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Inflammation) 的歷史

 

羅婉薇*

 

 

現代漢語的專門術語,過去許多被誤會是清末民初才輸入的日譯詞,像“銀行”、“保險”、“化學”之類,其實都是十九世紀中國本地的創譯,近年經過了馬西尼、沈國威等學者的訂正,才還它們本來的“華裔”身分。本篇談“炎”﹝inflammation﹞的來源,亦不過踵武前人,補苴罅漏而已。

1958年,王立達〈現代漢語中從日語借來的詞彙〉談到“炎”字,指出它在漢語中本無“腫脹”的意思,現代漢語中用為病名,乃是日本人翻譯拉丁文inflammatio時所賦予的新涵義;他在文中並指出詞尾是“炎”的詞,都是從現代日語借用過來的。王氏此說甚謬。[1]“炎症”一詞,見於咸豐七年1857﹞合Benjamin Hobson, 1816-1873與管嗣復合譯的《西醫略論》:

 “若身體間,一處不安,其處血運流更急,微絲管發大,血內之輪,疊聚而至,愈聚愈多,遂壅塞於管徑之內,此管被停血所逼,血內明汁肉絲等物,滲出管外,積聚肉中,其肉漸紅漸腫,漸覺熱痛,名曰炎症。﹝西國方言曰炎法美順,譯為炎熱之意,故名曰炎症﹞……”[2]

所謂“炎法美順”,即為英語inflammation的音譯。合信為英國人,管嗣復為江寧上元人,江寧話“炎”字唸﹝in﹞,“炎法美順”這個音譯詞,很可能就是管嗣復按自己的方言譯的,就猶如林紓﹝1852-1924﹞按自己的福州話譯Dumas為“仲馬”一樣。“炎法美順”縮略為“炎”,音義兼得,稱得上是佳譯。

據《西醫略論》所說,身體中可引發炎症的部位極多,除了外體,內體器官亦有機會受到感染而發炎,概言之,肝、心、髀、膀胱、肺、喉嚨、胃、舌、眼、腸、腦等都是。發炎這一概念在中國人的醫學觀念中是不曾有的,《西醫略論》詳細談到各種炎症的徵狀,如“……症在肺,則呼吸咳嗽皆痛;症在喉嚨,則失音氣促;症在胃,則食物嘔吐;症在舌,則腫痛不知味;症在眼,則矇矓赤痛;……紅腫熱痛,四者不必全見,但見二三,少久者即當以炎症論也。”[3] 這是“發炎”這個病理概念在漢語裡第一次的論述。合信又說:“凡瘡、癰、疽、痔、疳、疔等症,及心、肝、肺、腎、脾、腸、脥、膜病,多由炎症而起。”[4]“炎”之創譯,無疑是向中國人輸入了一種病理學分類的新型。

合信於1858年在上海又出版了《醫學英華字釋》﹝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Chinese﹞,其中記載了與“炎”有關的詞條,現簡列於下:[5]

 

中文譯詞

英文名稱

膀胱炎

Bladder, inflamed.

腦體生炎

Brain, inflammation of,

腦胞內外生炎

Brain, inflammation of the membranes,

胃炎

Gastritis inflammation of the stomach

心炎

Heart, inflammation of,

心胞炎

Heart, inflammation of the membranes,

肺炎

Inflammation of the lungs

舌炎

Inflammation of the tongue

生水核炎

Inflammation of the salivary glands

喉炎

Inflammation of the throat

胃炎

Inflammation of the stomach

大小腸炎

Inflammation of the intestines

肝炎

Inflammation of the liver

內腎炎

Inflammation of the kidneys

膀胱炎

Inflammation of the bladder

子宮炎

Inflammation of the uterus

氣管出聲處生炎

Laryngitis or inflammation of larynx

腦髓炎

Spinal cord, inflammation of ,

脾炎

Spleen, inflammation of,

 

