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諺南傳 略說俚諺擴散與變異

王晉光*

 

 

1. 緒論

    俗語、諺語既是民間文學產品,也是語言學的材料。中國各地方言裡頭,俗語、諺語、歇後語都非常豐富。誠如諺語學者王勤所說:成語大都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出處,而諺語是人們的口頭創作,絕大多數找不到具體的來源或出處,但它卻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深厚的土壤裡。當然,他也補充說少量的諺語可以探尋到出處。(王勤,1980:5-6)如果能夠追尋來源,對於了解語言變異,大概會有一些幫助。

    海南離粵建省以後,廣東境內依然保持客、粵、閩三種方言共存並進的局面。據《中國諺語集成‧廣東卷》的〈後記〉說,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廣東卷編輯委員會動用全省一萬七千餘人進行普查工作,超過十萬群眾提供材料,歷時十年(1986-1996),蒐羅全省各地諺語二十八萬條,經過鑒別、篩選、整理,取十萬餘條,編成該書。照理,這樣大規模語言調查的成果,全面、適時、客觀、真實,應該是很有可觀的。不過,從方言學角度看,該書整體風格明顯向書面語傾斜,特徵詞所剩無幾,又受過去幾十年發展出來的許多禁忌所影響,原來方言中比較粗獷的語言風格似已消失。例如1

    (1) 男人荷包女人腰,不能摸也不能瞟(韶關)[廣東卷134]

男人帳簿,女人乳姑 ―― 亂摸毋得 [拾穗55]

男人的帳簿,細妺的乳姑 [鄧榮坤24]

    (2) 爺惜大,娘惜滿(滿,滿子,晚子)(梅州)[廣東卷345]

孃惜細兒 [古謠諺587](引《甕牖閒評》卷一)

父母疼細囝,公媽疼大孫 [泉州石獅]

(3) 青蛙跳一輩子,也跳不開塘邊。(潮陽)[廣東卷29]

(4) 鼻公朝天的人,定會跌落糞坑。(深圳)[廣東卷105]

從第(1)例可以看出,原來的客家諺語比較粗鄙,第(2)例與泉州閩語比較,尚保存古樸的味道,至於第(3)和第(4)例,則完全書面語化了。不能不令人懷疑,《中國諺語集成‧廣東卷》在搜羅及處理語料時,似乎有意無意之間要擺脫方言背景,走上書面語或雅化之路。諺語作為民間文學創作,其思想內容富有意義,我們不能抹殺搜集者之功勞,但同時,雅化、書面語化卻使方言特色消失,甚為可惜。

    方言區諺語、俗語另一個發展方向是從雅言和書面語取材,經過加工,變成當地土話。小時候從老人口中聽到一些諺語,俗語,覺得意義深遠而有趣,例如沒食過豬肉,也看見豬行路別人eh(的)棺材拖來哭等,只知現代文學作品裡沒有,卻不知百年前、甚至二百年前早已有之。近讀岑麒祥《歷史比較語言學講話》、陳松岑《語言變異研究》、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對語言變異問題產生一些興趣。徐通鏘在其書第10語言的擴散(上:地區擴散和方言地理學和第11語言的擴散(下:詞彙擴散介紹波浪理論、齊列龍每一個詞都有它自己的歷史和王士元詞彙擴散理論。(徐通鏘1991:241-299)本文未能在時間上考證每一條俗諺擴散流播之來龍去脈,但在較宏觀的角度下呈現客、粵、閩三語吸收華北、華中文學作品(尤其小說)中俗諺之同異概況。

以下謹徵引若干文獻2,藉以觀察鄰近地區客、粵、閩語從文學作品吸收材料而成區內方言俗諺之情形,希望以此反映語言變異之某些痕跡。

 

2. 語例

2.1 直接移植

[古謠諺1009] 一雞死一雞鳴(《太平廣記》卷363引《通幽記》李哲家怪引諺)

[港粵] 一雞死一雞鳴

[俗語52] 不幫襯(《醉醒石》14(不趣)

[港粵] 不幫襯(不光顧、不參與)

