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白”有“直接”义

 

盛艳玲*

 

 

近代汉语时期的副词“白”是一个义项众多、用法灵活的词语, 已经有不少学者撰文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探讨。各家的意见有同有异, 归纳起来, 副词“白”的义项共有如下数种(1) 容易地, 轻而易举地; (2) , 只是, 不过是; (3) 尽管, 只顾; (4) 枉空, 徒然, 没有效果; (5) 无代价, 无偿地; (6) , 竟自; (7) 平白地, 平空地; (8) , 总是, 老是; (9) 稍微; (10) (一个劲儿); (11) 特意; (12) 不外加什么东西; (13) 肯定, ; (14) 不要; (15) 就。1

上述义项不可谓不多, 但是笔者在《朱子语类》中发现了几个用例, 用以上种种释义来解释总觉得不甚妥贴, 故撰成此文, 以求教于方家。

(1) 人生天地间, 都有许多道理。不是自家硬把与他, 又不是自家凿开他肚肠, 放在里面。(卷九)

(2) 问“管仲之器小哉”处, 说及王伯之所以异。先生曰:“公看文字, 好立议论。是先以己意看他, 却不以圣贤言语来浇灌胸次中, 这些子不好。以后只要, 乃好。”(卷一百一十四)

(3) 通老问:“孟子说‘浩然之气’, 如何是‘浩然之气’?”先生不答。久之曰:“公若留此数日, 只消把《孟子》去熟读, 他逐句自解一句, 自家只排句读将去, 自见得分明, 却好来商量。若蓦地问后, 待与说将去, 也徒然。康节学于穆伯长, 每有扣请, 必曰:‘愿开其端, 勿尽其意。’他要待自思量得。大凡事理若是自去寻讨得出来, 直是别。”(卷一百二十)

此三例中的“白”用上述所列的十五个义项来解释都不太妥当, 而解作“直接, 径直”或“直截了当”义, 句意则很通顺。例 (1) 意思是说道理需要自己去体会, 否定了两种将道理强加于人的做法, 一种是外在的强行给予, 一种是内在的强行施加, 即“直接”放在他肚肠里。当然, 有学者将此例中的“白”解释做“平白、平空”,2 但笔者以为从上下两句的对应关系来看, 解作“直接”义更为恰切。例 (2) 是说读书不要先以己意去揣度、去附会, 而应该直接来读, 在读的过程中有所得。例 (3) 是说通老不明白孟子的“浩然之气”, 朱熹让他直接去熟读《孟子》, 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再来讨论。

笔者以为“白”作“直接, 径直”解是由“不外加什么东西”这一义项 即上述 (12) 引申而来的。马思周先生在《再论近代汉语副词“白”》一文中探讨“白”的“特意”义的语源时追溯到宋代, 认为在宋代“白”有“不外加什么东西”的意思, 如“白晒”(不加任何调料只以日光曝晒而成的荔枝干儿),“白文”(不加批注的经书),“白面”(犯流罪不刺面)。同时, 指出“‘白’这种‘不外加什么东西’义, 置动词前, 即表示动作的‘纯、净、专。……元明以后, 这种‘白+动词’的用法扩大开来,‘白’成为对动词的一种限制, 并表示‘不外加什么地’意思, 我们也把这种意思理解为‘纯、净、专门、特意’并称之副词。不过, 南宋还没有这样用, 仅有这样用的语义基础。”其实“白+动词”(“白”即“不外加什么东西”义, 表示动作的“纯”) 的用法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产生, 如“白煮”, 即做某种菜时不外加任何调料, 只用水煮; 唐代也有用例, 如“白画”,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白描”, 国画技法的一种。“白”修饰“画”, 强调只用水墨勾勒而不着色。3 可以说“白”置于动词前作“不外加什么东西”解, 表示动作的纯、净、专这一用法由来已久, 所以, 在使用过程中由此可以引申出表示施行某一动作时中间不经过任何其他动作或其他过程 (即表示直接进行某一动作), 概括而言, 就是“直接, 径直”或“直截了当”的意思。这种引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自然而然的。上述例句中的“白”用此义项来理解也是很合适的。

此外, 笔者在朱熹著作中又发现了几则“白直”的用例, 可以作为“白”作“直接, 径直”或“直截了当”解的佐证:

