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
曾昭聪*
[摘 要] 明清俗语辞书在中国历代辞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今日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权威性的《汉语大词典》在编纂时似乎未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此作一拾遗补阙的工作,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关键词] 俗语辞书;词语;《汉语大词典》
本文各节探讨的词语:
1. 白饭 总指挥官 流速 流域 准星 警戒线
战况 明天 昨天 野战军 四时八节
2. 动作 宿营 唧筒
3. 私盐包 口快心直 攒劲
4. 动员 动刑 包围 兵团 厕所 脚心
5. 巧舌子 皇帝老儿 船长 军语 大舌
6. 军属 估计 外教
引 言
《明清俗语辞书集成》由日本已故著名汉学家长泽规矩也辑集,他从日本公私庋藏的中国古籍中精选有关书籍二十种1,于1974年由日本汲古书院影印出版。这些辞书多是俗语辞书,也有部分虽不是俗语辞书,但也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材料,或列举词条,或释义,或引证,或探源,或兼有数者,弥足珍贵。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9年将此书重新影印出版,嘉惠学林。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深感这二十种明清俗语辞书在中国历代辞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对今日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权威性的《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在编纂时似乎未对此加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此作一拾遗补阙的工作,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1
《大词典》是一部大型历时性详解语文词典,其编纂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力图反映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所以在每一词条的书证中,既要溯源,又要探流,这样才能反映该词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这中间的工作,尤以探源最为重要,因为最早的用例标志着一个词语的正式产生。但不可否认,《大词典》中尚有不少词条所举例证过晚。明清俗语辞书可以部分弥补这一阙失。这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有的是明清俗语词书本身的释义等可提前《大词典》书证的时代性,有的则是其引文可以提前《大词典》书证的时代性。例如(引例后面标明该例句所在《明清俗语辞书集成》的册数和页码):
【白饭】
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六“白饭”条:“无肴吃饭曰白饭,见少陵《入奏行》:‘与奴白饭马青刍。’东坡诗:‘但得得君眼青,不辞奴饭白。’”(一240)
《大词典》中卷4810页该条义项三:“谓没有菜肴的饭食。”举现代文学史作家沙汀作品例。据《土风录》,似此义当上溯至唐。考《杜诗详注》卷十《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为君酤酒满眼酤,与奴白饭马青刍。”[2](P870)其中“白饭”实指白米饭,并非无肴之饭。但据《土风录》所云“无肴吃饭曰白饭”,可见清代“白饭”已有此义;再细考,明代已有用例。《醒世恒言》卷一:“贾公道:‘……见放着许多荤菜,却教他吃白饭,是甚道理?我在家尚然如此,我出外时,可知连饭也没得与他们吃饱。我这番回来,见他们著实黑瘦了。’”[3](P39)清代继续沿用。《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要说一定得吃三百六十天白斋,这却大难!即如这位张太太,方才干啖了那三碗白饭,再拿一碗白水一泖,据理想着,少一刻他没有个不醋心的。那知他不但不醋心,敢则从这一顿起,‘一念吃白斋,九牛拉不转’,他就这么吃下去了。”[4](P242)第二十二回:“(张太太)道:‘我吃啥饭哪?我还不是那一大碗白饭!等回来你大伙儿吃的时儿,给我盛过碗去就得了。’”[4](P253)《大词典》书证过晚。