[小說671] 蒙蒙查查(《西遊記》52

[港粵] 蒙查查

[古謠諺633] 人算不如天算(《客座贅語》)

[港粵] 人算不如天算

[小說872]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水滸傳》21

[港粵]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小說875] 十拿九穩(《兒女英雄傳》10;《後西遊》20

[港粵] 十拿九穩

[小說915] 轉灣抹角(《水滸傳》9;《拍案驚奇》2

[港粵] 轉灣抹角

[小說909] 滾瓜爛熟(《文明小史》8;《負曝閑談》20

[港粵] 滾瓜爛熟

[古謠諺583] 外甥多似舅(《容齋續筆》20

[港粵] 外甥多似舅

[小說892] 見錢眼開(《金瓶梅》86

[港粵] 見錢眼開

[小說839] 懸腸掛肚(《水滸傳》42)/[小說904] 牽腸掛肚(《二刻拍案驚奇》17;《紅樓夢》26

[港粵] 牽腸掛肚

[俗語100] 柴米夫妻(《歡喜冤家》1

[港粵] 柴米夫妻

[俗語101] (《石點頭》4)/婦人(《西湖二集》5

[港粵]

[小說905] 雪上加霜(《醒世恒言》16;《二刻拍案驚奇》36

[港粵] 雪上加霜

[台俚諺50] 雪上加霜

[古謠諺792]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水滸傳》44/《譚概》)

[客家32][拾穗12]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泉州方言志269] 儂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晉案:儂即人

[台俚諺218]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俗語381-382] 過河拆橋(《三俠五義》57過橋拆橋(《飛跎全傳》13)/過橋抽板(《孽海花》31)/[俗語132] 抽橋板(《無聲戲》9

[港粵] 過橋抽板

[拾穗113] 過橋丟板

[長汀106] 過橋抽板

 

2.2 更換字詞

[小說40] 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紅樓夢》9

[小說90;俗語885] 五日打魚,十日曬網(《醒世姻緣傳》50

[石獅] 三日討魚,兩日曝網

[客家85] [拾穗19] 三日打魚,四日曬網[講義12] 三日偷(tho1)海,四日曝網

[台諺21] [陳主顯四238] 一日討魚,三日曝網

案:此條材料顯示俗諺擴散流播,字詞更換極具隨意性。

[小說341] 空心大老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1

[港粵] 空心大老倌空心老倌

[小說871] 一分行情一分貨(《官場現形記》25

[港粵] 一分錢,一分貨

[小說871] 一遭生,兩遭熟(《醉醒石》14

[港粵] 一次生,兩次熟

[小說] 生米做成熟飯(《紅樓夢》64;《醒世因緣》8)/[俗語932] 生米作成熟飯(《龍圖耳錄》21)/生米已成熟飯(《歧路燈》5)/生米已做成飯(《花月痕》42)/生米煮成熟飯(《樓中月》4)/生米既成熟飯(《檮杌萃編》6)/生米成了熟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52

[港粵] [李嶼67] 生米煮成熟飯

[周長楫75] 生米煮成熟飯

[台俚諺553] 米煮成飯,汝即不

案:南方人習慣說煮飯,不說做飯,故所傳句子皆同《樓中月》。

[小說902] 偷雞不著折把米(《說唐》24

[港粵] 偷雞唔著蝕揸(dza)米

[小說171;俗語180] 打破砂鍋問到底(《英烈傳》31)/打破沙鍋璺到底(《兒女英雄傳》26)/打倒杉篙問到底(《精神降鬼傳》6

[港粵] 打爛沙盆問到篤(晉案:

[小說906] 惡人自有惡人磨(《金瓶梅》43

[港粵] 惡人自有惡人報

[小說887] 有心不在遲(《蕩寇志》81

[港粵] 有心唔怕遲

[小說888] 老虎頭上撲蒼蠅(《儒林外史》6)/虎頭上捉虱子(《紅樓夢》83)/老虎頭上抓毛兒(《孽海花》22

[港粵] 老虎頭上釘虱乸

[周長楫125] 虎面前車轔斗(晉案車轔斗翻跟頭,謂不知死活)

