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母语,何出此言?

 

汪惠迪*

 

 

华语文正在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它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认同程度从来都没有现在这样高。就在全球华人为此欢欣雀跃的当儿,内地却传来一阵“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的强烈呼声,令人惊诧不已。

 

一场新闻报道的闹剧

  事情的起因大致如此:94日,北京某报报道说,著名作家王蒙在93日开幕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的演说,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字母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于是呼吁全球华人,面对母语的危机,“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

  98石飞先生在人民网“观点网友说话”栏撰文响应王蒙的呼吁,他认为王蒙先生的呼吁“可谓重要之极,及时之极,迫切之极!”文末,高呼:“响应汉语保卫战,拥护汉语保卫战,参与汉语保卫战,为汉字文化伟大复兴而努力!”(《为汉字文化复兴 响应汉语保卫战》)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石文发表的前一天,即97日,北京某报为王蒙澄清说,王蒙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一再声明他“没有说过‘汉语保卫战’这样的话”,并且说所谓“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根本就是胡说八道!”于是,又有人发表评论说,这场“保卫战”是某媒体主动打响的,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而故意为之的。‘保卫战’更像是某些媒体在保卫自己的关注度”。

  当“胡说八道”的“保卫战”新闻一发布,内地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报纸和网络媒体立即跟进,顿时,“保卫”之声响彻云霄;当王蒙发表声明的新闻一发布,自然还是那些报纸和网络媒体又纷纷报道说“保卫战”云云不过是子虚乌有。“汉语保卫战”尚未正式展开,一场新闻报道闹剧却在媒体上匆匆地上演,又匆匆地落幕了。这也可以说是内地新闻界的一道风景吧!

  闹剧秀过之后,笔者深思的倒是我们的母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竟然到了需要“保卫”的时候了呢。“保卫”论者的论据到底是什么呢?

 

汉语危机的三大祸源

  99日,笔者终于在人民网“观点学者新论”栏拜读了林治波先生的《捍卫我们的母语》一文。先生用“捍卫”,色彩比“保卫”庄重,语义比“保卫”还重。先生在文章里列举了三个对汉语构成危害的主要方面:“一是我们自己的某些规范不尽合理,二是受港台影响的‘港台化’现象,三是受英语影响的‘洋泾浜’现象。”先生的论点,笔者不敢苟同;其论据亦颇多可商榷之处。

 

祸源之一:词典中的规范不尽合理

  在论及规范问题时,先生说当前汉语危机的一大祸源,是我们的词典中的一些规范不尽合理。”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举了五个例子“热衷”与“热中”、“一厢情愿”与“一相情愿”“佣人”与“用人”“林荫道”与“林阴道”“综合症”与“综合征”。这五组都是异形词《现汉》的规范导向是“热中”“一相情愿”“用人”“林阴道”和“综合征(见“症候群”条)。其中“林阴道”是国家标准(参见《异读字审音表》,19851227日),可是《现汉》并未完全执行这个标准。它在为“林阴道”立目的同时留了一手,即为“荫”字保留了 yīn 这个读音(按国家标准应统读去声,不再保留阴平),释义是“树阴”,举例是“绿树成荫”。这种看似自相矛盾、莫名其妙的处理方式,是有它一定道理的,就不细说了“热衷”与“热中”,国家的推荐性标准是“热衷(参见《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20011219日)“一厢情愿”与“一相情愿”“佣人”与“用人”“综合症”与“综合征”《现汉》不过是倡导一种用法,并非规定。将来《现汉》修订时,会根据国家标准作相应处理的。

  词典,即使是新词语词典都是滞后于人们的语文生活的。《现汉》最近一次修订是在19967月,距今已经8年了。20025《现汉》出了个增补本,仅仅是在原书后面加了40页“红页”,其余原封未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1月)就以“一厢情愿”“佣人”和“综合征”为主条,以“一相情愿”和“用人”为副条“综合症”则根本不立目《现规》反映了语用的新趋向,同时证明《现汉》以“综合征”为语用导向,也是正确的。

  先生说:“语言文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性,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不能在象牙塔里进行,而一定要走群众路线。”这句话说得多么正确啊!但是,说词典是造成“汉语危机的一大祸源”,不仅言过其实,而且伤害了辞书编篡者。说实话,辞书原本就是为广大语言用户编篡的,编者又何尝不想把字词的用法规定得合理些呢?又何尝不想为词汇的规范化出一份力呢?可是语言现象是十分复杂的,而且在不断地发展着,国家语文职能部门的规范化工作又跟不上形势,做得也不尽如人意,辞书的编者也很为难。不过,如果我们从相反的角度来看问题,假若建国55年来,我们连一部像《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的语文工具书都没有,那么,我们的语文生活怎么过?语言乱象肯定更加严重,“危机”也许真的要产生了。再说异形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不过1600多组,仅是词语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小部分,以异形词在使用中的某些歧异现象为论据,说词典是造成“当前汉语危机的一大祸源”,笔者认为先生的说法太夸张了。

祸源之二:受港台影响的“港台化”现象

  再说先生的第二个论据。改革开放后,港台词语大量流传到内地,总的来说,是大大地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增强了普通话词汇的表现力,使现代汉语词汇的共同底部更加坚实了。这是主流。先生也举“埋单”、“搞定”、“生猛”、“作秀”为例,说这些词语丰富了内地的词汇和表意方式。然而内地有的语言用户为了趋新求异而照单全收,“把一些不好的东西也学了过来”,笔者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跟国际接轨的工程中,不是同样“把一些不好的东西也学了过来”吗?何况并没有人强迫内地人民使用港台词语,“港台化”,那可是你自己“化”的啊!毛主席说过的吧,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以此衡量,笔者觉得先生所谓“港台化”也是很夸张的,内地人民的语文生活“港台化”了吗?

