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Inflammation) 的歷史
羅婉薇*
現代漢語的專門術語,過去許多被誤會是清末民初才輸入的日譯詞,像“銀行”、“保險”、“化學”之類,其實都是十九世紀中國本地的創譯,近年經過了馬西尼、沈國威等學者的訂正,才還它們本來的“華裔”身分。本篇談“炎”﹝inflammation﹞的來源,亦不過踵武前人,補苴罅漏而已。
1958年,王立達〈現代漢語中從日語借來的詞彙〉談到“炎”字,指出它在漢語中本無“腫脹”的意思,現代漢語中用為病名,乃是日本人翻譯拉丁文inflammatio時所賦予的新涵義;他在文中並指出詞尾是“炎”的詞,都是從現代日語借用過來的。王氏此說甚謬。[1]“炎症”一詞,見於咸豐七年﹝1857﹞合信(Benjamin Hobson, 1816-1873)與管嗣復合譯的《西醫略論》:
“若身體間,一處不安,其處血運流更急,微絲管發大,血內之輪,疊聚而至,愈聚愈多,遂壅塞於管徑之內,此管被停血所逼,血內明汁肉絲等物,滲出管外,積聚肉中,其肉漸紅漸腫,漸覺熱痛,名曰炎症。﹝西國方言曰炎法美順,譯為炎熱之意,故名曰炎症﹞……”[2]
所謂“炎法美順”,即為英語inflammation的音譯。合信為英國人,管嗣復為江寧上元人,江寧話“炎”字唸﹝in﹞,“炎法美順”這個音譯詞,很可能就是管嗣復按自己的方言譯的,就猶如林紓﹝1852-1924﹞按自己的福州話譯Dumas為“仲馬”一樣。“炎法美順”縮略為“炎”,音義兼得,稱得上是佳譯。
據《西醫略論》所說,身體中可引發炎症的部位極多,除了外體,內體器官亦有機會受到感染而發炎,概言之,肝、心、髀、膀胱、肺、喉嚨、胃、舌、眼、腸、腦等都是。發炎這一概念在中國人的醫學觀念中是不曾有的,《西醫略論》詳細談到各種炎症的徵狀,如“……症在肺,則呼吸咳嗽皆痛;症在喉嚨,則失音氣促;症在胃,則食物嘔吐;症在舌,則腫痛不知味;症在眼,則矇矓赤痛;……紅腫熱痛,四者不必全見,但見二三,少久者即當以炎症論也。”[3] 這是“發炎”這個病理概念在漢語裡第一次的論述。合信又說:“凡瘡、癰、疽、痔、疳、疔等症,及心、肝、肺、腎、脾、腸、脥、膜病,多由炎症而起。”[4]“炎”之創譯,無疑是向中國人輸入了一種病理學分類的新型。
合信於1858年在上海又出版了《醫學英華字釋》﹝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Chinese﹞,其中記載了與“炎”有關的詞條,現簡列於下:[5]
中文譯詞 |
英文名稱 |
膀胱炎 |
Bladder, inflamed. |
腦體生炎 |
Brain, inflammation of, |
腦胞內外生炎 |
Brain, inflammation of the membranes, |
胃炎 |
Gastritis — inflammation of the stomach |
心炎 |
Heart, inflammation of, |
心胞炎 |
Heart, inflammation of the membranes, |
肺炎 |
Inflammation of the lungs |
舌炎 |
Inflammation of the tongue |
生水核炎 |
Inflammation of the salivary glands |
喉炎 |
Inflammation of the throat |
胃炎 |
Inflammation of the stomach |
大小腸炎 |
Inflammation of the intestines |
肝炎 |
Inflammation of the liver |
內腎炎 |
Inflammation of the kidneys |
膀胱炎 |
Inflammation of the bladder |
子宮炎 |
Inflammation of the uterus |
氣管出聲處生炎 |
Laryngitis or inflammation of larynx |
腦髓炎 |
Spinal cord, inflammation of , |
脾炎 |
Spleen, inflammation of, |
我們漢語裡後來許多常見的炎症名稱,都在這裡首先出現了。合信所著譯的醫書,在當時的中國十分流通,他和管嗣復創譯的“炎症”,也廣泛地流行起來。傅蘭雅編的《格致彙編》收錄了好幾篇談醫學的文章,當中也有提到“炎”症,如〈論脈〉﹝1877﹞述及喉核生炎、皮膚生炎,生炎時會發熱神昏。[6]〈脈表診病論〉﹝1890﹞則提到脈生炎。[7] 1878年,曾紀澤﹝1839-1890﹞〈大英國漢文正使
日語裡的“炎”,應該是從中國輸進去的。《西醫略論》出版的翌年﹝即1858年﹞,就有東京桃樹園的和刻本面世,[12] 以後還有1871年的桃樹園翻刻本。[13] 不過,直到1867年,James Curtis
Hepburn的A Japa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列出與inflammation對譯的日語,則只有“焮衝”﹝kin-shō﹞,沒有“炎”。Inflammation of lungs稱作“肺の焮衝”。[14] 在此之前,緒方洪庵的名著《病學通論》梓版於1849年,這書是荷蘭語西醫書的翻譯,其中也只是提到“胃肺の焮衝”、[15]“眼焮衝”、[16]“肺焮衝”[17] 等,並無“炎”之稱。但明治六年 ﹝1873年﹞出版的《醫語類聚》﹝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Japanese﹞,在inflammation條下就列出:炎症、焮衝。[18] 可知“焮衝”是本來的日譯,“炎”是合信創譯後才輸進日本去的。到了明治十九年﹝1886﹞,伊地知英太郎纂輯《醫學辭彙》,Inflammatio條下云:“焮衝即テ炎症”。[19] 其書又將Inflammatoris、