我們漢語裡後來許多常見的炎症名稱,都在這裡首先出現了。合信所著譯的醫書,在當時的中國十分流通,他和管嗣復創譯的“炎症”,也廣泛地流行起來。傅蘭雅編的《格致彙編》收錄了好幾篇談醫學的文章當中也有提到“炎”症如〈論脈1877﹞述及喉核生炎皮膚生炎生炎時會發熱神昏[6]〈脈表診病論1890﹞則提到脈生炎。[7] 1878年,曾紀澤﹝1839-1890〈大英國漢文正使君碑銘〉云君以炎病卒於滬瀆。”[8] 1909年,曾經學醫的陳垣﹝1880-1971﹞發表醫學論文〈論人巧免疫之理〉,提到可將“肺炎”微生物種之體內,以減病勢。[9] 1924年,章太炎﹝1868-1936﹞又有專文〈論肺炎病治法[10] 同年,匯通中西醫學的張錫純﹝1860-1933﹞有〈讀章太炎論肺炎病治法書後〉一文,內云“凡強心之藥多熱,而此二藥能解熱,故又善治肺炎”,[11] 則是將“炎”放到中醫寒熱的系統中去理解。總之,自合信、管嗣復創譯“炎症”以後,六七十年間“炎”成為了最廣為流通的醫學術語之一。

日語裡的“炎,應該是從中國輸進去的《西醫略論》出版的翌年﹝1858年﹞就有東京桃樹園的和刻本面世,[12] 以後還有1871年的桃樹園翻刻本。[13] 不過,直到1867年,James Curtis HepburnA Japa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列出與inflammation對譯的日語,則只有“焮衝”﹝kin-shō﹞,沒有“炎”。Inflammation of lungs稱作“肺焮衝”。[14] 在此之前,緒方洪庵的名著《病學通論》梓版於1849年,這書是荷蘭語西醫書的翻譯,其中也只是提到“胃肺焮衝”、[15]“眼焮衝”、[16]“肺焮衝”[17] 等,並無“炎”之稱但明治六年 1873出版的《醫語類聚》﹝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Japanese﹞,在inflammation條下就列出:炎症、焮衝。[18] 可知“焮衝”是本來的日譯“炎”是合信創譯後才輸進日本去的。到了明治十九年﹝1886﹞,伊地知英太郎纂輯《醫學辭彙Inflammatio條下云“焮衝即炎症”。[19] 其書又將Inflammatoris Pneumonia Hepatitis Enterisis等分別譯為“炎症”、[20]“肺炎”、[21]“肝臟炎”、[22]“膓炎”[23] 等,可見其時“炎”的流行程度,已經取代了“焮衝”。今日日語裡有肺炎、肝炎、胃炎、膀胱炎等,“焮衝”基本上已經不用。漢譯著作東傳往扶桑,漢譯的和刻本並在日本印行出版,這無疑直接促成了漢譯詞向日本的輸進;“炎”這個詞,連同本篇開首提到的“銀行”、“保險”、“化學”等等,說明了一種情況:一直到同治﹝1862-1875﹞後期為止,漢譯詞還是日語的主要吸納對象,在日語詞彙史上舉足輕重。

現今韓語裡與inflammation對譯的,也是漢字的“炎”,韓字作﹝  ﹞,字音唸yem。另有以“炎”構詞,如“肺炎”﹝   ﹞等。究竟“炎”字是從中國直接輸入韓國,還是從日本轉輸進去,目前無考。不過,李朝高宗﹝1864-1906﹞初頃,大量輸入漢譯西醫書,見於“藏書閣”、“集玉齋”這些皇家圖書館的書目,其中就包括合信的《西醫略論》﹝1857年上海仁濟醫館刻本﹞和傅蘭雅編《格致彙編》等。24“炎”字是從中國直接輸入應當最為可靠。

晚清時期,西學再盛,西學的翻譯,尤其是十九世紀前中期的翻譯,創造了大量描寫新知新事的新語彙,也促成中國再次向周邊國家大量輸出漢語新語詞,這次“漢語出口”大潮,是漢語史上的大事,也該是近代史上的最後一次。本篇說“炎”,不過是這次歷史大潮流的涓涓之滴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參三木榮﹝1903-《補訂朝鮮醫學史及疾病史﹝京都:思文閣,1991,頁268;又金斗鍾﹝1896-《韓國醫學史﹝肅蘭:探求堂,1996,頁468                     

