卫三畏1844年在澳门出版的《英华韵府历阶》中,也用“小说”对译“NOVEL”。13
可见,“小说”近现代概念的产生,定然是西学东渐、旧瓶装新酒的产物;《汉语大词典》举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年)之用语以证,显然是太迟了。而最早将“novels”译作“小说”的,并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的传教士——马礼逊;作为旧词新用的“小说”,最早也不是出现于1885年的《小説神髓》,而是出现在1822年的《华英字典》。由于中国没有人深究它,日本人虽欲深究而又不得其实,因此,在文学文本研究和汉语词汇史研究方面才留下了这一小小的空白。 □
* 何华珍先生, 杭州浙江大学汉语史中心博士生、浙江财经学院中文系教师。
作者附注:本文为浙江省社联2001年度重点课题初期成果之一。拙文初稿草成后, 承蒙《语文建设通讯》编辑部惠赐有关资料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谨此深表谢意!
1.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21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二册,6页,中华书局1989年。
3. 沈国威《近代日中語彚交流史》,121页,笠間書院1994年。
4. 黄遵宪《日本国志》,3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日本国語大辞典》卷十,564页,小学馆1984年。
6.《平凡社大百科事典》卷七,451、452页,平凡社1985年。
7. 野口武彦《小説の日本語》,110页,中央公論社1980年。
8. 稻垣達郎《坪内逍遥集》(明治文学全集16),4页,筑摩書房1969年。
9.《汉语大词典》(缩印本)1431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10. 吉沢典男、石绵敏雄《外来语の语源》,419页,角川书店1979年。
11. 马礼逊《华英字典》第三部《英汉字典》,295页,澳门1822年。
12. 此引材料承蒙《语文建设通讯》编辑部赐告,谨谢。
13. 陈力卫《从英华辞书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载《原学》第三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