【总指挥官】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洋陆军督练处编刊铅印本《军语》十五页该条释义:“指挥官(按,此“官”字疑衍)全部之官也。”(二1603)按《大词典》未收此词,但卷下5724页有“总指挥”条,释义:“在战争或某项工作中负责指挥全局的领导人”,仅举茅盾《子夜》一例。二词是特指和泛指关系。虽然我们可不把“总指挥官”立为词条,但至少在“总指挥”一词的书证中,它可以提前该词的时代。
【流速】
《军语》二十八页“流速”条释义:“一秒钟水流远若干也。”(二1609)《大词典》中卷3271页该条释义:“指流体在单位时间内流过的距离。一般以每秒米计。”举赵树理、徐迟作品例。书证过晚。
【流域】
《军语》二十八页“流域”条释义:“又曰河盂,附本流及诸潮流之地域也。”(二1608)《大词典》中卷3271页该条释义:“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全部地区。”举杜鹏程、杨朔文例,书证过晚。
【准星】
《军语》五十二页“准星”条释义:“瞄准时由表尺缺口对正星尖取准之用也。”(二1621)《大词典》中卷3389页该条义项一:“枪炮瞄准装置的一部分。……”仅举艾青诗一例,过晚。
【警戒线】
《军语》三十六页“警戒线”条释义:“派兵监视之地带也。”(二1613)《大词典》下卷6680页该条释义:“军事用语。指为侦察敌人行动而布置的步哨线。今常用作比喻。”仅举《花城》杂志1985年作品中用作比喻之一例。时间过晚。
【战况】
《军语》七页“战况”条释义:“战斗情形也。”(二1599)《大词典》中卷2837页该条释义:“作战的情况。”仅举当代文学孙绍钧《向我开炮》例,过晚。
【明天】
清高某(静亭)《正音撮要》卷二有“明天”一词,它与“昨儿”(原注:昨日)、“今儿”(原注:今日)、“后儿”、“昨天”、“今天”等词并列(二1367),可见它就是现代汉语中“今天的下一天”的含义。(该书只有词条而无例证,极少数词条有简单的释义。)《大词典》中卷2987页该条义项二仅举鲁迅《呐喊》一例,过晚,因为它绝不是在鲁迅作品中才产生的新词。
【昨天】
《正音撮要》卷二有“昨天”一词,它与“昨儿”(原注:昨日)、“今儿”(原注:今日)、“后儿”、“明天”、“今天”等词并列(二1367),可见它就是现代汉语中“今天的前一天”的含义。《大词典》中卷3022页该条义项一仅举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一例,过晚,因为它也绝不是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才产生的新词。
【野战军】
《军语》一页“野战军”释义:“在野外作战之军也。”(二1596)《大词典》下卷6092页该条释义:“适应广大区域机动作战的正规军。”举毛泽东《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一例。按《大词典》的释义比《军语》准确,但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大词典》例证过晚。
【四时八节】
清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一册九页“四时八节”条引二例:“《隨巢子》:‘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杜甫《赠四兄》诗:‘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一1034)
按,《通俗常言疏证》已引唐代以前文献《隨巢子》。《隨巢子》今已不存,但《汉书·艺文志》中已记有《隨巢子》六篇,注:“巢,墨翟弟子。”又,唐代马总《意林》卷一记有《隨巢子》一卷,并引其逸文云:“隨巢子曰:‘圣人生于天下,未有所资,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乘云雨润泽以繁长之,皆鬼神所能也。岂不谓贤于圣人?’”[5]
