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 文 散 記
姚德懷
音节系统的突破
关于汉语拼音字母名称的争论, 主要有两个不同的观点:1. 从一百多年前开始, 大家已经习惯用英语读法来读 a, b, c, d, 积习难改。 2. 不该用英语读法, 这里又可分为两种情况:(2.1) 字母读法只能用普通话音节(如 彭泽润); (2.2) 应该用方案规定的由普通话音素组成的音节 (如李乐毅、张育泉) 。[参见本期第12-13页的讨论。]
我赞成方案规定的读法:用普通话音素组成的音节有何不可?普通话音节系统的突破是语文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请参阅本期第14页胡国苏的文章)。事实上我们在80年前已经有一个经典的突破, 那便是鲁迅的“阿Q”。现在汉语词典都用 kiu 来注“Q”, 而 kiu 根本不是普通话音节!
再回到第一个选择。由于积习难改, 方案名称 与 英语字母名称暂时只能并存。日语罗马字存在类似情况, 例如假名 ta 行日本政府规定应该写成“ta ti tu te to”, 但许多人仍然按照旧习惯写成“ta chi tsu te to”。
AA制续谈
第79期上曾谈“AA制”, 说到内地有人认为 AA 出自拉丁文,
恐不可靠, 且无书证。最近发现“AA”的源头可上溯至希腊文, 而且竟可在手头的词典上查到!《英汉大词典》(1992)“aa”,“ana”条释义: “各以等量(用于药物处方)”, 并说明经拉丁语, 源自希腊语。更可参见
Webster 1961“ana”条:Pharm. of each an equal quantity; - used in prescriptions, and
usually written ĀĀ or Ā. 例:wine and honey ĀĀ two ounces, 即:酒和蜂蜜各2盎司。
“AA”用于药物处方, 现在仍为香港西医界所熟知。“AA”从原义推广到用于现在的所谓“AA制”(每人平均分摊饮食费用), 可能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大学的医科学生。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香港只有一所大学:香港大学, 大家知道大学生喜欢创造新的用语。 □
“峠”、“坳”、“山口”
“峠(tōge)”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日本国字,
“峠”字是一个完美的会意字, 我们大可引进为中国汉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刊登了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世界上著名的山口中有瑞士辛普朗山口 (Simplon
Pass), 中国西部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山间通道以“山口”命名, 如“喀喇昆仑山口”、“乌孜别里山口”。唐岑参有“山口月欲出, 先照关城楼”句。但在内地, 以“山口”命名的似不多见。(是否如此?)“山口”或称“关隘”、“关口”、“口”, 但是不论“关”还是“隘”, 其字义都有一定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