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語的貶義借詞
劉鎮發*
1. 簡 介
借詞是語言接觸最常見的現象。一般來說﹐兩個語言 (包括方言) 接觸的時候﹐都會互相借用對方的詞彙﹐但在很多情況下不是對等的。有關語言借用的理論在很多社會語言學的教科書中已經描寫得很清楚﹐在此不贅述。一般而言﹐地位低的語言會向地位高的語言借用詞彙﹐一是用來填補詞彙空缺﹐二是要來提高地位。例如英國在10-13世紀被法國人統治期間﹐便借用了大量的法語來代表一些比較文雅的概念﹐例如英語的cuisine (菜式) 在法文只是廚房。類似的是香港在殖民地時代也借用了不少的英語﹐現在還流行在香港粵語中﹐例如說 [failou] (file) 而不說文件夾﹐說 [keisi] (case) 而不說個案。這些用來提高自己地位的借詞很多是不必要的﹐所以又稱“奢侈借詞”。
有時候地位較高的語言也會借用地位較低的語言﹐但一般局限在填補詞彙空缺﹐例如是食品或一些文化詞。很少會故意借一些自己語言已經有相應翻譯的詞彙。
但是﹐事情總有些例外。筆者在這裡要介紹的一種現象﹐叫作“貶義借詞”(derogatory borrowing)。貶義借詞在世界很多語言上已經有人描寫﹐並且被認為是一個很常見的語言接觸現象。但是在香港粵語的範疇中﹐似乎還沒有被描述。
所謂貶義借詞﹐是指一種語言﹐故意從一些地位比較低或者他們看不起的語言借用詞語﹐來指一些貶義的概念。例子是法語借用了西班牙語的 habler (說話)﹐但是不代表說話﹐而是“吹牛皮”的意思。芬蘭語的 koni 專指老馬﹐借自俄語﹐但在俄語中這個詞泛指所有的馬 (Campell, 1998:60)。
2. 香港粵語的貶義借詞
其實香港粵語的貶義借詞有很多﹐而且來源有幾個方面﹐一般是廣東境內的方言﹐但也有少數來自鄰省和北方話。以下是一些較常見的例子。
2.1 來自潮州/閩南話的貶義借詞
香港大約有一成人口來自潮州﹐不少上了年紀的一般還使用潮州方言。由於潮州人口在市區比較多﹐香港粵語從潮州話傳入了不少詞語﹐而且有部份是直接借音而不翻譯為粵語發音。這些詞彙中有一部份是貶義借詞。
例1﹕“冷”
香港人雖然不懂閩南語﹐但卻知道閩南語把人說成 [laŋ]﹐並且把它寫成“冷”。 “冷”表示“人”的意思的發音要唸陰平﹐不能是陽上。這個“冷”字構成幾個常用詞﹕
(a) 潮州冷﹕潮州人﹐這個“冷”字可以用人字代替;
(b)
晒冷﹕指黑社會展示人馬的實力﹐也可以說成“晒馬”﹐這個“冷”字不可以用人字代替。是個典型的貶義借詞;
(c)
一條冷﹕一個人(略帶調皮的語氣﹐但不算帶貶義)﹐這個“冷”字也不可以用人字代替﹐但可以用友字代替;
(d)
潮州打冷﹕潮州夜宵﹐一般是冷吃的潮州食品﹐這個“冷”跟人無關﹐也不帶貶義。
例2﹕“嗲”
閩南語“茶”的發音是[tε]。香港一般寫作“嗲”﹐發音是陰平。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本字是“茶”。在香港 ﹐潮州人的茶道叫“功夫嗲”﹐沙茶醬是“沙嗲”(沙唸陰去)﹐這些是食品的名字﹐沒有貶義。這個“嗲”字構成幾個常用詞﹕
(a) 口水多過嗲﹕話太多(略帶貶義)﹐這個“嗲”字可以用茶字代替;
(b)
搭嗲﹕搭訕 (略帶貶義)﹐是 (a) 的引申義﹐這個“嗲”字不可以用茶字代替;
(c)
收嗲﹕住口﹐少說廢話。這個“嗲”字不可以用茶字代替;
(d)
嗲幾句﹕閑聊幾句﹐說幾句廢話。是 (a) 的引申義﹐這個“嗲”字不可以用茶字代替﹐而“嗲”字已經從名詞轉為動詞。
例3﹕“啪”
潮州/閩南語常用“拍”來代表“打”的意思﹐除了一般意義的擊打以外﹐打電話﹑打針的打都用“拍”。“拍”是個陰入字﹐發音音調比粵語的高﹐跟香港粵語的“拍”不同音。香港一般寫成“啪”。
廣州話本來就有“拍”字﹐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用打而不用拍。借用閩南語“啪”完全是貶義的﹐例子有﹕
(a)
啪針﹕往靜脈注射毒品﹐這個“啪”字不可以用打字代替﹐是典型貶義借詞;
(b)
啪丸﹕濫用丸狀的藥物﹐是 (a) 的引申義﹐
(c)
啪咳藥水﹕濫用要來治療咳嗽的藥水﹐也是 (a) 的引申義﹐這兩個詞的“啪”已經跟打無關。
2.2
來自客家話的貶義借詞
香港客家人是原居民的主要組成部份﹐但客家人的總數很難統計﹐原因是很難從籍貫中得知。筆者最近的計算是9%左右。由於長期的接觸關係﹐香港粵語從客家話借入的詞比其他方言的多﹐例如“涼帽﹑茶果”等﹐但貶義借詞不算太多。而且由於接觸時間久﹐客家發音已經給翻譯為廣州音﹐極少是直接借音。