[梅縣192] 老虎頭上捉虱麻

案:梅縣客語最接近《紅樓夢》說法,其餘皆取意而已。

[古謠諺693] 乘船走馬,去死一分(《北夢瑣言》10

[港粵] 行船走馬三分險

[台俚諺393] 行船走馬無三分命

[鄧榮坤152] 行船走馬三分命

[俗語98] 插一腳(《金瓶梅詞話》43)/插一隻腳(《黃繡球》25

[港粵] 撐隻腳落去撐埋隻腳落去

[古謠諺863] 盧醫不自醫(《空同集》43

[港粵] 能醫不自醫

[小說890] 把別人家棺材抬在自家裡哭(《西遊記》78

[石獅] 別人 eh(的)棺材拖來哭

[小說885] 同船合命(《岳傳》12

[港粵] 坐埋同一條船

[小說879] 不將辛苦意,難近世間財(《醒世恒言》14

[石獅] 人無受苦氣,難得世間財

[台諺55] 人無艱苦計,難得世間財

[俗語81] 不聽老人言,悽惶在眼前(《林蘭香》35

[港粵]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拾穗94] 唔聽老人言,食虧在眼前

[小說891] 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紅樓夢》16

[石獅] 沒食過豬肉,也看見豬行路

[俗語118] 吃兩家茶(《警世通言》2

[港粵] 食兩家茶禮

[小說886] 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紅樓夢》45

[港粵]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俗語975]  手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三刻拍案驚奇》2)/手掌也是肉,手背也是肉(《醋葫蘆》11

[港粵] 手掌係肉,手背亦係肉

[梅縣193] 手盤也肉,手背也肉

[俗語344]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西遊記》96;《三寶太監西遊記通俗演義》20;《兒女英雄傳》13)/公修公德,婆修婆德(《禪真逸史》6

[石獅] 公修公行,婆修婆德[周長楫48] 公修公行,婆修婆行

案:德行並言,閩、台語均出自《禪真逸史》。

 

2.3 刪減成分

[古謠諺633] 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言(《客座贅語》;元劇《連環計》1折)

[港粵] [台俚諺613] 有麝自然香

[古謠諺993] 白日無談人,談人則害生,昏夜無說鬼,說鬼則怪至(本宋王銍託名柳宗元《龍城錄》)

[港粵] 日頭唔好講人,夜晚唔好講鬼

[周長楫51] 日時不講農(人),暝時不通講鬼(晉案:不通即不應該)

[拾穗31] 日時頭唔好講人,暗晡時唔好講鬼

[小說909] 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兒方知父母恩(《西遊記》28

[港粵] 養兒方知父母恩

[周長楫225] 雙手抱孩兒,則知父母時

案:香港此諺語出自《西遊記》,閩台語意雖同而句子另有出處。

[小說20] 一腳踏了兩家船(《西洋記》4

[小說641] 腳踏兩來舡(《豆棚閑話》7

[港粵] 一腳踏兩船

[石獅] 雙腳踏雙船

[周長楫226] 雙骹(腳)踏雙船,心頭亂紛紛[陳宗顯148] 雙腳踏雙船

[梅縣181] 腳踏雙板橋(比喻雙方都想沾邊)[廖德添294] 雙腳踏雙船 會澇潰(會漏氣)(晉案:漏氣即出醜)/[拾穗99] 腳踏兩條船[拾穗29/143] 雙腳踏雙船 三心兩意

案:此條可見兩個來源,取法各異。香港粵語一腳踏兩船省略自《西洋記》一腳踏了兩家船;客語和閩語均從腳踏兩來舡變化而來。

[小說41]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儒林外史》46

[港粵]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有三衰六旺

[海豐10] [石獅] 十年水流東,十年水流西

[拾穗11]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案:香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是去字,閩語則以水流代河。

 

2.4 增添成分

[小說900] 家和萬事興(《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87)/[俗語477](《風流悟》7

