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呼机名称的变易
秦希贞*
“呼机、手机、商务通, 一个都不能少”, 当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响起的时候, 细心的观众也许会突然发现:这“呼机”、“手机”不就是原来的“BP 机”“大哥大”吗, 什么时候改名了?
这话还得从头说起。有的工具书和文章已经说清,“大哥大”“BP 机”原本为港澳地区词汇。“大哥大”本指黑帮组织中资格老势力大的大头头 (一般头头则称大哥), 由于他们在银幕或荧屏上经常是以手持无线电话机的形象出现的, 所以, 这种电话机就被叫做了“大哥大”。“BP 机”大概是英文 Beeper 或者
Bell Pager 的缩写, 后又因其发出的声音像“bi-
bi-”,因而人们也管它叫“BB 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大哥大”、“BP
机”作为一种新型的通讯工具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 后来又逐渐进入了内地。有意思的是, 九十年代中期, 围绕这两样新事物的名称, 语言学界和社会各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大多数人对“大哥大”“BP 机”二名大加挞伐, 理由当然很冠冕堂皇。―― “大哥大”是因其不体面的出身而且带有黑话意味,“BP 机”则是因其“外来户”身份而有些崇洋媚外之嫌, 甚或被斥为“文化糟粕”。要求“屏弃‘大哥大’‘BP 机’, 净化纯洁汉语”的声浪一阵高过一阵。新加坡的汪惠迪先生还曾专门撰文<屏弃“大哥大”>(《语文建设》1995年第四期) 来呼吁人们停止使用这一称呼。当然也有的语言研究工作者认为这两个词“生动形象, 语音亮丽, 富有表现力”(曹德和<“大哥大”的命运>,《语文建设》1998年第四期) 等等。但争论归争论, 无论媒体还是现实社会照样那么叫,《汉大商务汉语新词典》还将“大哥大”等以俗语身份纳入。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 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普及使“大哥大”“BP 机”的价格一降再降, 他们的使用者也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生意人普及到工薪阶层,“大哥大”“BP 机”不再是富有和阔气的象征, 原先笼罩在这两个新词上的牛气霸气和洋气的感情色彩逐渐褪去。这一时期, 涌现出了一大批中性色彩的词汇替代“大哥大”和“BP 机”。在一些媒体和文学作品中, 出现了“手提电话”、“移动电话”、“随身电话”、“手电”、“手提”、“手机”等名称和“大哥大”抢地盘,“Call 机”、“拷机”、“寻呼机”、“传呼机”、“呼机”与“BP 机”争名分。由于双音化的“手机”“呼机”名称更符合汉语的习惯, 这两个新词逐渐定型下来, 进入现代汉语的一般词汇中来。“大哥大”、“BP 机”和那些其它的称呼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被逐渐淘汰。
当今信息时代, 电视、报纸、广播以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快速便捷的传播对新词的产生和推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前“一名之定, 旬月踟躇”(清代严复语), 现在是“一名之定, 十年难期”(周有光语)。所以, 从“大哥大”“BP 机”到“呼机”“手
机”, 尽管其间历经诸多变迁而渐趋稳固, 我们依然不敢断言,“手机”“呼机”就是它们的最终归宿。今后这两件东西如果有了实质性的重大发展, 也许又改换新的名称, 甚至会被某种更先进的通讯工具所代替呢。眼下有的厂家就已经想出了新招儿, 来了个二合一, 生产的手机兼具呼机的功能, 这样“手机”就把“呼机”给吞吃了。所谓“呼机手机商务通, 一个都不能少”, 话音还没落, 已经少了一个了。将来呢?会不会来个三合一, 将这三者的功能合为一体呢?不是没可能, 甚至来个四合一, 例如让笔记本计算机吞并这三样东西都说不定呢。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新事物的出现, 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有新名词的出现, 我们且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