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轉載‧
論台灣當前的語文政策
王基西*
國家考試以閩南語命題, 世界客屬總會馬上提出抗議, 認為這是對客家人的歧視。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學校中既然教的是國語, 國家考試又怎能以方言命題呢?
不過這是指參加考試的成年人, 可憐現在的小朋友, 在學校裏, 是既要學國語(所謂北京話, 亦即大陸所謂普通話), 又要學鄉土語言, 又要學英文, 他們是三頭六臂啊?當然不是, 於是從小就要惡補這個、惡補那個, 哪有所謂快樂的童年?我們當前的語文政策是怎麼回事啊?
政策的可貴, 不在高懸一個理想。要具體可行, 才是好的政策。就以教改人士心所嚮往的小班制來說, 如果師資不足, 校舍不夠, 最重要的是:教育經費無法支應, 那麼再高的理想也只是空想而已。準此而論, 每個國民(請注意, 是每個“國民”)都學會三到五種語文好不好?就理想的層面來看, 當然好!問題是:當你看到很多人會說閩南話卻不會說客語; 很多人會說母語, 洋文卻一竅不通; 有人甚至連最普遍的國語都說不好, 你就不得不承認, 要熟悉一、兩種以上的語文, 對很多人來說,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聰明的人和有錢的人, 當然不會有這樣的困擾。聰明的人一學就會; 有錢的人則可以補習, 一補再補, 甚至請家教到家裏來教, 但是 —— 這樣講並無不敬之意 —— 大多數的人是既談不上聰明, 也夠不上有錢。於是現在的政策, 只是“率天下而路”而已。對不起!引孟子的話有掉書袋的嫌疑, 這話的意思是說:讓天下的人忙得團團轉, 甚至有整人的嫌疑!
你說本土語文重要, 這話我贊成。但是如果說精通本土語文和精通國語, 哪一樣重要?這恐怕就不是用情緒化的反應能找到正確的答案。以實用性而言, 精通國語, 可以走遍兩岸三地, 甚至將來華人世界的經濟能力達到一定的程度後, 歐美人士還得學講中文。而本土語文, 除了島內使用外, 恐怕是出不了國門, 更何況, 要學會閩、客及十來種原住民語, 那有多難啊!你總不能說, 學會河洛語(或稱福佬語)就是本土語文吧?原住民人少, 沒甚麼聲音; 客家族群可早提出嚴厲的批判; 這是福佬沙文主義!
本土語文存在的條件是:家庭、社區願意使用它, 而政府能做的, 只是不要干擾而已。過去為提倡國語, 學校中禁止說方言, 那是一個錯誤的政策。反過來說, 如果應該以它為母語的人, 自己都不願使用, 也不屑傳授給子女, 那麼其他的人是無能為力的。君不見, 日據時代, 在推行所謂“國語家庭”的政策下(此處的國語是指日本語), 很多本土所謂的高級知識份子, 日語講得是聒聒叫, 講起本土母語來卻結結巴巴, 有人甚至還早改了日本姓氏和日本名字哩!
既熟悉又時髦的口號:救救孩子吧!當前的語文政策, 我們的下一代是吃不消的。我們以為:確定學習國語的重要性, 在一種自然、不受干擾、不受強迫的情況下學習本土語文與洋文, 這才是可行的政策。
誰能讓孩子們減輕壓在他們身上的重負, 誰就是萬家生佛。 □
(原刊於<中國語文>月刊, 第556期, 2003年10月出版,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