[港粵] 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

[台俚諺108] 家和萬事成[台俚諺107] 家鬧萬世窮

[梅縣183] 家和萬事興

[小說898] 相罵無好口(《照世杯》1

[港粵] 相嗌唔好口相嗌唔好口,相打唔好手

[陳主顯三81] 相罵無好嘴,相拍無好手

[客家341] 相打無好拳,相罵沒讓言[客家93] 相吵無好言,相打無好拳

[俗語701] 男人三十一枝花(《廿載繁華夢》2

[港粵] 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爛茶渣

[福州241] 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老人家

[陳主顯一2387] 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老人家

[陳主顯一2487] 四十歲查埔是鸚哥,四十歲查某是老婆(老婦)

[客家288] 男人三十正婆娑,女人三十老處婆

案:各條皆以男女待遇對比,惟長汀67另有一條十七十八一枝花,七老八十牛屎巴,卻是強調老幼感受之別,猶如粵語十八無醜婦,謂女子青春時皆可愛,並無性別歧視成分,疑其另有來源。

[小說874] 人離鄉賤(《金瓶梅》55

[港粵] 人離鄉賤

[台俚諺59] 物離鄉貴,出鄉人賤[台俚諺110] 在厝賤,出厝貴(案:指物品)

案:香港粵語是直接引用,台灣閩語卻增添成分。

 

2.5 重組、整理

[小說875] 八十歲學吹鼓手(《負曝閑談》17

[港粵] 臨老學吹打

[石獅] 八十歲學吹鼓吹

[梅縣197] 臨老學吹笛,吹去眼白白

[順口溜156] 老仔學吹笛,吹仔會來鬚就白

案:石獅俗語接近原句,梅縣首項近粵語,全句卻與台灣客家同中有異。

[俗語121] 吃鹽多似飯(《唐三藏西遊釋厄傳》4

[港粵] 食鹽多過你食米[李嶼184] 食鹽多過你食飯,行橋多過你行路

[石獅] 過橋卡儕你行路,吃米卡儕你食鹽(案:卡儕即較多)

[周長楫147] 食鹽恰(較)che/tsoe(儕)你食米

[藍文良336] 過橋較多你行路,食鹽較多你食米(經驗比你多)

[魏益民114] 吃鹽,較多你吃米(經驗比較豐富)

[陳主顯一108/六418] 過橋卡濟你行路,食鹽卡濟你食米(卡濟即較多)

[拾穗113] 過橋比你行路長,食鹽比你食飯多

案:《西遊釋厄傳》原句是等比,南方全變成差比。閩台語因寫法不同而有差別。

[小說911] 賒三不敵現二(《西遊記》3

[小說877] 千錢賒不如八百現(《醒世恒言》20

[周長楫1] 一千賒不(呣)值八百現

[海豐3] 一百賒唔當五十現

[客家183] 一千賒毋當八百現

案:只在數目方面膨脹百倍、千倍。

[小說879] 不做中人,不做保,一世不煩惱(《轟天雷》6

[港粵] 唔做中,唔做保,唔做媒人三代好

案:香港粵諺有所延伸並強調媒人,可見做媒有中保作用,手尾多。

[古小說888] 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羶(《儒林外史》52

[港粵] 唔食羊肉一身騷

 

2.6 據意造句

[古謠諺713] 盜雖小人,智過君子(《梁谿漫志》10

[港粵] 賊公計,狀元才

[周長楫195] 賊計狀元才

[藍文良315] 賊仔,狀元才

[講義34] 烏龜宰相量,賊子狀元才

[古謠諺573]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顏氏家訓‧教子篇》)

[港粵] 初歸新抱,落地孩兒(注重教導,新婦與嬰兒像白紙,須從頭教起)

[李嶼153] 初來新抱(婦),落地孩兒(新娶進門的媳婦正如剛生下來的孩兒一樣得到家人的疼惜)

案:《顏氏家訓》云: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王利器,1993:8)因此,香港粵語說法符合《顏氏家訓》原義,李嶼解釋有誤。

