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一詞探討日據時期臺灣文獻

在借自日語的外來詞上所扮演的角色

 

王敏東*

 

 

  現代人注重健康, 主張疾病預防勝於治療, 因此對於如何增強自身免疫能力的保健養生方法一直是民眾關注之熱門話題。如2000年的臺灣《中央日報》中就有23篇報導標題中含“免疫”一詞, 200412月的《聯合報》(不含晚報) 中亦有11篇報導論及“免疫”。

  唐朝•神清《北山集》中之所謂“以毒攻毒”即被認為是醫學中的“免疫”概念1; 明代醫者應用人工免疫方法以預防天花則視為是人工免疫法的開端2; 西方醫學中之“免疫”則以詹納(Edward Jenner (1749~1823))於1798年發明牛痘以預防天花最為人稱道, 1881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亦成功運用免疫作用預防傳染病, 但當時人們對於其作用機制並不瞭解, 僅認為免疫性應是對有機體的一種保護作用 (prophylasis)1890年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 (1854~1917))和北里柴三郎首次發現抗體 (antibody), 證明了有機體免疫性有其物質基礎。之後, 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努力, 使得人們對“免疫”機制之了解更深, 也對相關的名稱有清楚的定義和規範3

  原為醫學專業術語的“免疫”一詞已變成一般用語, 如有“黨組織要增強自身免疫功能”(《人民日報》1986.11.19)、“海外金融危機經濟巨人免疫”(《工商時報》1998. 8.19)、“S.H.E四處‘征戰’, 雖領教過各地的寒冬, 並不因此對冷免疫。”(《星報》2005.12.13)、“對旁人眼光早免疫”(《民生報》2005.10.27)等的例子在華語中被普遍使用; 而日語中的“免疫”也和華語的“免疫”一樣, 具有醫學專業方面的定義及一般語詞的用法4

  那麼符合現代醫學免疫概念的免疫一詞究竟始於何時?是中國既有的用語?還是借自日語的外來語呢?

 

1. “免疫”一詞的原意

  “免疫”原來所要“免”除 (逃避) 的是“稅捐”或“兵役”等義務, 但直至近世才用於醫學領域, “免除疫病”的意義, 之後才更進一步用以表“免除細菌或病

等的感染”5

 

2. 華語中的“免疫”

  如《物理小識》“摁{何氏曰入瘟疫家以麻油塗鼻中既出以紙撚取嚏則不染或佩玉樞丹辿w常言務成螢火丸免疫甚U其方乃漢武威太守劉子南得之……”中的“免疫”其概念應可說是接近現代醫學的 immunity

 

3. “免疫”一詞是借自日語的漢字詞?

  在高名凱•劉正埮 (1958) 的《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及劉正埮•高名凱•麥永乾•史有為 (1984) 的《漢語外來詞詞典》中均未提及“免疫”一詞。

  而沈 (1994271) 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等中日重要的辭書, 一方面舉出日本的《大漢和辭典》中未收錄“免疫”一詞、《明治大正新語俗語辞典》中提及明治44(1911) 的用例; 一方面遍查中國方面的資料, 尤其是如《英漢字典》《英華字典》《大辞典》《官話》《綜合英漢》《辞源》《辞海》《現代語辞典》等明確將英語列出之工具書的調查結果, 其中以1916年的《官話》最早出現, 進而將之歸為“近代以後, 由日本導入”“應列入借自日語的漢字詞之列”。

  另一方面, 現代華語中所使用的醫學名詞“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於日語中稱為“疫學”。早期流行病學主要是在研究如何免於急性流行傳染病的侵害, 若以現代日語的語感來看,“免疫”一詞在用字上的確頗似日語的漢字詞。

 

4. immunity 的漢譯詞“免疫”是何時傳入華語?

  明確對應西洋語 immunity 的“免疫”, 是何時傳入華語堛漫O?沈 (1994) 所指出中國最早將 immunity 譯做“免疫”的辭典類文獻是1916年的《官話》, 這距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有相當的一段時間, 清廷因甲午戰爭敗北, 一方面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一方面又派遣大量留學生赴日學習, 不少借自日語的漢字詞就是在這個時期傳入華語, 而“免疫”一詞應當即是在此時期傳入華語中的。臺灣自1895年起即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日語成為當時臺灣的“國語”, 再加上醫療公衛一直是日本據臺時主要工作之一, 因此醫學相關用語亦傳入臺灣。

  以下為“免疫”一詞在臺灣日據時期之使用狀況。6

 

免疫

 

臺灣日日新報

391905-1911年)

 

臺灣時報

 

臺灣人物誌

 

臺灣日誌

2(1909-1910年)

 

臺灣原住民期刊論文

 

臺灣醫學會雜誌

1591902-1944年)

 

  日本在據臺之初的1895年即設立醫院, 1896年即開始醫學教育,《臺灣醫學會雜誌》創刊時已有臺籍醫學生, 就上表來看,“免疫”自《臺灣醫學會雜誌》創刊之1902年起便在雜誌中被頻繁地使用, 其中亦不乏如“‘нЗЬ’免疫ソ試験的研究1902)、“麻刺里亞免疫問題1903)、“不全免疫動物ズ於ンю試験的慢性‘нЗЬ’1903)、“免疫試験1903)、“∼ズ免疫問題上вT係1903)、“天然免疫1904)、“新免疫法1905)、“免疫a”“免疫性”“免疫血清”“免疫体”“免疫反応”“局所免疫”“結核免疫法”“免疫物質”“免疫状態”含“免疫”的複合詞, 顯示“免疫”一詞在當時臺灣醫界的日文文獻中之使用狀況相當穩定, 更遑論日本內地了, 而這些用例的使用年代都早於沈 (1994271) 介紹的《明治大正新語俗語辞典》中明治44(1911) 的用例。