例1﹕“大隻”。 客家話計算人的量詞是“隻”﹐不用個。香港粵語指人大塊頭說成“大隻﹑大舊﹑大份”﹐都是從其他方言借來的﹐其中的“大隻”是客家話。
香港粵語有時也故意用“隻”來作人的量詞﹐以表示對某人的不敬。例如“果隻陳仔”(那個小陳)。
例2﹕“老舉”。 妓女是一個不光彩的職業。客家話把妓女說成“老妓嬷”﹐由於客家話的“妓/舉”同音﹐被翻譯為廣州音的時候寫成“老舉”。
例3﹕“沙塵”。 客家話有“奢鼻”一詞﹐意思是神氣。而逞是“愛表現”的意思。“奢逞”合起來就比逞強還強一點﹐由於客家話的“奢/沙”同音﹐加上辭源不明﹐香港寫成“沙塵”。
例4﹕“論盡”。 客家話說腳步不穩是 [lin tshin] 或 [lin lin tshin tshin]﹐全部是陰平調﹐可能由閩南話“龍鐘”的白話音轉來。由於翻譯的關係﹐粵語將它對應為“吝盡”的發音。這個詞應該是經過客家話而非直接由閩南話傳入的﹐否則收音會變成後鼻音。
2.3
來自粵語其他地方方言的貶義借詞
雖然香港很多人的祖籍都是珠江三角洲一帶﹐但是有些方言和廣州話很難通話。例如在廣州西南的四邑話﹐以及廣東西部的一些方言﹐還有香港新界的本地話
(圍頭話)。這些“不正規”粵語的人口大概佔香港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他們的方言也是香港粵語貶義借詞的一個主要來源。
例1﹕“大舊﹑大份”。
都是指人大塊頭。其中大舊是鄰近粵語傳入﹐大份是新界圍頭話。大概是城市人以嬌小為美﹐塊頭大的便屬於貶義。
例2﹕“牛”。 不聰明﹑反應遲鈍﹐香港粵語稱之為[ŋɐu](陽去)﹐寫法不統一。筆者認為應該是“牛”。這個說法在四邑一帶很流行﹐19世紀的粵語材料中沒有﹐應該是後來才傳入廣州話的。此外, 發獃稱“發[ŋɐu tɐu]”, 應該是“發牛頭”。
例3﹕“吟”。 嘮叨的意思﹐唸成[ŋɐm]。“吟”是疑母字﹐在香港粵語中一般沒有聲母﹐但在四邑一帶保留聲母。
2.4
北方話貶義借詞
雖然香港人過去一般 都不說普通話﹐但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也聽國語歌曲﹐加上部份人口來自外省﹐對北方話不太陌生。改革開放後更引進不少內地詞彙﹐因此北方話也提供了一些貶義借詞。
例1﹕“撈鬆”。“撈鬆”是模仿北方話“老兄”的發音配上粵語的中文字。由於粵語沒有[i]介音,
所以“兄”(xiong) 發音成為“鬆”(song)。是對北方人不太禮貌的稱呼詞。現在已經幾乎不用。代之而起的是“表叔”。
例2﹕“雞”。“雞”作為妓女的別稱是戰後才興起的, 取代了戰前的“老舉”。筆者認為是北方話“妓”的音譯。由於廣東人對普通話的第一聲和第四聲的分別不敏感﹐加上雞是家喻戶曉的動物﹐所以很容易傳開。“雞”作為單音節詞﹐造詞能力很強﹐之後便有“叫雞﹑雞頭﹑雞蟲﹑北姑雞”等衍生詞。後來更產生了委婉詞“鳳姐”, 以及最近又產生了類推詞“鴨”(男妓)。
例3﹕“同志”。 同志本來是大陸在1980年代以前的稱呼詞﹐改革開放以後漸漸不用。在香港這個詞根本不流行﹐但在1990年代以後用來代表同性戀者﹐漸漸取代“基佬”這個來自英語的詞。
3. 結 論
貶義借詞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在世界很多語言都存在﹐而且被廣泛報導﹐但在香港粵語則很少被注意。其實香港不止華洋雜處﹐上一代更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方言背景為香港的社會文化提供了充足的養料﹐豐富了香港粵語的表達能力。隨著時間的過去﹐非粵語方言已經在香港式微﹐但一些詞彙已經留在香港的詞彙系統中﹐成為香港粵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不過﹐在一些語言現象的背後﹐也反應了香港在上個世紀對其他方言的不敬。上面的厭惡性的詞語都來自非粵語方言可見一斑。我們今天在攷察香港粵語的同時﹐更可以看到香港人上一代的語言態度。
參考文獻﹕
Campbell,
L. 1998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麥耘﹑譚步雲 1997 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廣東人民出版社。
饒秉才﹑歐陽覺亞﹑周無忌 1991 廣州話方言詞典﹐商務印書館(香港)。
張勵妍﹑倪列懷 1999 港式廣州話詞典﹐香港萬里書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