[古謠諺617] 對馬牛而誦經(《齊東野語》14

[港粵] 對牛彈琴

[周長楫202] [台俚諺436] 對風講話

[廖德添243] 對牛彈琴 聽唔識[拾穗123] 對牛彈琴

[俗語988] 水盡鵝飛(《歧路燈》26)(比喻全部失去,一無所剩)

[港粵] 水靜河飛(案:靜悄悄,渺無人影)

案:《語文建設通訊》27期(頁25)曾轉載陸澹安《戲曲詞語匯釋》解釋水盡鵝飛水淨鵝飛條之材料。原語出自《望江亭》2、《殺狗勸夫》2

[俗語34] 抱的兒子當兵不心疼(《冷眼觀》20

[石獅] 別人 eh(的)囝死 boe 

[台諺711] 別人个囝死袂了

[俗語18] 百日床前無孝子(《歧路燈》47

[港粵] 久病無孝子

[周長楫31] 久長病毛(無)孝子[台諺81] 久長病,不孝子

[福州259] 長病床前無孝子

[長汀56] 久病無孝子

[俗語30] 飽漢不知餓漢飢(《飛跎全傳》3)/飽人不知餓人飢(《官場現形記》45)/飽腹不知飢肚苦(《繪芳錄》28

[石獅] 食飽唔知飫時代(代:即閩語代志,事)

[客家444] 肚飽毋知肚飢苦

[小說364] 咬人的狗兒不露齒(《金瓶梅》26

[港粵] 無聲狗,咬死人

[周長楫124] 狗會吠boe 咬農(人)

[台俚諺457] 陰沉狗,咬人不吼/會咬人的狗無吠

[拾穗136] 默固狗,咬死人

案:此例最見俗諺擴散時方言轉達之各具特色,粵、客乾脆利落,閩、台類若釋義。

綜合以上各例,語意皆有所據,但傳達開來,吸收演變後,真是各自各精彩。變化多端,難以一概而論。

 

3. 討論

3.1 不同方言處理方法有異

一條諺語流傳不同地區,會產生不同說法、版本。朱介凡《中國諺語論》第四章四節流變‧地方性差異1965:275-282),即舉出不少例子,如:

    只要工夫深,鐵槓磨成針 [浙江]/工夫日子深,鐵杆磨成針 [江西]

    鈍斧磨成針,只要工夫深 [北平]/鋼梁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山東]

    鐵欄干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山西]/功到自然成,鐵桿磨繡針 [綏遠]

    鍘川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陝西]/只要肯用心,鐵柱磨成針 [廣東廉州]

    骨頭磨成針/鐵鎚磨成針 [臺灣]

    本文所舉例子以香港粵語為主,輔以泉州(石獅)及臺灣閩語,間亦兼及客家話。若果三種方言皆有例子,約略可以看到其吸收、轉換古代小說俗、諺的方式有所不同。例如:

[古謠諺576] 求人不如求己(出《經鉏堂雜誌》)

[港粵] 求人不如求己

[石獅] 呼狗不如自己走

[客家71] 求人不如求己,使口不如自走[拾穗68] 使口不如自走 求人毋當求自家

 

此條可見香港粵語是直接移植,臺灣客語有的添加下項,有的變成歇後語,而原來求人不如求己成了歇後語的重點部份 求人毋當求自家,泉州石獅閩語卻是以譬喻形式表達。

[俗語1202]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兒女英雄傳》38;《飛跎全傳》2;《九命寄》4

[港粵]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

[陳主顯六460] 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

香港粵語是移用,臺灣閩語則將前兩項做了加工。

 

3.2 或可推測不同來源

  同一條俗語或諺語,在南傳以前,在擴散過程中或早已出現變異,不同書本寫法各異,南方不同方言引進,各有所據。例如:

[俗語456-457] 火燒眉毛(《何典》1)/火燒屁股(《醒世姻緣傳》1)/火燒到身,各自去掃(《水滸傳》17)/火燒眉毛,且顧眼前(《鏡花緣》35

[港粵] 火燒眼眉/燒到埋身

[周長楫61] 火燒骹後 ti )(骹後ti:腳後跟)