Pneumonia、 Hepatitis、 Enterisis等分別譯為“炎症”、[20]“肺炎”、[21]“肝臟炎”、[22]“膓炎”[23] 等,可見其時“炎”的流行程度,已經取代了“焮衝”。今日日語裡有肺炎、肝炎、胃炎、膀胱炎等,“焮衝”基本上已經不用。漢譯著作東傳往扶桑,漢譯的和刻本並在日本印行出版,這無疑直接促成了漢譯詞向日本的輸進;“炎”這個詞,連同本篇開首提到的“銀行”、“保險”、“化學”等等,說明了一種情況:一直到同治﹝1862-1875﹞後期為止,漢譯詞還是日語的主要吸納對象,在日語詞彙史上舉足輕重。
現今韓語裡與inflammation對譯的,也是漢字的“炎”,韓字作﹝
﹞,字音唸yem。另有以“炎”構詞,如“肺炎”﹝ ﹞等。究竟“炎”字是從中國直接輸入韓國,還是從日本轉輸進去,目前無考。不過,李朝高宗﹝1864-1906﹞初頃,大量輸入漢譯西醫書,見於“藏書閣”、“集玉齋”這些皇家圖書館的書目,其中就包括合信的《西醫略論》﹝1857年上海仁濟醫館刻本﹞和傅蘭雅編《格致彙編》等。24“炎”字是從中國直接輸入應當最為可靠。
晚清時期,西學再盛,西學的翻譯,尤其是十九世紀前中期的翻譯,創造了大量描寫新知新事的新語彙,也促成中國再次向周邊國家大量輸出漢語新語詞,這次“漢語出口”大潮,是漢語史上的大事,也該是近代史上的最後一次。本篇說“炎”,不過是這次歷史大潮流的涓涓之滴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參三木榮﹝1903-?﹞:《補訂朝鮮醫學史及疾病史》﹝京都:思文閣,1991年﹞,頁268;又金斗鍾﹝1896-?﹞《韓國醫學史》﹝肅蘭:探求堂,1996年﹞,頁468。 □
‧簡訊‧
第七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已在上海举行
《汉字书同文研究》(第六辑)广征论文 第八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明夏召开
1. 中国大陆的汉字教育、研究与书同文; 2. 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地区的汉字教育、研究与书同文; 3. 汉字文化圈地区的汉字教育、研究与书同文; 4. 信息时代与书同文; 5. 有关“非对称繁简字”(含若干个正异体字) 的分析与调整的学术探讨; 6. 其它的相关研究。
欢迎各地专家学者去稿, 请在2004年12月1日之前寄论文或论文提要给
周胜鸿:201200 上海市浦东沙田公寓27号202室 上海汉字研究史料馆
电话:021-50922601 电邮:stw_z@citiz.net
又:《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五辑)已出版, 见本刊本期第23页出版消息。 □
*羅婉薇女士, 香港城市大學語文學部。
[1]. 參王立達:〈現代漢語中從日語借來的詞彙〉,《中國語文》,1958年2月號,頁92。邵榮芬〈評《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一文指出,在詞源考證上錯誤最多的,要算是日語外來詞,“所謂由現代漢語吸收過來的純粹日語詞,也就是說日語土生土長的詞中,事實上有好多都是漢語本來就有的。……”可見錯認現代漢語詞的“出身”,當時亦甚為普遍。﹝邵文見《中國語文》,1958年7月號,頁347。﹞“炎症”一詞的來源,黃河清等編《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已及之,﹝見頁306﹞但黃書未收“炎”字。
[2]. 合信著:《西醫略論》﹝上海:仁濟醫館,1857年﹞,卷上,〈炎症論〉,葉8上。
[3]. 同上,葉8下。
[4]. 同上,葉9上。
[5]. Hobson,
Benjamin. 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Chinese.《醫學英華字釋》(上海:仁濟醫館,1858年),頁33-40。
[6]. 傅蘭雅編:《格致彙編》﹝上海:上海格致書室,1872-1892年﹞,1877年2卷,頁13。
[7].《格致彙編》,1890年秋季,頁10。
[8]. 曾紀澤:《曾紀澤遺集》﹝長沙:岳麓書社,1983年﹞,頁158。
[9]. 陳垣:〈論人巧免疫之理〉﹝原載《醫學衛生報》,第9、10期,1909年﹞,今轉錄自《陳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年﹞,頁268-269。按:所謂“人巧免疫法”,其方法之一是將異種微生物或同種微生物噴入病者身內,令其與所已侵微生物互競生存。
[10]. 見《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冊,頁167-169。按:本文原載於《三三醫報》,1卷24期,
[11].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頁291。
[12]. 據現存京都大學圖書館資料顯示,此和刻版為1858年在東京印行,注為桃樹園三宅氏藏板。
[13]. 此版本同為桃樹園三宅氏藏板。
[14]. James Curtis
Hepburn, A Japa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arian Press, 1867; Rpt. Tokyo:
Charles E. Tuttle Co. Inc., 1983 ), p.206.
[15]. 緒方洪庵:《病學通論》,收錄於三枝博音編:《日本科學古典叢書》﹝東京:朝日新聞社,1978年﹞,第8卷,頁40。
[16]. 同上,頁49。
[17]. 同上,頁58。
[18]. Okuyama T. F., 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Japanese.
(東京:名山閣,明治六年[1873]), p.138.
[19]. 伊地知英太郎纂輯:《袖珍醫學辭彙》﹝東京:東京書肆,1886年﹞,頁170。
[20]. 同上。
[21]. 同上,頁281。
[22]. 同上,頁147。
[23]. 同上,頁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