中古用例除《隨巢子》外,尚有汉译佛经用例(引文后列册数、页码、栏数,a指上栏,c 指下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八《礼三宝品第五十》:“王复问曰:‘云何敬法乃至大法也?’父答曰:‘当学给赐贫穷,教民孝养二亲,四时八节以时祭祠,诲以忍辱、除淫、嫉、痴行。此七法者,乃应圣王法也。’”(2/809/a)南朝陈真谛译《佛说立世阿毘昙论》卷十《大三灾火灾品第二十五》:“是四天下黑暗覆时,日月二轮乃出;于世日月出已,辰宿次现;星宿现已,昼夜有分;昼夜分已,半月一月,是时显现;半月一月,既显现已,四时八节及以年岁并皆具足。”(32/225/c)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下》:“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阿难:诸佛世尊,常有此行。假使光明无量无边,为诸众生,住持一寻;从是一寻,为诸众生,复现无量无边光明。何以故?畏诸众生不知昼夜,一月半月,一年半年;春夏秋冬,四时八节——恐其忘失。”(3/668/c)[6]
《大词典》上册1691页该条释义:“四时指春、夏、秋、冬;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释义欠精,当是泛指用法:“泛指民间各种节气或节日”。又,仅举唐代两个用例,即杜甫诗,另有白居易文。只举一个时代的用例容易让人误以为该词仅在唐代使用。事实上此词并非只在唐代使用,唐代之前即已使用,且后代一直沿用。例如《五灯会元》中就有用例,不赘引。又《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亦有一例:“翠莲……道:‘家堂,一家之主;祖宗,满门先贤:今朝我嫁,未敢自专。四时八节,不断香烟。……’”[7](P67)《醒世恒言》卷十七:“他虽然是个富翁,一生省俭做家,从没有穿一件新鲜衣服,吃一味可口东西;也不晓得花朝月夕,同个朋友到胜景处游玩一番;也不曾四时八节,备个筵席,会一会亲族,请一请乡党。”[3](P908)
则“四时八节”一词《大词典》既未溯源,亦未探流。
2
词语的历史发展源流是既要强调“源”—— 这是一个词语产生的时代,又要强调“流”—— 这是一个词语在产生之后的发展轨迹。《大词典》有部分词语未探流,如上举“四时八节”条;又有部分词语所举书证时距过大,这同样不利于考察词语发展的历史源流。明清俗语辞书亦可部分弥补之。例如:
【动作】
《军语》七页“动作”条释义:“各种举动行为也。”(二1599)《大词典》上卷1077页该条义项一:“行为举动。”所举例证为《左传》、《吕氏春秋》、宋代张载《张子语录》。按《大词典》举例只到宋代为止,未探流,故亦未能真实反映该词义发展脉络。事实上清代亦有文献用例。《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他说完这句,定睛看着那十三妹姑娘,要看他个怎生个动作。”[4](P197)
【宿营】
《军语》三十八页“宿营”条释义:“队伍住宿也。”(二1614)《大词典》上卷2090页该词条义项二:“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首例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第二、三为朱德诗、知侠《铁道游击队》例。中间的时距似嫌过大。
【唧筒】
民国周起予《新名词训纂》四十二页“唧筒”条:“《识小录》:‘儿童以竹管塞棉絮,入水令满,激使高上,唧然有声,谓之唧筒。’今科学有抽水机,日本人呼以唧筒。”(二1652)
《大词典》上卷1599页该条释义:“能够吸取和排除流体的装置。”举二例:旧题唐郭橐驼《种树书》和现代史上的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时距过大。《识小录》为清代姚莹撰,然遍查此书(黄山书社1991年版),并无此语。又清代刘体仁撰有《七颂堂识小录》(四库本),然亦无此语,疑作者误记。姑记于此,以俟进一步考察。不过,宋明两代确有用例可以弥补《大词典》时距过大的缺失。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经·前集》卷十二:“唧筒: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唧水。”[8]明代《三遂平妖传》第十七回:“文招讨大喜,分付军士,但交战时,刀枪头上都要蘸血。曹招讨交做三伯个唧筒,都盛猪羊二血。选三伯个身长力大的军人做唧筒手,交战时,若见神鬼、异兽,便唧将去。”[9](P119)
3
《大词典》在引证方面,资料翔实。但是,从上面的例子中已可看出,它有不少词条的某一义项书证仅为单例,如“白饭”、“总指挥”、“准星”、“警戒线”、“战况”、“明天”、“昨天”、“野战军”等,这当然不能反映词汇的历史面貌,除非该词确实只出现在某一个时代;而且,单例孤证容易导致释义错误。下面再举几个例子,以证明清俗语辞书确在这一方面也可弥补《大词典》的阙失。
