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无可忍”与“忍不可忍”

 

王文晖*

 

 

“忍无可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常见成语, 各种大小语文辞书均予以收录“忍不可忍”与“忍无可忍”仅一字之差, 辞书却不予立目, 这似乎表明,“忍无可忍”是成语而“忍不可忍”则不是。但辞书在对“忍无可忍”进行溯源时又往往将两者纠缠在一起, 且看几部大型语文辞书对成语“忍无可忍”的释义与溯源:

《汉语大词典》1:忍受到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三国志‧魏书‧孙礼传》:[孙礼]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 忍不可忍。’”

《中国成语大辞典》2:忍得再也无可忍受《三国志‧魏书‧孙礼传》:[孙礼]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 忍不可忍。’”

《中华成语大辞典》3:忍受到无法再忍受, 即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孙礼传》:“宣王曰‘且止, 忍不可忍。’”

以上几部辞书均为影响较大的语文工具书, 它们不约而同地认为《三国志‧魏书‧孙礼传》中的“忍不可忍”是“忍无可忍”的源头, 情况真的如此吗“忍不可忍”是不是成语“忍无可忍”与“忍不可忍”究竟是什么关系?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辨正。

要弄清楚《孙礼传》中的“忍不可忍”的意思, 必须回到原著的上下文中去。

孙礼是魏明帝曹叡手下的一位刚毅果敢、高傲不屈的忠臣, 曹爽是显赫一时的皇族权贵, 明帝临死时任命曹爽为大将军, 让孙礼辅佐曹爽, 由于孙礼忠直不屈, 曹爽办事不方便, 便调他任扬州刺史。孙礼屡立战功, 被召回京师后出任少府、荆州刺史、冀州刺史等职, 后在清河郡与平原郡的边界问题上与曹爽发生争执, 于是上奏朝廷, 陈述己见, 并“束带着履, 驾车待放”。“爽见礼奏, 大怒。劾礼怨望, 结刑五岁。”孙礼由于得罪了权贵, 遂被任命为并州刺史, 去西北平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叛乱。孙礼临行之前“往见太傅司马宣王, 有忿色而无言, 宣王曰‘卿得并州, 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今当远别, 何不欢也!’……(礼)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 忍不可忍。’”

从上下文看, 孙礼受到曹爽的压抑, 悲愤难忍,“宣王”(司马懿) 劝他暂且不要难过, 只能说“忍一忍吧”, 不可能火上浇油地说“真是忍无可忍了”“忍不可忍”这里显然是忍受那些不可忍受的事情, 而不是忍受到再也无法忍受下去。果然,“爽诛后, () 入为司隶校尉, 凡临七郡五州, 皆有威信。”

弄清楚了《孙礼传》中“忍不可忍”的意思, 就可以发现各种辞书将“忍不可忍”作为“忍无可忍”的源头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忍不可忍”与“忍无可忍”是形虽似而义实远的两个不同的词, 不能混为一谈。

那么“忍不可忍”究竟是不是成语, 答案是肯定的“忍不可忍”作为中古的习用成语, 除了史书中的用例外, 还较多出现于佛经译文中, 如:

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二:“愿捐重思, 保宁玉体, 国事鞅掌愿数慈谏, 无以自由枉彼天民。当忍不可忍, 含忍为宝。”又卷五:“夫忍不可忍者, 万福之原矣。”又同卷:“忍不可忍者, 是乃为佛正真之大戒也。”又卷一:“吾世世忍不可忍者, 制意立行, 故今得佛为三界尊。”

元魏‧流支译《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一:“能忍不可忍, 亦教他此法。”

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卷三:“忍不可忍是真忍, 忍者应忍是常忍。”

《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华成语大辞典》等出现的义例相违的失误固然不无遗憾, 但至少它们还完整地保留了《三国志‧魏书‧孙礼传》中“忍不可忍”的形式, 而代表目前成语辞书最高编纂水平的《汉语成语辞海》4 的失误则令人难以忍受:不仅义例不合, 而且还把《孙礼传》中“忍不可忍”改成了“忍无可忍”。不管是目前通行的中华书局校点本, 还是其它各种旧本,《三国志‧魏书‧孙礼传》的文字都作“忍不可忍”“忍无可忍”属于臆改。这种改动文本的后果是, 中古时期的成语“忍不可忍”一词至今隐而不见, 而至少在六朝时代还未曾出现的“忍无可忍”却打着《三国志》的招牌窜入最新最大的成语辞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汉语成语辞海》, 武汉出版社, 20012月第4次印刷。荣获第四届中国辞书奖二等奖。



* 王文晖女士, 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1.《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5年出版。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引例中的“忍不可忍”本误作“忍无可忍”, 1996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在原有的《汉语大词典》基础之上, 对其中成语及有关词条进行甄别、正误、删繁、改写、增补而成《汉大成语大词典》中已经改正为“忍不可忍”。

2.《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8月第26次印刷。荣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二等。

3.《中华成语大辞典》,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8月第2版。曾荣获全国优秀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