  至于“不好的东西”先生举了两个例子,其一是“你有游览过那里吗?”这种句式。先生分析说,港台人将英语中表“现在完成时”的 have“误讲为‘有’”。事实是这样的吗?“有+动词”这种用法存在于闽粤方言中,是一种方言语法现象,跟have 有什么关系呢?我国语言学界的好几位学者、专家都曾撰文论述了“有”这种用法的合理性,本刊2003年第7576两期也曾发表过有关的论文,均可参考。

  先生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他听到香港凤凰卫视的播音员说,“中国奥运代表团今日抵达香港,而代表团团长袁伟民就表示……”。先生批评道,“用标准的汉语规范衡量,这种用法(指“而……就”)显然是不妥的……这些不伦不类的用法正在内地扩散,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生活在香港,无意为凤凰卫视的播音员辩护。不过,笔者上雅虎香港网搜索,发现包含“而……就”的资料有7650万条,无法一一阅读,仔细地查看了一部分,并没有发现像凤凰卫视那样的用例。笔者相信,凤凰的用例如果是现场采访,仅出自个别人之口,如果是新闻播报,仅出自个别人之手,是不足为凭的。

  笔者天天看 CCTV4 的节目,看人民网的文章,语病和错字亦时有所见。至于地方报刊和网络媒体上的错字、病句,那就更多了。人民网则声明为尽量缩短网友来稿到编发的时间,责任编辑原则上不再负责对“网友说话”所刊网友文稿进行文字编辑(包括错别字词、语法错误的修改等),其后果是任由“错别字词、语法错误”从祖国的首都流向五湖四海,从汉语的故乡流向全世界。对此,境外和海外的华人能说些什么呢?能说祖国大陆的汉语言文字正在不断地污染港台及全球华人社区的华语华文吗?

 

祸源之三:受英语影响的“洋泾浜”现象

  后说先生的第三个论据。先生批评汉语中出现了“夹花”的“洋泾浜”现象,如“IT企业”3G时代”“一张VIP看两场动物秀”“众多 CEO 看好 CBD”等等。笔者认为,对汉语中出现大量字母词的现象应当具体分析,不能动辄就说是“媚外心理作祟,唯外是尊,唯洋是崇”。

  现在 MP3 很流行,这玩意儿中文叫什么?我国有人想推出国家 LINUX 标准方案,以对付微软,雄心可嘉。可是 LINUX,中文叫什么?NBA 赛场”如果用中文,得说成“美国全国篮球联赛赛场”,用语既不精炼,听众也不大适应或者难以认可。先生也承认 CEPA 对应的汉语概念是“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安排”,相比之下,英语缩略语显然简明得多。笔者想再作点补充,先生所说的还不完整。CEPA 的官方正式名称是“关于建立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比先生说的还多7个字。如此马拉松式的短语,任谁记起来都很头痛。而 CEPA 以拼读,非常方便。

  有容乃大。字母词大量出现在普通话中,是我们母语的一大进步,是我们母语自信的表现。我们应当多从积极方面而不是消极方面来看待这种语言现象,对滥用字母词的现象,我们应当将它引上正道,使字母词很好地融入汉语,为我所用。

  先生说:“汉语的一大优势就是简洁,可以用较少的词汇表达更丰富的含义,面对英语缩略语反而失去了原有的优势,这是值得注意并应加以改进的一个问题。”这话无疑是正确的。不过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就艰难了。怎样改进才能使汉语继续保持这种优势,那可不是个容易解决的问题。话是天天要讲的,文章是天天要写的,信息是随时要发布的,可是“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等不及啊!怎么办?字母词可以应急,可以救急,它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

  80年前,鲁迅为什么要给未庄那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的农民起个土洋结合的名字阿Q呢?就是因为鲁迅不知道他应该叫做“阿桂”呢,还是“阿贵”。解放后,阿Q被收编进《现代汉语词典》(还有X光和三K党),究其实,阿Q也是个字母词。今天不止一个阿Q了,还有BQ(体商)、EQ(情商)、FQ(财商)、HQ(健商)、IQ(智商)、MQ(心灵商)、RQ(人缘商)、SQ(性商)等,比阿Q还“蔻”(cute),这些“×Q”有什么可怕?为什么要视之如洪水猛兽呢?

  我们的母语——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是那么弱不禁风,那么脆弱的。今天,两岸三地甚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华人社区都用“手机”了,有谁发布过命令吗?没有。想当初,hand phone 从境外传入内地时,其名称之多,之混乱,令人眼花缭乱,如今境内外和海内外基本上统一了。这是语言自我调节的结果,这是语言所发出的无声命令,有时比某些人为的规范还奏效。

  环球经济一体化,电脑网络化,促使汉语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总趋势是好的,是健康的,是令人振奋的。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尤其是年青一代掀起了学习英语的高潮。如果说开始时出现一窝蜂现象,甚至带有盲目性,那么现在正朝着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王蒙先生在他的报告结束时总结道: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王蒙先生说的是文化,语言也是文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20004925日)                                 



* 汪惠迪先生,中国文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