【私盐包】
《通俗常言疏证》二册十五页“私盐包”条引一例:“《钗钏记》剧:‘人家养子囡儿拉屋里,犹如私盐包拉屋里,一日躭一日的干系。’”(一1063)
《大词典》中卷4737页该词释义:“比喻不安全的物品。”仅举《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一例。则《通俗常言疏证》引例可补之。
【口快心直】
《通俗常言疏证》三册十五页“口快心直”条引二例:“元人《合同文字》剧:‘俺父亲口快心直。’元康进之《李逵负荆》剧:‘你也忒口快心直也。’”(一1093)《大词典》上卷该条释义:“有话就说,性情直爽。”仅举《李逵负荆》第二折例:“你也忒口快心直哩!”《通俗常言疏证》引例可补之。
【攒劲】
《正音撮要》卷二收有“攒劲”一词,原注:“弩起劲。”按《大词典》中卷3799页该词释义:“集中精力。”仅举《人民文学》杂志1981年作品用例:“白天下田攒劲搞生产,早晚上山摆弄木耳。”笔者以为《大词典》的释义不确且例证过晚。按“攒”有积聚义,“攒劲”就是用劲,即“弩起劲”,如《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他单臂一攒劲,用力挑开了那棍。”[4](P64)又,“那和尚见两棍打他不着,大吼一声,双手攒劲,轮开了棍,便取他中路,向左肋打来。” [4](P64)引申可指努力,今湘方言中亦有此引申用法。《大词典》“攒劲搞生产”犹言努力搞生产。是引申用法,但词义并非“集中精力”,而当是“努力”。
4
一个词语的历史发展脉络如何,必须靠书证显示出来。《大词典》绝大多数词条的书证极为丰富,可以从其中看出词语的历史源流,但其中也有一些词语居然未举例,让笔者感到奇怪。而明清俗语辞书正可补之,例如:
【动员】
《军语》一页“动员”条:“按平时之预备规画聚齐人马器械备调赴战之总称也。”(二1596)
《大词典》上卷1078页该条列有两个义项,一,“军事术语。把国家的武装力量、由和平状态转入战时状态,以及把所有的经济部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转入供应战争需要的工作。”二,“发动人参加某种活动。”义项一未举例,义项二首例为韦君宜《忆西榆林》例。可以看出,义项二是由义项一引申而来(扩大外延)。但义项一未举例则无由看出其产生年代,故可增加《军语》例。《军语》为清光绪三十二年北洋陆军督练处编刊本。
【动刑】
《正音撮要》卷三“登仕应用”类有“动刑”一词(二1398),它的词义我们可以从它后面的其他词语(打嘴吧、打板子、上夹棍等)看出来。《大词典》上卷1077页该条释义:“施刑。谓将刑具加之于人体。”未举例,亦无由看出其产生年代。
【包围】
《军语》十一页“包围”条释义:“围绕敌之一囗(按,此字漫漶)或全部而困之也。”(二1601)《大词典》上卷817页该条义项二:“军事术语。(1)正面进攻的同时,向敌人的侧翼和后方进攻,以求围歼敌人的行动。(2)对敌军作战所形成的态势,如三面包围或四面包围等。”然未举例,无由看出该词产生的年代,故可先举《军语》例。
【兵团】
《新名词训纂》七页“兵团”条:“《曾肇除皇兄士富团练副使制》:‘兵团之制,以训练为事。’”(二1635)《大词典》上卷779页该条举两个义项:一,现代军队中相当于集团军的一级编组,下辖几个军或师;二,泛指师以上的部队。均未举例。而事实上这一词宋代已见,《太平广记》卷三七九“郑师辩”条:“复行渐瘦恶,或著枷锁,或但去巾带,偕行连袂,严兵守之。师辩至,配入第三行,东头第三立,亦巾带连袂。辩忧惧,专心念佛。忽见平生相识僧来。入兵团内,兵莫之止。”[10](P3015)词义与后来的用法不同,是泛指用法。
【厕所】
《军语》四十二页“厕所”条释义:“便溺处也。”《大词典》上卷1972页该条只有释义:“供人大小便的地方。”未举例,无由看出其产生年代。
【脚心】
《土风录》卷七“脚心”条:“《吴真君服椒法》云:‘半年脚心汗如水。’东坡《谢袁公济芎椒诗》:‘汗水流骹始信吴’,自注引之。”《大词典》中卷3920页该条注释:“脚掌的中央部分。”未举例。无由看出其产生年代。而据苏轼《次韵袁公济谢芎椒诗》所引《吴真君服椒法》,又《太平广记》卷三○一“崔敏壳”条引《广异记》曰:“使人至西国,求重生药,数载方还。药至布骨,悉皆生肉,唯脚心不生,骨遂露焉。”[10](P2389)又卷五○○“姜太师”条引《王氏见闻》曰:“姜大惊,疑其父也,使人细问之:‘其男身有何记验?’曰:‘我儿脚心上有一黑子,余不记之。’”[10](P4104)可知此词在宋代已产生。
5
《大词典》在收词方面的特点之一是收词量大,古今兼备,查全率高,但间或亦有词条失收的情况,例如:
【巧舌子】