[拾穗29] 火燒到褲囊底

香港粵語直接取自《何典》、《鏡花緣》等書,客家 [拾穗29]火燒到褲囊底疑是火燒屁股的別一說法,閩語與火燒到身比較接近。

 

3.3 字句隨意性強

    俗語、諺語產生於民間,多數不知作者姓氏,在傳播過程中,書寫者的態度不若引經據典那樣嚴謹,個人隨意性很強,因此寫下來的文字也就有各種各樣的變異。傳入方言區,由書面語變口語,不少條目寫下來時夾雜方言,記錄時再由方言轉化為書面語。幾種因素結合,幾代以後,變化結果千姿百態,令人咋舌。第一類直接移植的,大部份是句子短、結構單純、內容凝煉的文字,訛變的機會相對就少。

 

3.4 混合語問題

    華北或華中文學作品中的俗諺引入南方方言,以常理推測,通常會出現混合語問題。但從上述諸例觀察,混合語的情形並不嚴重。即使是混合語,一般還能從上文下理判斷語意,需要加入注釋的俗諺不多。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從某個角度說,方言發展餘地不多。電影、電視等傳播、娛樂事業影響極大,華語和書面語蓋天鋪地掃入方言區,方言直接吸收華語材料,不加轉換,則方言詞彙語法的特點將逐步泯滅。

 

3.5 或可窺測某些變異因素

雖然無法全面了解種種語言變異事實,但局部、個別地了解或推測某些變異原理,似乎還是可能的。例如:

 

[小說882] 出外一里,不如屋裡(《水滸傳》61

[俗語1293]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隋唐演義》10)/在家千日好,出外片時難(《生綃剪》11)/在家千日好,出外刻刻難(《施公案》106)/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咒棗記》8)/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朝難(《情變》1

[港粵] 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朝難

[石獅] 在家千日好,出外朝朝難

[福州139] 在家千日好,出路萬般難

[客家205] 在家千日好,出門處處難

《水滸傳》的說法較早,比較質樸。跟著下來有各種變化,但基本骨幹在家千日好無論小說或是各種方言都是不變的。客家話強調地域處處因為客家人輾轉播遷,處處受到欺凌,嘗盡流離之苦,話裡有他們的文化根源;而粵語強調的是時間對比千日半朝,顯示粵人注重對偶的藝術品味;閩南人離鄉多往臺灣或南洋一去數年或數十年,因而以朝朝表達一復一日、長年累月困頓的感覺,閩北福州人則強調面對的事事物物 萬般。從這些蛛絲馬跡推測,北方俗諺傳入方言時,可能經過若干時間的流播加工在擴散過程中融合當地民風心理得到修改成為地方俚諺

 

4. 結語

《二十世紀的漢語俗語研究》有一個附錄,(溫端政、周荐2000:380-407)列出包括港台和海外有關俗語、諺語的論著,很少牽涉方言區情況。其實各地方言差異大,俗諺內容差異更大。《中國諺語集成》的編纂本是一個好開端,但至今似只出版了七集,而且向書面語傾斜。研究方言的俗語、諺語愛好者,應該自己做實地語言調查。調查俗諺語時,記錄應求真,在可能範圍內保存方言本來面目,無法記字時,寧願標音,不要隨意去取,更不宜把已變成方言字音的詞語轉正,這樣才能了解語言變異的真實情況。

 

參考書

丁邦新、張雙慶(2002)《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廣東卷編輯委員會(1997)《中國諺語集成‧廣東卷》(北京:中國 ISBN 中心)

王利器(1993)《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

王勤(1980)《諺語歇後語概論》(長沙:湖南人民)

方炳桂(1999)《福州熟語》(福州:福建人民)

朱介凡(1965)《中華諺語論》(臺北:新興書局)

朱介凡(1989)《中華諺語志》(臺北:臺灣商務)

岑麒祥(1981)《歷史比較語言學講話》(武漢:湖北人民)