 

                                                                              

 

‧簡訊‧

第七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已在上海举行

《汉字书同文研究》(第六辑)广征论文 第八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明夏召开

 

2004815-17, 第七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 在上海成功举行, 海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周胜鸿、俞步凡致开幕词, 由倪永宏致闭幕词。研讨会还建议:1. 20058月举行第八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2. 与此同时, 编辑出版《汉字书同文研究》(第六辑), 该辑的主题为:

 

1. 中国大陆的汉字教育、研究与书同文; 2. 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地区的汉字教育、研究与书同文; 3. 汉字文化圈地区的汉字教育、研究与书同文; 4. 信息时代与书同文; 5. 有关“非对称繁简字”(含若干个正异体字) 的分析与调整的学术探讨; 6. 其它的相关研究。

 

  欢迎各地专家学者去稿, 请在2004121日之前寄论文或论文提要给

周胜鸿:201200 上海市浦东沙田公寓27202 上海汉字研究史料馆

电话:021-50922601     电邮:stw_z@citiz.net

又:《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五辑)已出版, 见本刊本期第23页出版消息。         



*羅婉薇女士, 香港城市大學語文學部。

[1]. 參王立達:〈現代漢語中從日語借來的詞彙〉,《中國語文》,19582月號,頁92。邵榮芬〈評《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一文指出,在詞源考證上錯誤最多的,要算是日語外來詞,“所謂由現代漢語吸收過來的純粹日語詞,也就是說日語土生土長的詞中,事實上有好多都是漢語本來就有的。……”可見錯認現代漢語詞的“出身”,當時亦甚為普遍。﹝邵文見《中國語文》,19587月號,頁347。﹞“炎症”一詞的來源,黃河清等編《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已及之,﹝見頁306﹞但黃書未收“炎”字。

[2]. 合信著:《西醫略論》﹝上海:仁濟醫館,1857年﹞,卷上,〈炎症論〉,葉8上。

[3]. 同上,葉8下。

[4]. 同上,葉9上。

[5]. Hobson, Benjamin. 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Chinese.《醫學英華字釋》(上海:仁濟醫館,1858),頁33-40

[6]. 傅蘭雅編:《格致彙編》﹝上海:上海格致書室,1872-1892年﹞,18772卷,頁13

[7].《格致彙編》,1890年秋季,頁10

[8]. 曾紀澤:《曾紀澤遺集》﹝長沙:岳麓書社,1983年﹞,頁158

[9]. 陳垣:〈論人巧免疫之理﹝原載《醫學衛生報》,第910期,1909,今轉錄自《陳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頁268-269。按:所謂“人巧免疫法”,其方法之一是將異種微生物或同種微生物噴入病者身內,令其與所已侵微生物互競生存。

[10]. 見《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8冊,頁167-169。按:本文原載於《三三醫報》,124期,1924213

[11].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頁291

[12]. 據現存京都大學圖書館資料顯示,此和刻版為1858年在東京印行,注為桃樹園三宅氏藏板。

[13]. 此版本同為桃樹園三宅氏藏板。

[14]. James Curtis Hepburn, A Japa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arian Press, 1867; Rpt. Tokyo: Charles E. Tuttle Co. Inc., 1983 ), p.206. 

[15]. 緒方洪庵《病學通論,收錄於三枝博音編《日本科學古典叢書﹝東京:朝日新聞社,1978,第8卷,頁40

[16]. 同上,頁49

[17]. 同上,頁58

[18]. Okuyama T. F., 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Japanese. (東京:名山閣,明治六年[1873]), p.138.

[19]. 伊地知英太郎纂輯:《袖珍醫學辭彙﹝東京:東京書肆,1886,頁170

[20]. 同上。

[21]. 同上,頁281

[22]. 同上,頁147

[23]. 同上,頁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