《大词典》未立此条。按《正音撮要》卷二“身体类”记有“巧舌子”一词,下有小字注:“会说话”。(二1382)《正音撮要》是一教科书似之正音读本,只有语汇而无书证,有的词条有简单的释义。虽简单之极,但由此亦可见“巧舌子”一词清代已出现,今湘方言中犹有此词。
《大词典》上卷1148页有“巧舌”一词,释义:“犹巧言。”举唐诗一例。“巧言”的释义是:“表面上好听而实际上虚伪的话。”又有“巧舌头”一词,释义:“巧嘴;能说会道。”举元杂剧一例。可见“巧舌子”与“巧舌”在词义上并不一致,但与“巧舌头”是一致的。“巧舌子”与“巧舌头”不仅在词义上一致,在构词方式上也是一致的,“子”与“头”都是无实际词汇意义的词尾。《大词典》既已收了“巧舌头”一词,就没有理由不收“巧舌子”,当然也可以不另立词条,在“巧舌头”后面标明“又作‘巧舌子’”并举此例即可。
【皇帝老儿】
《通俗常言疏证》一册二五至二六页该条引二例:“《牧羊记》剧:‘难道皇帝老儿在那节竿头上不成?’(原注:按节谓使臣节也。)《巧团圆》剧:‘本官不在家,没人接诏,求列位带还京去,缴还了皇帝老儿罢。’”(一1042)
《大词典》未收此词。但中卷4835页收有“皇帝老子”条,释义:“封建时代对皇帝的俗称”,“亦称皇帝老爷”,二词最早例为清代。今按,“老儿”有两个义项,一是“父亲的俗称”,二是“老人,老头”,(据《大词典》),在“皇帝老儿”一词中,“老儿”当是“父亲的俗称”;而“老子”与“老爷”也是儿女对父亲的称呼,故三者当同义。又因“皇帝老儿”出现年代早于另外两个词,语法结构也完全相同,故三者可并作“皇帝老儿”一个词条,可先举《通俗常言疏证》所引之例。
【船长】
清梁章钜《称谓录》卷二十九“船长
撑驾夫”条:“《天下郡国利弊(病)书》:‘粮长每日供奉船长及撑驾夫,不啻奉其父母,盖粮在船中,即粮长身家所系,吞声忍气,曲为顺从,势不得不然也。’”(一972)
《大词典》未收此词,但下卷5305页收有“船主”一词,义项二:“船长。”举《老残游记》例。然《大词典》并未收录这一极为常见的词,让人感叹。
【军语】
此词义当即为“军事术语”,但《大词典》未收此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洋陆军督练处编刊铅印本《军语》即为军事术语之汇编,分战事军语、队形军语、地形军语、行军军语、驻军军语、宿营军语、供给军语、工程军语、演习军语、军器军语等十类。(二1595)可见该词在当时已是军队常用语。当作为双音词条收录。
【大舌】
清蔡奭《(新刻)官话汇解便览》上卷有这样的记载:“〇大舌 正瘑舌”。(二1557)按照该书体例,前面有“〇”的词语是浙江方言,“正”字后面的词语是官话。按《集韵·麻韵》:“瘑,病也。”可知瘑舌就是病舌。《大词典》未收此词。
又《正音撮要》卷二收有“大舌头”一词(原注:“大利头。”按,此为粤语发音)。(二1382)《大词典》上卷1305页收有该词,释义:“谓舌头不灵活,说话不清楚。”仅举杨沫《青春之歌》一例。
“大舌”义为瘑舌,即病舌,病舌必然说话不清,故其词义当同“大舌头”,《大词典》既已收录后者,就没有理由不收前者。当然也可把二者并为同一词条。
6
《大词典》在释义方面,义项是比较齐备的,这是它的成绩超过以往辞书成功的因素之一。当然,也不可否认,其中也有一些义项失收的情况。在释义方面的另一个成绩是纠正了以往不少辞书的误释,准确率大大提高,但笔者在阅读明清俗语辞书的过程中也发现,《大词典》尚有部分词条的释义欠精。例如:
【军属】
《军语》一页“军属”条释义:“隶属于军中办理各事之人也。”(二1596)《大词典》下卷5817页该条仅收“现役军人的家属”一个义项,举周立波《暴风骤雨》一例。则可见尚有义项未收。
【估计】
《军语》十二页“估计”条释义:“又曰目测,以目力测其远近也。”(二1601)《大词典》上卷519页该条释义:“根据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判断。”首例为周恩来文例。按《军语》词义为特指,《大词典》所释为泛指,把二者看成引申关系未尝不可。如果不把《军语》所收词义另立一义项,至少也要将此例置于周恩来文例之前。又按,此词明代已见。《古今小说》卷八:“于是倾家所有,估计来止直得绢二百匹。”[11](P71)《警世通言》卷十七:“马德称拆开看时,没有书柬,止封帐目一纸。内开某月某日某事用银若干,某该合认,某该独认。如此非一次,随将古董书籍等项估计扣除,不还一件。”[12](P132)卷二十五:“岂料运蹇时乖,连走几遍,本利俱耗。宦家索债,如狼似虎,利上盘利,将田房家私尽数估计,一妻二子,亦为其所有。”[11](P215)《醒世恒言》卷十九:“约有一年,玉娘估计积成布匹,比身价已有二倍,将来交与顾大郎夫妇,求为尼姑。”[3](P1075)
【外教】
《正音撮要》卷三有“外教”一类(二1403),“外教”一词,该书并未加以解释,但它后面所收词语所包括很杂,有“和尚”、“方丈”、“当家”、“搭醮”等佛教词语,也有“唱道情”等道教词语,同时还有“端公”(原注:“为人拜神医病”)、“巫婆”(原注:“问董婆”)等记录民间迷信现象的词语。