吳守禮(1997)《福客方言綜誌》(臺北巿:吳守禮)

李嶼(2002)《廣州話俗語歇後語》(太原:希望)

杜文瀾(1958)《古謠諺》(北京:中華)

林連通(1993)《泉州巿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周長楫、林鵬祥、魏南安(1992)《臺灣閩南諺語》(臺北:自立晚報文化)

徐運德/中原週刊編輯群(1995)《客家話》(苗栗縣:中原週刊社)

許成章(1999)《臺灣諺語講義》(高雄巿:河畔)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巿:南天書局)

陸澹安(1979)《小說詞語彙釋》(上海:上海古籍)

陳主顯(2001)《臺灣俗諺語典》共十冊(臺北:前衛)

陳宗顯(2000)《臺灣勵志諺語》(臺北:常民文化事業)

陳松岑(1999)《語言變異研究》(廣州:廣東教育)

陳澤平、彭怡玢(2001)《長汀客家方言熟語歌謠》(福州:福建人民)

陳憲國、邱文錫(1999)《實用台灣諺語語典》(台北縣:樟樹)

溫端政、周荐(2000)《二十世紀的漢語俗語研究》(太原:山西人民)

楊兆禎(1999)《客家諺語拾穗》(台北巿:文化圖書公司)

詹伯慧(2002)《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

臺灣總督府(1914)《臺灣俚諺集覽》(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南天1991複印)

廖德添(2001)《客家師傅話》(台北巿:南天)

鄧榮坤(1996)《客家話順口溜》(台北:武陵)

藍文良、藍文佶(1990?)《臺灣諺語》(台北縣:鐘文)

魏益民(1998)《臺灣俗語集與發音語法》(台北:南天)

魏偉新(1994)《海豐俗語諺語歇後語詞典》(廣州:廣東人民)

謝永昌(1994)《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原1933年廣州版/台北:古亭書屋1975

羅翽雲(1984)《客家話》/羅香林(1984)《客家源流考》(台北:聯臺文物)             

 

 

 

 

 

 



* 王晉光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1. 徵引文獻詳見註2

2. 徵引材料略例。俗、諺語句後括號中附文獻出處, 阿拉伯數字為章、回、卷、篇序次,

[小說879] 陸澹安(1979)《小說語詞彙釋》頁879

[古謠諺573] 杜文瀾(1958)《古謠諺》頁573

[台俚諺16] 臺灣總督府(1914)《臺灣俚諺集覽》頁16

[台諺86] 陳憲國、邱文錫(1999)《實用台灣諺語典》頁86

[李嶼66] 李嶼(2002)《廣州話俗語歇後語》頁66

[周長楫33] 周長楫、林鵬祥、魏南安(1992)《臺灣閩南諺語》頁33

[長汀7] 陳澤平、彭怡玢(2001)《長汀客家方言熟語歌謠》頁7

[客家話99] 徐運德/中原週刊編輯群(1995)《客家話》頁99

[拾穗57] 楊兆禎 (1999)《客家諺語拾穗》頁57

[俗語179] 翟建波(2002)《中國古代小說俗語大詞典》頁179

[海豐10] 魏偉新(1994)《海豐俗語諺語歇後語詞典》頁10

[梅縣181] 謝永昌(1994)《梅縣客家方言志》頁181

[陳主顯四29] 陳主顯(2001)《臺灣俗諺語典》第四冊頁29

[陳宗顯33] 陳宗顯(2000)《臺灣勵志諺語》頁33

[廖德添18] 廖德添 (2001)《客家師傅話》頁18

[福州34] 方炳桂(1999)《福州熟語》頁34

[講義12] 許成章(1999)《臺灣諺語講義》頁12

[鄧榮坤24] 鄧榮坤(1996)《客家話順口溜》頁24

[藍文良58] 藍文良、藍文佶(1990?)《臺灣諺語》頁58

[魏益民28] 魏益民(1998)《臺灣俗語集與發音語法》頁28

[港粵]香港粵語(實地調查材料)

[石獅]泉州石獅閩語(實地調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