(4) , 只是朴实头白直做将去; , 则渐有形质制度, 而未及于文采; , 则就制度上事事加文采。(《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5) 秦之所谓损益, 亦见得周末许多烦文缛礼如此, 故直要损其太过, 益其欠处, 只是损益得太甚。然亦是事势合到这里, 要做个直截世界, 做个沒人情底所为。你才犯我法, 便死, 更不有许多劳劳攘攘。如议亲, 议贤, 议能, 议功之类, 皆不消如此, 只是白直做去, 他亦只为苟简自便计。(同上)

(6) 问“大人不失赤子之心”。“大人事事理会得, 只是无许多巧伪曲折, 便是赤子之心。”时举加或录云:“只恁地白直做将去, 无许曲折。”又云:“坦然明白, 事事理会得, 都无许多奸巧。”(又卷五十七)

(7) 子思只说喜怒哀乐, 今却转向见闻上去, 所以说得愈多愈见支离纷冗, 都无交涉。此乃程门请问记录者之罪, 而后人亦不善读也。不若放下, 白直看子思说底。须知上四句分别中和, 不是说圣人事, 只是凡说道理名色地头如此。下面说致中和, 方是说做功夫处, 而唯圣人为能尽之。(《晦庵集》卷四十八“答吕子约书”)

(6) 中“白直”与“曲折”相对应, 其“直接, 径直”义显而易见。例 (7) 是说后人对子思的著作有所曲解, 不如放下这些后人的解说直接去看子思原书中是如何说的“直”本来就有“直接, 径直”或“干脆, 直截了当”的意思。如:《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杀世子母弟称君者, 甚之也。《汉书‧陆贾传》:“贾往, 不请, 入座。《齐民要术‧八和齑》:“橘皮新者, 陈者以汤洗去陈垢。”石声汉注:“新鲜的, 直接用。”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上阳白发人》:“醉酣入卿士家, 闺闱不得偷回避。”“白直”中的“白”用文章开头列出的种种义项都解释不通, 而将此看作同义连用,“白”也是“直接, 径直”的意思, 应该是合理的。

《朱子语类》中还有两个例句中的“白”和“白直”似乎也可以作“直接,径直”解,但笔者不敢十分肯定,姑引例于此,以求教于方家:

(8) 为学就其偏处看工夫, 亦是。其平正道理自在。若一向矫枉过直, 又成偏去。如人偏于柔, 可见。只就这里用工, 须存平正底道理。虽要致知, 然不可恃《书》曰:“知之非艰, 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朱子语类》卷十三)

(9) :“《春秋繁露》如何?”曰:“尤延之以此书为伪, 某看来不是董子书。”又言:“吕舍人春秋却好, 白直说去, 卷首与末梢又好, 中间不似。伯恭以为此书只庄点说。”(又卷八十三)

 

参考文献

郭良夫,《汉语副词“白”和“白白”》,《中国语言学报》, 19883期。

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年。

胡增益,《满语的 bai 和早期白话作品“白”的词义研究》,《中国语文》, 19895

〈宋〉黎清德编, 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 中华书局, 1986年。

龙潜庵编著,《宋元语言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1年。

马思周、潘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白,《中国语文》,19816

马思周,《再论近代汉语副词“白”》,《中国语文》, 19905期。

邱冰,《副词“白”的始见书证》,《中国语文》, 20042期。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1999年。

许少峰,《近代汉语词典》, 团结出版社, 1997年。

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 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8年。

袁宾、段晓华等编著,《宋语言词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

张永奋,《台州方言副词“白”和近代汉语副词“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6期。

钟兆华,《〈红楼梦“白”字来源探疑》,《中国语文》, 19871期。           

 

 



* 盛艳玲女士, 南京大学中文系

1. 综合以下各家的看法:《汉语大字典》《宋元语言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宋语言词典》《近代汉语副词“白”和“白白”》《满语的bai和早期白话作品“白”的词义研究〈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白”《再论近代汉语副词“白”》《台州方言副词“白”和近代汉语副词“白”》《〈红楼梦“白”字来源探疑》。对各家意见差异较大的列出来,对差别不大的则取其中一种。

2. 马思周先生《再论近代汉语副词“白”》一文中提到此句,认为句中的“白”是“平空“平白”义

3. 邱冰《副词“白”的始见书证》一文对马思周先生的看法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