《大词典》上卷1934页“外教”条释义:“佛教徒称佛教以外的儒、道九流为外教。”举《梁书·武帝纪下》例。然据《正音撮要》一书之解题,知作者十三岁“习经书,遂得通官话”,“宦游二十年后,致仕隐于林泉”,“因乡族后进,附近亲友登门乞教者络绎不绝”,“遂为著此书”。则作者可称是儒家者流,“外教”一词乃是儒家称佛、道九流。这可以说是《大词典》所释词义的引申义了。
余 论
以上我们从书证过晚、未探流与书证时距过大、单例孤证、未举书证、词条失收、义项失录与释义欠精等六个方面谈到了《大词典》在编纂方面的阙失,而明清俗语辞书在这几个方面可以部分弥补它。这并不是说明清俗语辞书在这些方面超过了《大词典》。我们要强调的是,《大词典》是迄今为止成就最高的大型语文辞书。我们只是本着“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观点,爱之弥深,责之弥切。希望《大词典》在将来的修订工作中能更加重视明清俗语辞书这一领域。
另外,明清俗语辞书在许多方面是有问题的,这里也一并指出。最常见的是引文常有失误,例如“请愿”一词,民国周起予编《新名词训纂》(民国七年石印)八页“请愿”条引《宋书·王僧达传》:“公私请愿,宜蒙亮许。”(二1635)《大词典》下卷6618页“请愿”条释义:“采取集体行动要求政府或主管当局满足某些愿望,或改革某种政策措施。”举鲁迅、巴金、魏巍作品例。若不查原文,会以为《大词典》例证晚于《训纂》所引《宋书》例。查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作“公私诚愿,宜蒙谅许”,可见《训纂》误引。也许古人引用的版本与我们所查的中华标点本的底本并不一样,但古人引书不复查原文乃是众所周知的事。又如“顽皮”一词,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七“顽皮”条:“小儿嬉闹曰顽皮,见《五代史·冯道传》:‘自偁顽皮老子。’”(一250)按《大词典》下卷7223页“顽皮”条义项五:“调皮,爱顽闹。”首例为明代吾丘瑞《运甓记》中例。似乎过晚。查中华标点本《新五代史》卷五十四:“德光诮讥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土风录》亦误引。也有不少释义与书证不相吻合的情况。如本文开头谈到的“白饭”一词即是,又如“婆儿”一词,清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卷十四《直语补证》十二页“婆儿”条:“贱妇之称。《南史·废帝纪》有‘杨婆儿歌’。”(一402)查中华标点本《南史》卷五《废帝郁林王》:“又在西州令女巫杨氏祷祀,速求天位。及文惠薨,谓由杨氏之力,位加敬信,呼杨婆。宋氏以来,人间有《杨婆儿哥(歌)》,盖此征也。”其实此处“婆儿”未必就是“贱妇”之称。《大词典》上卷2305页该条列三义项。一,妻,老婆。举《金瓶梅词话》例。二,年老妇人。举《儿女英雄传》例。三,指女仆。举《儿女英雄传》例。我们只能肯定“婆儿”一词《南史》已见,然其词义则难以遽定。也就是说,《大词典》三个义项中的书证必有一个是过晚的,但现在无法下一定论究竟是哪一个义项。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影明叶敬池刊本)。
[4]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 [唐]马总.意林[M].四库全书本[Z]。
[6] 大正新修大藏经本[Z]。
[7] [明]洪楩编.石昌渝校点.清平山堂话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8]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M].四库全书本。
[9] [明]罗贯中撰.张荣起整理.三遂平妖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0]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C].北京:中华书局,1961。
[11]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C].长沙:岳麓书社,1989。
[12]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C].长沙:岳麓书社,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