  對於日據時期臺灣的純漢文資料而言, 如《臺灣日日新報》在1905年的報導中即使用了“免疫”一詞, 之後的幾年當中亦常見“免疫”的用例, 顯示“免疫”一詞已融入並頻繁使用一般在20世紀初臺灣之漢文資料, 由於《臺灣日日新報》是日據時期臺灣發行時間最長, 發行量最大的官報, 其中用詞的普遍性或對社會的影響自不在話下。

  而於1928年創刊於上海的《中央日報》自1934年起始見“免疫”一詞, 而另一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則在比《中央日報》更早的1927年就使用了“免疫”一詞。

  由以上的臺灣的文獻觀之,“免疫”一詞使用於華語或日語文獻中的情形, 比沈 (1994) 所介紹的辭書類資料要來得早, 這突顯出探討主要產生於19世紀末借自日語的漢語詞及其傳入華語的始末上, 日據時期臺灣文獻(日語文獻及漢語 (華語) 文獻)的重要性。

 

謔狺澒Y

《物理小識》(文淵閣《四庫全書》収録)

高名凱•劉正埮《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1958年、(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

陳勝崑“中國新Wa教育及公共衛生史”《當代醫學》第三巻第六期、19766

劉正埮•高名凱•麥永乾•史有為《漢語外來詞詞典》1984年、上海辭書出版社

相賀徹夫“免疫”《日本大百科全書》221988年、小學館 (日語)

沈ヱ癒m近代日中語彙交流史――新漢語ソ生成シ受容》1994年、笠間書院 (日語)

龍振洲“免疫”《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2000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錢玉昆“抗體”《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2000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小川徳雄・永d咫牷mWa用語『解体新書』》2001年、診断シ治療社 (日語)

教育部《成語典》

http://140.111.34.46/chengyu/pho/fya/fya01429.htm

大辞泉》(日語)

http://dic.yahoo.co.jp/bin/dsearch?index=18150800&p=%CC%C8%B1%D6&dtype=0&stype=1&dname=0na&pagenum=1

資料說明:

*《臺灣醫學會雜誌》(1902年∼1945) 是臺灣最早的醫學期刊。

*《日文舊籍臺灣文獻聯合目錄》含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民族社會研究所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圖書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圖書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圖書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立臺中圖書館、臺灣史料中心、臺南市立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東海大學圖書館、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及淡江大學圖書館等臺灣各大圖書館所藏1949年以前的日語古籍。

*《臺灣人物誌》為介紹日據時期臺灣 (含澎湖) 人物的資料。

*《臺灣日誌》(資料庫) 為綜合1895年∼1945年間各報章雜誌、書籍等中之報導所作之總合性的年表。原典資料超過50種。

*《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 為臺灣日據時期的官報。本稿調査所用的為19051911年刊行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原住民期刊論文資料庫》主要包含1895年∼1945年間發表的日語文獻。如發表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南方土俗》、《民俗臺灣》、《人類學雜誌》、《臺灣協會會報》、臺灣時報》等30種當時著名的報章雜誌。                                      

                                                                               

讨论

                          《咬文嚼字》與 紫荊、洋紫荊        姚德懷

 

  上海《咬文嚼字》出版多年, 選文嚴謹, 雅俗共賞, 深得讀者喜愛。然而刊出的文章之中間或也有可商榷者。例如:該刊20059期刊出了曾泰先生寫的“紫荊花不是蘭花”一文, 先生根據一本英譯中的書立論, 譯文說:“香港區旗上是當地一種被稱紫荊花的蘭花”。先生說明了紫荊花並非蘭花。先生是對的。他最後說, 該句譯文可改為‘香港區旗上是當地一種被稱為香港蘭花的紫荊花, 或直接‘香港區旗上的圖案是紫荊花’”。這就不對了。為什麼?

  1. 真正“紫荊花”學名 Cercis chinensis, 江南三四月間開花。今年三月我曾去寧波餘姚, 看到不少盛開的紅紫色紫荊花, 密密層層, 滿樹嫣紅, 令人贊賞不已。

  2. 香港區旗上的花是“洋紫荊”, 學名 Bauhinia blakeana, 一百年前在香港島被發現, 乃豆科羊蹄甲屬, 十一月至來年春天開花, 與上述“紫荊”是兩種不同的植物。不過中國人喜歡省略, 於是香港的區花“洋紫荊”給省略為“紫荊”, 連中文版《基本法》也是這麼寫, 怪不得引起了莫大的誤會!

“洋紫荊”有英文俗名“Hong Kong Orchid tree, 直譯便是“香港蘭花”, 但是香港中文不說“香港蘭花, 可知植物名不能直譯。上述譯文我認為可改寫為“香港區旗上的圖案是當地英語俗名為 Hong Kong Orchid 的洋紫荊。這句話必須中英夾雜, 否則說不清楚。還有:香港區旗乃是紅底白花, 容易引起誤會, 如能改為白底紫紅花就好了           



* 王敏東女士臺灣 臺北市 臺灣銘傳大學 應用日語學系

1. 陳(1976)。

2. 龍(2000)。

3. 1964年世界衛生組織專門委員會統一免疫球蛋白 (Ig), (immunoglobulin, Ig) 的名稱等。

4.《大辞泉》。

5.《日本大百科全書》(1988) 或 小川•永d (200151-52)

6. 表中資料介紹如文末。